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民黑客遇到莆田系:“数字世界,这是我们的街头”
「隐身在屏幕之后,以代码和虚拟协作挑战利益集团的这些草根技术达人,又能否走出一条理想中的“公民黑客”之路?」
端传媒实习记者 沈书缘、秦宽 发自香港
2016年5月的第一周,在全球最大的开源代码平台GitHub 上,一个名为“Hospital”(医院)的项目上线六天即收获4037颗赞好的“Star”(星星),成为当周最热门的项目。
这是一个因医疗事故而起,以起底中国莆田系医院为目标的项目。在使用者大多是外国工程师的这个国际平台上,一个专注于中国医院的项目竟可以吸引到如此多的关注,项目主要负责人 @xokctah 也很意外。
2016年4月,内地青年魏则西病逝,使“莆田系医院”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魏则西2014年确诊晚期滑膜肉瘤,药石无灵之下,魏家选择了百度搜索推荐的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该院宣称其“肿瘤生物免疫疗法”“有效率达到百分之八九十”。魏家付出超过20万人民币的医药费,但魏则西最终仍不治身亡。年仅22岁的魏则西之死引爆公众对于百度搜索竞价排名,以及武警北京二总院所属的莆田系资本旗下医院的质疑和愤怒。
魏则西事件曝光之后,平时曝光率极低的内地极客们建立了“Hospital”项目,录入迄今为止他们发现的所有“莆田系医院”的开放信息,并设立严格的资讯审核程序,通过审核之后,信息便以代码形式与所有人共享。工程师们还开发了不同的小工具,帮助普通人更好地使用这些数据:包括自动识别莆田系医院的浏览器插件、 iOS 平台上的医院查询应用等。
在一场人命关天的医疗危机面前,开源、众包和共享的互联网精神,通过 “Hospital”项目延伸到现实生活,将通常隐藏在网络深处的极客们从幕后推上了前台。
在中国大陆,现实世界的公共参与并不容易,隐身在屏幕之后,以代码和虚拟协作挑战利益集团的这些草根技术达人,又能否走出一条理想中的“公民黑客”之路 ?
不只是极客 请叫他们“公民黑客”
@xokctah这个ID是为了“Hospital”项目新注册的。端传媒记者对他的访问,也是通过GitHub开发者和用户专用的聊天软件 Gitter 进行。和@xokctah一样,“Hospital”项目的几乎所有参与者都用了化名,即使是在团队内部,大部分成员也仅限于“虚拟认识”。 @xokctah 是在全职工作之余,“尽量保持每天一小时”参与开源项目的工作。
相比起一谈起就想到“格子衫”、“技术宅”的“极客”,“技术黑客”或者“公民黑客”(civic hacker),是他们更愿意称呼自己的词。
全球知名公民黑客组织Code for America 这样定义“公民黑客”:“公民黑客可以是任何人,只要愿意与他人合作,共同建立、发明、创造,来解决我们的社区、城市和国家所面对的挑战。”过去四、五年间,香港和台湾已发展出很多成熟的公民黑客社群,如台湾的“零时政府”g0v 和香港的CODE4HK。它们利用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到各项社会议题当中,监督政府施政,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 “零时政府”的“中央政府总预算视觉化”项目将抽象的财政数字转化为鲜活的图表,方便公民监督。 CODE4HK 推出的“立法会投票光谱”则介绍了香港立法会议员的背景及政治取态,帮助选民了解议员的履职议政情况。
然而在“公民社会”常被视为禁忌、甚至屡遭打击的中国大陆,类似“零时政府”和CODE4HK 这样的公民黑客社群,如Code For China 和Hack4GZ 等,大多只是昙花一现,参与者寥寥,很难成长为大型的公民黑客团体。但这并不妨碍一些中国的公民黑客以个人身份,或是组成小规模团体,参与到公共事件中,试图以技术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这其中就包括管理“Hospital”项目的 Open Power 团队。
团队成员@xokctah 告诉端传媒,Open Power今年5月初成立,目前核心成员有三人,“我们在魏则西事件后就开始讨论,如何用信息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帮助人们,之后在GitHub发现了‘Hospital’这个项目。项目最初的发起者@langhua 因为时间原因不能持续贡献,所以我们团队就接手了。”尽管保持低调,他们同时在扩大队伍:“我们在努力用数据讲出对更多人有意义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能就会有人感兴趣说:‘我也想来支持你们’。”
化数据为工具 极客对公众的技术贡献
如何才能“用数据讲出对更多人有意义的故事”?
“Hospital”项目的一名贡献者汪极思(Wandergis)还记得,5月4日午夜,刚被引爆几天的魏则西事件仍占据着舆论最热点,他躺在床上刷微信朋友圈,决定做点什么。他告诉端传媒,参与挖掘莆田系的初衷,就是想探索自己的技术能在公共议题上带来什么正面作用,“通过这个事件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在公共议题上有所贡献,并把公众应知的信息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来。”
“我是第二天(5月5日)下午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把莆田系医院的全国分布地图做出来的,没有想太多,当时想着我或许可以提出一个新的观察维度。”
汪极思是内地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员工,已有5年的“码农”经验,在GIS技术方面尤有专长。他从凤凰网看到的医院文本信息利用GIS技术进行经纬度地图化处理,率先绘制出莆田系医院的热力地图,并上传到GitHub ,命名为“hospital-viz”。
“莆田系”医院究竟蛰伏在哪儿?自此一目了然。
除了“地图”,“Hospital”项目小组也基于凤凰网的原始数据创造了10个“关联项目”。成员@hustcc做出了PTHospital.chrome。这是一个网络插件,安装了插件的用户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开莆田系医院网站,会立即收到对“!莆田系医院网站提醒,请谨慎就医!”的警告提醒,有的还会附上医院名称和位置。这个插件在项目仓库中收获了464颗“Star”,并一度超越汪极思所贡献的“莆田系热力地图”,在10个“关联项目”排名中拔得头筹。 莆田系事发以来,有 91 位像汪极思这样的公民黑客参与或贡献了“Hospital”项目,但这距离“公众参与”仍有不少距离。 @xokctah 承认,技术门槛是阻碍更多人参与的因素之一,“如果提供和使用数据的技术的难度更低一点,就可能有更多的人来支持。”
Open Power 团队计划在未来深耕医疗领域,将“Hospital”项目做成一个对求医问药的人有用的信息源,或是一个可靠的警告源。他们也希望进一步探索其他领域的数据开放。 “我希望 Open Power 在未来提供一系列的开放数据…给公民赋权,也推动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做更好的开放数据。”@xokctah 说。
当然, @xokctah很清楚这虚拟世界之外的残酷现实。 “媒体的宣传对我们也非常有帮助。所以……请让我们出名吧!”句末一个大笑的表情符号,透露着一点自嘲和力不从心。
去掉“黑心” 技术中立寓于信息准确
技术应该中立吗?技术能够保持中立吗?这是项目启动时,Open Power面临的另一个核心问题。
汪极思透露,“Hospital”项目仓库最初被命名为“Blackhearted Hospital”(黑心医院),这引起了反对。 “这太主观了,不符合规范,甚至是危险的,会让公众觉得我们这帮建仓的极客别有用心,”汪极思略有点激动。
仓库建立大约两天后,项目名字便从“Blackhearted Hospital”改成了“Hospital”,但仍有极客在GitHub 上发表评论,质疑“Hospital”项目对莆田系医院的偏见,认为打倒莆田系无益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xokctah 否认“Hospital”项目的是为了打击莆田系医院。 “我们只是想用信息赋权更多的人。我们相信,被信息赋权的公众,有能力做出有益于自己的决定。”
Open Power 团队认为,准确的信息本质上是中立的。为了尽可能保证医院数据的准确可信──也是保证项目的中立性,团队为“Hospital”项目制定了一套非常严谨的信息筛选原则,信息贡献者需要提供包括医院名称、所在地区、负责人等多项信息。在贡献指南里,Open Power 团队还详细地介绍了判定一家医院是否为莆田系的调查取证方法,提供了多项调查途径,包括中国工信部的ICP备案查询系统。
@xokctah 承认这一整套信息确认过程十分繁琐,但强调这是确保信息准确所不可省略的步骤。 “如果某个医院说:‘我被冤枉了,其实我不是莆田系的’,我们会马上去查证。真的不是,就把它拿掉。这个流程是真实发生过的。”
他不断强调大家是“分享信息”而不是“捏造信息”。 “至于这些信息应该如何指导行动,我们保持缄默。可能对某些人来说莆田系医院是好的,他也可以根据我们的信息专门去找莆田系医院”。
@xokctah 也反复提到“赋权”这一概念。在公民社会的语境中,“赋权”包含了“社群意识”、“公民参与”、“协同合作”等。在挖掘莆田系医院的过程中,没有官僚,不填表格,连决策的方式都带有一点民主自治的味道。 @xokctah说:“我们团队没有 PM(项目经理),大家都是讨论做决定,全靠能动性做事。开源社区就是这样吧,谁也没有权力管谁。”
不过在中国大陆,没有政府授权的信息搜集毕竟存在风险,利益相关的商业团体也可能对技术团队施压。 Open Power 团队成员 @fakeforreg 承认,自己并没有告知家人自己参与“Hospital”项目这件事。不过,当被问到担不担心人身安全时,大多数受访的公民黑客还是相当自信。 “我们总不能这么轻易就被吓到吧。数字世界,这是我们的街头,”@xokctah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