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塔洛》:镜子里映照藏民的爱与痛
「他能用汉语背诵毛语录,他被如狼的爱情咬伤,他在现代文明的围剿中无路可逃。他是藏族牧羊人塔洛。」
[对号入座] 电影是一扇窗,一部电影又可延伸到另一部电影,邀请我们凭票对号,或自由入座,看窗外有窗,感受更辽阔的天地。
第五十二届金马奖赛果尘埃落定,五部入围最佳剧情片的电影,《刺客聂隐娘》与《醉‧生梦死》共瓜分九个奖项,其余三部各夺一奖,其中《塔洛》赢得了最佳改编剧本奖。《塔洛》改编自导演万玛才旦自己的小说,讲述一个藏族牧羊人办理身份证的遭遇。万玛才旦既是藏族导演,亦是藏汉双语作家,拍电影力图反映藏区的现实。他首部剧情长片《静静的嘛呢石》里,喇嘛看电视的情节,已在诉说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除了《喇叭裤飘荡在一九八三》改编自王十月的汉语小说外,万玛才旦的其他长片(《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都是他自己编写的故事,以藏民的生活为题材。他曾在访问里说,《静静的嘛呢石》和《寻找智美更登》可能较温和,前者甚至可以说有些温情。但到《老狗》已不同了,以一头藏獒的悲剧命运,象征藏族文化传统面临的危机,而结局是绝望的。其后的《五彩神箭》一度走向接近荷里活主流的通俗叙事手法,也可能因为是县政府投资,有宣传当地射箭文化的倾向,倒是不及前作引人深思。
《塔洛》又回到了审视藏族传统文化被撞击的主题,着眼于社会变迁对藏民带来的影响。塔洛是个纯朴的牧羊人,离群索居,孑然一身,在辽阔的原野逍遥放牧,并不需要身份证,甚至不需要名字,平常扎着小辫子,大家就都叫他“小辫子”。他记忆力过人,电影一开始,就在派出所表演他的本领:在髹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墙壁前,一字不漏用汉语背诵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像诵经一样,念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其实搞不懂毛泽东和司马迁属于不同时代,只是单纯地盼望自己能当个好人,盼望自己的死可以“重于泰山”。
塔洛的世界黑白分明,电影就采用黑白拍摄,减去喧闹的颜色,也凸显了他的纯粹和孤独。派出所所长称赞他记性好,是个天才,其实只视他为奇观。所长要他办理身份证,吩咐他去县城照相,在对话过程中,塔洛站立的一方,有个偌大的木框,他就仿佛站在框里,而他和所长之间还有个一直沸腾的水煲,简单的画面构图已暗示了塔洛的处境。原野是没有框框的,但在派出所和县城,却充满镜子和框框。对塔洛来说,身份证也是一种框框,规限着出入的自由。
塔洛进城,命运从此改变。他来到照相馆,看见一对藏民老夫妻在照相,摄影师的助手不停变换背景布幕,从布达拉宫换成天安门,再换成自由神像。以类似设计突出全球化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威胁,两年前胡伟的短片《酥油灯》已有不错的发挥。万玛才旦则以此作为塔洛面临外来文化冲击的开端。塔洛遇上理发店的短发姑娘杨措,画面所见是二人在镜子里的倒影,暗示情爱如镜花水月。却只有这个姑娘记住了他的名字,撞开了他闭锁的心。卡拉OK房间闪动的灯光、突然爆破的气球,都寓意二人关系的虚幻本质。他回到原野,从收音机学唱《拉伊》(藏语情歌),打算唱给姑娘听。酣醉的夜里,狼群来袭,咬死了羊,连他一直带在身边的小羊都被咬死了。那一夜,也是他走上歧路的转捩点。
塔洛以为邂逅了温驯的姑娘,把自己的所有交到她手里,没想到爱情也是凶猛的狼。一个属于原野的人,不小心一头栽进现代社会,陷于格格不入的境地,他原来的世界开始崩裂瓦解。在镜子的倒影里,姑娘替他把小辫子剪掉,把头发剪光,亦是他跟过去狠狠切断的仪式。姑娘拉他去听流行歌手的演唱会,而他为姑娘预备的《拉伊》已没有机会再唱出。镜子的运用不只是营造疏离,亦凸显了左右反转的世界,塔洛的价值观被反转了,片尾派出所里“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被反转了,派出所所长叫他再次表演背诵那篇〈为人民服务〉,他只能结结巴巴,再记不住那些句子,也分不清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疑惑自己的死已不可能“重于泰山”了。
据万玛才旦在访问里说,“塔洛”这名字在藏语里大意是“逃离的人”,可是到最后,塔洛却已无处可逃。《塔洛》的结局,其实跟《老狗》如出一辙,都是残酷,不见出路,表面上是爱情的挫败,同时亦指向了族群的困境与身份的失落。
《塔洛》
导演:万玛才旦
演员:西德尼玛、杨秀措
片长:12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