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至少有27种属于香港人的语言,这些语言正诉说着香港人口的演变。」

端传媒实习记者 林颖娴 记者 赵燕婷 发自香港

广东话会否被边缘化?近两年,这一直是香港热烈讨论的社会议题。

早前,部份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来教授中国语文科(俗称普教中);香港无线电视推出普通话新闻节目;一些大学教授被内地留学生要求转用普通话授课……种种社会事件都引发香港社会热议和部分市民的担忧。

不过,根据香港大学社会研究中心总监白景崇教授的研究,在过去10年,广东话在香港人口中的使用比例并无明显降低。他在2014年进行的研究显示,在香港730多万人口,今天仍然有超过99%的人能说广东话,与2003年进行的研究结果一样。广东话依然是建构“香港人”身分认同的重要因素。

白景崇还发现,香港这片弹丸之地上,一共流传着27种语言,有广东话、普通话、英语、日语、葡萄牙语等广为人知的语言外,也有人使用僧伽罗语、乌尔都语等我们平日较少听到的语言。

香港土地上使用的27种语言。图:端传媒设计部

白景崇是香港大学社会研究中心总监,主力研究香港语言。他带领的团队由1983年起,每10年搜集资料,进行香港社会语言研究。最新一份研究中,该团体在2014至2015年以电话访问超过2000人,将香港最常用的27种语言的分布绘成一套语言地图。

端传媒选取呈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7种语言,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透视着香港人口和文化的流变。

香港母语:广东话

要改变一个地方的文化,先由语言开始,而香港这个地方的本土语言,正是广东话。获得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的《十年》,其中短片《方言》,呈现的正是政府将普通话定为官方语言,母语广东话被边缘化的未来想像,勾起港人恐惧。

广东话是粤语的一种,指的是澳门、香港等珠三角地区使用的广府片。粤语中还有四邑片、香山片等不同口音。不过,学术界及一般使用中,都接受以“粤语”专指广东话。

在80年代前,在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中,香港人基乎只会说广东话。现时香港全部地区,广东话的使用者都接近100%。中西区、湾仔、南区及离岛区相对较少能说广东话的人,因为这些地区的人口结构比较复杂,包含了不同语系的人,比如欧洲语及南亚语等。

对于香港近年学习普通话的争议,白景崇教授认为广东话有助社会及文化的持续发展,广东话有必要继续成为港人的母语。

图:端传媒设计部

普通话

近年,水货客、双非儿童“占领”香港北区等话题闹得热哄哄,有人说在北区,听到普通话比广东话还要多。但根据白景崇团队的研究,原来荃湾区居民,才是最能说普通话的人,超过一半人能以普通话沟通。至于为何会是荃湾区呢﹖白景崇说他也未能解释。至于其他地区,能说普通话的人平均超过40%。

那么未来十年时间,是否足以令普通话成为主流?白景崇说,九七回归后,学习普通话成为香港大气候,香港目前超过四成人能说普通话,这十多年的“两文三语”(编按:两文指中、英文;三语指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教育功不可没,令普通话普及化。

图:端传媒设计部

英语

近年不少私人教育机构进行的研究,都指港人英语水平下降。Prime English委托调查公司今年1月进行“在职人士英语发音测试”调查,发现一半在职人士英文发音仅达初中程度。去年英孚教育(EF)公布《EF英语能力指标2015》就指,本港成年人英语能力比南韩、日本和台湾等地更差,在全球70个国家中排33。

对这些,白景崇却不认同。他是美籍英国人,他记得自己早年来港时,很多人都不会说英语,日常生活都有不少困难,“现在连的士司机都能说英语了!”

八十年代开始,在殖民政府推动下,英语在香港发展迅速,现时整体有超过6成港人,对英语口头运用有一定认识,年轻一代几乎没有人不会说英语。但白景崇说:“由于职场没有因应英语水平调整薪酬待遇,香港人的英语一般只停留在『可运用』水平,未能达到更高层次。”

一如所料,能说英语的人集中在中西区及湾仔这些香港商业命脉。北区、元朗及屯门,英语覆盖率则比较差,大约只有三成半人能以英语沟通。

图:端传媒设计部

客家语

客家语在香港的覆盖率是众方言之首。在新界各区都能听到客家语,以客家人为主的村落更高达341个,超过一半集中于北区、新界东部、元朗、荃湾及葵青,在这些地区,每十个港人就有一个能说客家语。

客家语的故事,可以追溯至清朝的雍正及干隆。根据香港文化博物馆资料,原来雍正和干隆两朝鼓励垦荒,大量居民因此从江西、福建、潮州、嘉应等地迁到香港。为了方便与“本地人”作区分,这些“新移民”在户籍上被编为“客籍”,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客家人”。

由于这些客家人较迟迁入香港,只能定居于环境资源较差的农地,加上在清朝嘉庆七年前,只有“本地人”才能应考科举,务农成了他们唯一为生的途径,客家语也自然集中在新界农村了。

图:端传媒设计部

潮州话

走进观塘,可以看到潮剧、舞龙舞狮和舞麒麟等,在盂兰节还会见到潮州人在家门外挂上红灯笼。观塘是最容易发现潮州传统习俗的地方,原来在1978年,观塘浸信会还有潮州语翻译系统,以照顾一众操潮州语的教友,直到2009年才取消这个服务。

说到潮州文化,又怎能不提到潮州小吃。直到现时,在裕民坊附近一带还有潮州糖饼和花生糖售卖。潮州文化根植观塘,可想而知,这里也是其中一个潮州语的地区。

除了观塘,黄大仙和中西区也有不少人会说潮州语。但事实上,潮州语可以说是相当普及,几乎每区都有一些会说潮州语的人,只是有别于客家语,潮州语主要集中在市区。

图:端传媒设计部

乌尔都语

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裔人士的母语。看看地图,这些语言最集中在油尖旺、葵青和元朗区等,都是巴基斯坦裔人士在香港的聚居地。

白景崇说,第一代来港、现时较年长的巴基斯坦裔人士,普遍未能运用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令他们难以适应香港生活,“所以同族间的人际网络对他们来说就非常重要,选择与同族聚居,正好能帮他们加快熟习香港的生活模式”。

聚居也方便寻找工作机会。白景崇表示,低学历工种大多以中文写招聘广告,例如很多巴基斯坦裔人士从事地盘工作,但他们不能阅读中文招聘广告,“人际网络变相成为他们的唯一寻找工作的方法”。

其他不少南亚语言,比如印度语等,在香港都呈现这种在地区集中现象,反映了语言有集中人口的功用。

图:端传媒设计部

泰语

说起泰语,你又估计会集中在哪些地区呢﹖会否想到有60间泰国菜馆以及多间泰国杂货店的九龙城呢﹖

研究结果却出乎意料,香港绝大部份泰语人口集中在离岛区,九龙城区会说泰语的人,比湾仔区还要少,对这一印象,白景崇也未能解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