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已变,新愿景思考纵使艰难,也避无可避,否则只会在拖延中死去。」

2016年2月19日,香港,新界东补选候选人梁天琦(中)在香港大学参与选举论坛,其身后的支持者在论坛期间高举标语示威。摄:罗国辉/端传媒

新界东立法会议席补选在即,受年轻人欢迎的媒体《100毛》老板林日曦,日前在facebook表态支持本土派候选人梁天琦,并呼吁新东选民“不必理会什么配票策略,配票带不来改变……去观察一下候选人的言行,选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投他一票,就这么简单、纯粹。”此说随即被部分民主派支持者反驳“不顾大局”、“投梁天琦等于送建制派入局”,揭开了一场“投票所为何事”的论战。

是次选举将决定民主派能否拿回关键一席,保住议案否决权,阻止建制派以修改《议事规则》限制“拉布”(以冗长辩论拖延议程)。新界东一向是泛民“票仓”,外界原本相信能威胁到泛民候选人杨岳桥的,只有建制候选人周浩鼎,离不开传统的泛民建制相争格局。年初一晚一场旺角骚乱,却造就本土派组织“本土民主前线”候选人梁天琦异军突起。在一众本土派领袖及支持者大举网络宣传下,本来名不经传的梁天琦逐寸挤进了杨周之争,泛民猛然意识到其力量发展已足以影响大局,急忙祭出“大局观”,企图守住选票。

在此次纷乱庞杂的争论中,“顾全大局”和“投票自主”,往往被置放于“理性 vs. 感性”的框架之内理解,顾大局就是过分计算损害投票自主;投票给喜欢的候选人就是单纯情绪发泄、政治幼稚。两种想法,真的是“理性 vs. 感性”这么简单的二元对立?

议会政治与大局想像的矛盾

今次争论初期,泛民/杨岳桥支持者多着力指出,在单议席单票制的选举制度下,胜者全取,败者得票无任何价值,因此应有策略地投票给胜算较高的候选人,以合力踢走最不接受的候选人作为目标。率性投票,只会便宜了建制派,让他们有机可乘剥夺民主派在议会上唯一的抗争武器──拉布。

的确,修改《议事规则》的危机是实实在在的,不是高举“投票自主”就会自动消失。这种危机感,反映出泛民心中想像的“大局”的轮廓。这种想像有两条支柱:一、议会政治是争取民主道路上的主干道;二、非建制派阵营选票同源,应该是一体的,分裂只会在议会政治上便宜了建制。

但事实上,两条支柱之间,不无矛盾。

1980年初,港英政府开始推动代议政制改革,民主派人士李植悦和冯检基率先尝试参选,进入地区议会(区议会和市政局),改变压力团体害怕被行政体系吸纳收编的想法,带起民主派循选举进入议会的潮流。当时民主派领袖司徒华“立足其外,进入其内;内外呼应,内外互动”的理念,以及90年代初,民主派横扫立法局直选议席的经验,一度鼓舞民主阵营,认为进入议会是大有作为的,甚至逐渐发展至以议会民主作为争取民主运动主轴的统识(Hegemony)。然而,习惯了议会政治的泛民,也同时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80年代积极争取民主的神父夏其龙认为,当年有民主派人士开始循选举进入建制,是民主运动分裂之源。以往在体制外胼手胼足争取,容易团结一致,但压力团体或社运人士面对议会选举之后,便容易因选举和议席利益而分化。回归后的立法会选举,特区政府取消了对民主派和大党有利的单议席单票制,采用有利小党的比例代表制和最大余额法,令民主阵营分裂加剧的情况无法逆转。

“非建制派阵营一体”的想像,其实相当脆弱,只要一到议会选举,便一戳即破。

被割碎的泛民基本盘

立法会选举采用比例代表制后,民主阵营内的路线与意识形态分歧,毋须再为选举而被迫统合。不满传统泛民政党过分温和、不思进取的,可以另起炉灶取得议席(如社民连、人民力量);选民亦不用再为“大局”而被迫选择与自己立场有分歧的传统政党,“泛民基本盘”慢慢被割碎,游离票愈来愈多。

泛民必须正视,在特区政府形塑的议会政治游戏规则潜移默化下,今天捆绑泛民支持者于同一阵营内的“泛民统识”(假若曾经存在)已经逐渐变弱,分裂才是常态。路线和意识形态之争,非但无可避免,甚至逐渐成为存亡之战。2012年崛起的本土组织“热血公民”,以至今天的“本土民主前线”,不过是这个游离选民争夺战的新玩家而已。而且,不要忘记,这些激进组织并非单纯靠“鎅票”(瓜分同票源选票)生存,他们亦已发展出其独有的群众基础,甚至放弃吸纳支持泛民的保守温和选民。

论者提出今次补选采用单议席单票制,不能用“合则俱损,分则有利”的比例代表制投票策略。他们需要先弄清这论述目的,到底是想重新团结整个非建制派,还是只为争取游离票?

倘若是前者,机会微乎其微。你死我活的路线战争已开展多年,习惯了新选举逻辑和新政治动员论述(票债票偿、狙击、踢走XX党)的政团和选民,不会因为了解到这次选举制度有别,而轻易合作协助“路线敌人”胜出。用昔日“议会民主化为重”的泛民统识,已无法压倒本土派及其支持者闯入议会表达主张的欲望。

今天仍然相信非建制派阵营是一体的,又或者选民会以议会大局为重自我捆绑,到底是纯然理性计算,还是夹杂着感性期望?相信无人能断然说清。

挺梁的一个目标、两层意义

将议会民主视为兵家必争重地的人认为,投票只是第一步;当手中的一票成功选出当选人,让他能够在议会中替自己发声时,那一刻选票的民主意义才会得以彰显。在这之前,民主表达并未完成,选票给了落败的候选人更无意义。

很多本土派人士无法认同这种强调结果、必须透过理性“规划”、“协调”以达到进入议会目标的务实策略,其认为投票唯一考量是“谁是自己喜欢的候选人”。有人批评这种思考只在乎表态,是情绪发泄、毫无理性,这又是事实的全部吗?

对于本土派来说,这次投票支持梁天琦,有一个目标:

力推梁天琦入议会,不是希望他乖乖审议议案做好议员工作,而是想有人能将本土议程,以及体制外的激烈抗争带进议会,逼使议会面对本土主张。这批人不会“弃梁保杨”,因为杨坚持和平理性非暴力,不可能代表他们反抗。本土派支持者明知梁胜算较低,还对胜利心存盼望,大力宣传,只因他们对现时议会失望。“顾全大局”等于抹杀本土路线的成长空间。

假如目标无法达到,就代表情绪发泄、浪费选票?本土派支持者亦不认为如此,他们认为光是投票本身,就有两层现实意义:

一、在官方承认的选举制度下,表达自己对梁天琦、本土派理念和抗争手法,以至旺角冲突的支持。特首梁振英曾经表示:“不能把旺角暴乱60多个暴徒的行径、一些极端的诉求放大到认为是全社会的问题。”梁不肯成立调查委员会,研究旺角冲突的成因,和市民不满的来源;刻意将冲突背后的一股不满,化约成60多个“暴徒”的极端诉求。对本土派而言,最有力的反驳方法,就是以选票数量赌一赌,本土派的不满是否如他所说,只是小众极端诉求。

二、彰显主体意志。要遵守议会政治的游戏规则,就要考虑配票策略,必要时得放弃自己的首选,改投胜算较高但理念分歧较大的候选人。在代议政制底下,公民在投票的那一天,其实未必能成为完全的主权者。假如需要“顾全大局”而被迫投给次选,主体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妥协了。观乎今次本土派支持者的言论,不少人主张:表达个人真实意愿的重要性,远大于计算建制与非建制的谁胜谁负、谁能胜出。这些人在投票的一刻,已彰显了主体意志,完成了他们心中的民主意义,可算是一种“直接民主”。

2016年2月19日,香港,新界东补选候选人杨岳桥(右)在香港大学参与选举论坛,旁为梁天琦(左)。摄:罗国辉/端传媒

泛民,未来你们是什么?

面对本土派理性计算和激烈情绪纠缠的论述,泛民及其支持者显得不知所措。他们初时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重建一个“非建制派”的框架/大局,尝试套着对方。在今次补选争议之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公民党文宣,抑或是泛民支持者的呼吁,都刻意用上“非建制派”一词,更绝少提到本土派“鎅票”,显得小心翼翼。这种策略,相信不止为了避免得罪倾向本土派的选民,亦为9月的立法会选举留一线合作空间。

然而态度暧昧、定位含糊不清,就可以争取到本土派支持者的好感吗?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只会令自己陷于被动——公民党需要林日曦和部分泛民支持者提醒,才发现一直只顾推销“大局观”,根本没好好宣传过“杨岳桥是谁”、“他的政纲是什么”。

而其实更为重要的思考应是:泛民在未来的抗争,会扮演什么角色?

过往泛民及其支持者,一直批评本土派没有给群众提出可行的完整抗争策略,只贩卖民粹和虚假希望。但在北京和特区政府强硬关上沟通大门后,无论是民主回归、逐步推向“双普选”(特首和立法会)的愿景,还是议会抗争、和平示威、“又倾又砌”(又沟通又批评)等手段,都已经难以再令人相信可实现香港民主。一直“行之有效”的手法和民主路线,骤然崩溃,泛民除了怅然若失,并没有积极思考过新出路。

诚然,本土派亦没有必然成功的抗争策略,但他们起码建构了愿景论述。这些“愿景”纵然夸大了可行性,当中亦混杂着民粹操弄、情绪政治、急进思维等元素,但因为抗争定位和路线比较明确,最终至少能包装成“希望”。支持者会认为,既然旧的方法都已经试尽,倒不如“博一铺”(赌一次)。

泛民政党害怕走向激进暴力,会失去固有支持者;又担心批评激进暴力,会得失年轻一代选民。于是他们只能/希望按兵不动,观察民意风向变化再决定未来位置,因此一直逃避建构新愿景、发展新论述。不过,政治没有那么便宜,可以等人见风使舵。没有新论述与本土派对撼,游离票只会慢慢丢失,而新支持者亦不会自动送到门前。不认同暴力、不认同“抗争无底线”不是问题,希望重新统合非建制阵营亦不是问题,关键是在这刻,泛民只能重复说着“我们不是什么”,而无法清清楚楚说清“我们是什么”。

时代已变,新愿景思考纵使艰难,也避无可避,否则只会在拖延中死去。

梁天琦在上周六的造势晚会中这样说:就算你年纪多大,只要你是一个相信自由、拥抱自由的人,你就是一个新的时代;就算你年纪多轻,如果你的思维想法仍然都是旧的那一套,就是旧时代的人。

他已经抢先定义了“新时代”,泛民你们还要等么?

(何锦源,传媒人)

注:新界东补选候选人包括公民党杨岳桥,民建联周浩鼎、本土民主前线梁天琦、新思维黄成智、方国珊、梁思豪及刘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