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转变的时代,美国愈来愈可能“和台湾说再见”的时代,政治家承担著审时度势的更大责任。」

2015年11月27日,洪秀柱宣布退选后举行记者会。
2015年11月27日,洪秀柱宣布退选后举行记者会。摄:Billy.H.C.Kwok/端传媒

台湾不是一个小地方;无论从人口、土地,特别是经济规模而言,台湾都堪称中等国家,排名就算不是世界前列,也是中段班以上。许多人因此说,台湾没有被承认为国家,是一个天大的不公。抱持这种情绪的台湾人,大概对11月初国民党主席洪秀柱藉“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拜会习近平,不免嗤之以鼻,觉得是去“叩头”。

情绪决定了个人的观察角度。例如,台湾卡在这个不被承认的现状,是因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与从许多角度来说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并可能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中国之间,由于国共内战、“自由世界”与“共产世界”的冷战,乃至于纯粹的地缘政治冲突而产生的碰撞,以及在美苏中三角关系的盘算中,拉中抗苏的美国利益需求,所得到的妥协。既然牵扯到两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台湾的国际地位,自然很难由自己说了算。

冷战结束后,由于拉中抗苏的利益消失,美国对台湾的外交待遇缓慢提高的;李登辉总统与陈水扁总统上任初期,台湾在国际社会上相对自在。当时纵然曾发生台海飞弹危机,但事实上大陆不具备侵台能力,施洋萨沙等大陆军事观察家也在廿年后回顾此事,指出大陆当时“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但是911事件后,小布希政府将美国的庞大力量对准了伊斯兰恐怖主义,让中国有机会快速崛起,陈水扁的中华民国政府也重新被美国所冷待。

两岸军事已经失衡

十余年后的现在,美中两强的关系再度丕变。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家,其制造业规模甚至接近美国的一倍、与美欧的总和相当,而这也成为其军事力量的基础,甚至在科技研发的能量上,中国也已在若干指标上稳居世界第二,并将在五到十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科研大国。对于台湾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美国已经几乎不可能在台海战场协助台湾取胜,未来更不可能。台湾当前面对的首要现实,就在于大陆当局倘若觉得有必要,可以用军事力量更替台湾政府。

2015年9月兰德公司的《美中军事计分表》,就指出以台湾为背景的军事冲突,美国在军事上可能损失巨大,在政治上也将面临困境。按照目前的态势,到2017年,大陆在台海战争的头21天的战局中,将能够以其导弹瘫痪美国在日本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与其他基地的运作,其中程弹道飞弹(IRBM)也将威胁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美军虽以反弹道导弹系统、强化基地设施、分散布署等方式应对,但成效将颇为有限。

大陆也已接近完成第四代战斗机装备,全面替换第二代与第三代战斗机,就算冲绳的美国空军基地还能运作,要掌握此一战区的空优,至少得增加到3或4个联队;但由于前线机场受到巨大的威胁,后方布署就提高了加油机的需求,对后方基地构成了运作压力。大陆空军与潜艇对美国海军的威胁也已不容小觑,对美国航母构成威胁。最后是台湾恐怕难免要被占领,而美国则要考虑在台湾被占领之后是否继续战争。报告没说的是,倘若继续战争,就意味著让美军轰炸在台湾的大陆部队,台湾的土地也将受到更多的摧残。

2016年4月6日,兰德公司推出新的报告书《台湾的防空选项》,声称随著解放军实力的增强,一旦两岸开战,台湾所有战斗机将会很快被摧毁在地面上。报告建议台湾应转变思路,只要维持少量现代化垂直起降战斗机,同时购买大量机动式中短程地空导弹来重建防空系统,实现以地制空。这个报告说明硬碰硬已非台湾的安全选项,台湾只能转向“全民国防”。

对此种军事失衡,大陆自然更是心知肚明,甚至早有军事观察家指出,虽然南海升温,但美国不可能在中国的临近海域寻求与中国的冲突,因为在中国的周边,美国几乎没有胜算。至于大陆的攻台准备,现在也完全摊在阳光下,不怕各方检视,就是希望传达清楚明确的讯息,希望台湾不要错误判断大陆的利益,导致双方的摊牌。

菲律宾选择和平新路

面对战争可能的不只是台湾,菲律宾也有“领土主权”被中国威胁的压力,但是新任总统杜特地上任后多次表态,羞辱奥巴马,从“倚美抗中”转变与德国之声所称的“疏美亲中”,或者美国之音所谓的“弃美投中”。杜特地的表态已经超过了在美中之间寻求“外交平衡”的需要,对菲律宾简直是外交革命,杜特地自己也说与美国关系紧密的菲律宾军方,或许会因此进行政变。不过如果军方并未政变,或者像土耳其那样政变失败,菲律宾或许会进一步走自己的路,其结果将使美国在东亚的地位进一步下跌。

菲律宾和中国有领土争端,需要美国支持,何以如此作为?大陆的时局观察者宋鲁郑认为原因有五。首先,杜特地判断美国不会为了黄岩岛和中国开战,不会为了菲律宾而流血,不过是利用菲律宾来牵制中国。其次,杜特地公开说过“美国没有钱了,只有中国有钱”,菲律宾跟著美国有害无益。第三,菲律宾要改换门庭,因此和美国划清界线,唯恐中国不信任。第四,菲律宾知道南海紧张对美国遏制中国有利,但对菲律宾未必,且中国一直同意就领土争端进行谈判,而和中国谈判可能获得经济好处。第五,面对菲律宾贫穷、混乱的局势,要想有所作为就需要资金,中国是最佳伙伴

除此之外,杜特地此举也可说是基于其道德判断。他对毒贩的镇压,可说是嫉恶如仇,而对于欧美的指责,则感觉是无视于菲律宾利益的风凉话。他对欧美的殖民历史颇为熟稔,更不觉得美国在菲律宾的作为有何道义可言。

更甚者,当一些美国人把南海争议、特别是黄岩岛的归属,当成是美中两国角力的象征性争点,甚至宣称可因此爆发世界大战,杜特地则天才地釜底抽薪,拒绝这种虚妄,将中国与菲律宾的关系,转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他承担风险,选择摆脱作为美国对抗中国棋子的路,对他来说,这就是政治家对人民负责任的表现。

如前所述,美国也判断在军事上不足以保证台湾的安全与独立,因此美国的支持已经不是台湾政局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外在变数。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洪秀柱扮演的其实是类似杜特蒂的角色,提醒包括“美国不会为台湾流血、美国经济前景不明、台湾必须站稳自己的立场、避免成为马前卒、和大陆合作有益”等观点。这些判断与因之而生的政策,当然很难获得美国支持,但很难说不是为了台湾利益,堪称政治人物的大战略判断。此外,竭力避免将两岸与美国推入可能流血的处境,也是一种道德判断。

由于历史惯性,身为对抗前沿的台湾与菲律宾,倘若不做选择,就是继续当“美国不沉的航空母舰”。只有基于更冷静的现实分析与对更好世界的期望,才会认真追求新的出路。

追求和平有所作为

许多台湾人认为,支持台独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洪秀柱的作为可鄙可叹。但是台湾的命运,镶嵌在东亚的地缘政治当中,往往身不由己。在这种身不由己当中,台湾人的作为是寻求更多的和平契机,还是为了自己需求而鼓励地区冲突,甘愿居于“关键棋子”的角色?这才是台湾人应当思考的首要问题。

许多台湾人都声称追求和平,但追求的是美国保障下的和平,而非两岸彼此相互认可的和平。这种和平是强加于大陆之上的,是暂时的;当大陆拥有能力,就会寻求改变。因此洪秀柱的两岸政策的成败关键,也就在于有多少台湾人认知到改变的压力,并准备接受改变?深刻思考此一问题,得让自己超越国共内战的片面论述,认识到台湾恐共论述的背景,与其造成的心理影响,认识到大陆也不乏正面求善的力量、并非台湾数十年来所描绘的黑暗,深思数百年全球化历程对于各落后民族造成的挫折,与各民族复兴的道德意涵,并且考虑到大陆崛起对台湾人的机会与意义,才有机会追求自由的两岸关系

如今台湾的和平与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内政与两岸互动,而非仅看美国的意图。两岸冲突,对大陆而言也意味著外交与内政的挫折,因此未必是大陆希望看到的,但大陆已经具有武统的能力,使之成为可行选项。一向被视为鸽派的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也在《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的文章也指出,传统上以“协议”来完成统一的可能性变得十分渺茫,现在得研究台湾“被统一”的新命题。

过往有所谓“对台用武会使大陆改革开放成果毁于一旦、中国倒退廿年”的说法,或者大陆对台用武,只会是用以转移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说法,这都是对当代中国的时空错判。现在距离文革结束已经四十年了,随著实力增长,将大陆对台用武与俄国攻占车臣、美国轻取巴拿马或攻打伊拉克相比,或许还更为允当。俄国或美国都没有因此“倒退廿年”,而且军事行动也不是为了转移政经危机。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最核心原因,其实就是“我可以”。何况如同李毅在《和平统一,已无可能》当中分析的,大陆甚至能借由武力统一而有所收获。由此来说,轻忽大陆的对台利益,无视战争可能,而说洪秀柱忽视台湾民意、脱离现实,恐怕未必妥切。

当我们省思台湾当前事实独立的基础,理解安全困境,或许就能同情的看待,洪秀柱由此得到的答案──也就是无论如何,两岸都应尽快签署“和平协议”,否则最后不是在兵临城下的状况下签署,就是直接被军事占领、推倒重来。由此来说,洪秀柱仍然是中华民国的爱国者,希望避免最坏状况的出现,只是许多台湾人、包括许多国民党高层,还不愿接受她的主张而已。

每个人都得承担责任

作为国家领导人,李登辉、蔡英文,无论是基于大陆难以长期发展的判断,或基于美中必将走向冲突的判断,而选择与大陆疏远、以拖待变,对台湾民众并非一项道德错误,而最多只会是现实的判断错误。廿余年后检视,李登辉否决“亚太营运中心”而推动“南向政策”的决策,已可确定是一次失败的大战略。对于蔡英文的当前决策,或许也等再等候一段时间,才能做最后的宣判,但笔者对其前景不乐观。

蔡英文堪比冷战或冷和平的“稳健保守”的两岸政策,“以不变应万变”,或许如同倪世杰等人观察到的,可以直接侵蚀国民党过去“安定牌”的政治空间,何况对国民党的清算,更似乎意味著长期执政的可能,因此或许自负大陆终将转而与其妥协。从这个角度来说,其作为既符合党派利益、也或可在未来为台湾争取到更大的谈判空间,对于蔡英文自然也是为国家、为人民负责的表现。

但考虑到当前中国大陆的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实现这种期望的机会恐怕不大。相反的,大陆至少将从两岸合作共赢,转向推动“穷台”的政策,让台湾在两岸僵局中耗损国力,而在国际政治与经济上更加的的边缘化。至于因此而累积的两岸军事冲突的风险,更让人不安。

李登辉或蔡英文的决策,并非他们个人的选择,其实反映了台湾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两岸对立,所累积的仇中、恐中情绪。他们的选择,是“我们”的共业。“我们”的心底期望著中国大陆走向失败崩溃,这是台湾的“政治正确”,因为“共产党”就是罪恶渊薮,万万不应该享有成功的果实。

问题在于,“我们”的这种惯性思维,经得起现实的检验吗?我们是不是无视于时代趋势、无感于长期衰弱的走向,且对冲突可能结果过于无知?作为政治人物,这样的政策选择,是否过于执著?

由于两岸分立的历史与结构因素,对和平协议念念有词的洪秀柱,以及其所代表的国民党,或许已经令许多台湾人感到时地不宜。但人们不应将洪秀柱对和平协议的追求,当成是暴虎冯河,反而应视为是临渊履薄的审慎判断。这种选择不是牛煦庭说的“攻势论述”,因为两岸和平协议的根本,就是放弃“攻势”等对抗性的立场;但更不是张宇韶批判的“回到蒋经国的美好年代”,因为和平协议就是要与冷战告别,是当前形势下委屈求全的理性选择,乃至于铸剑为犁的道德判断。

许多台湾人希望成为亚洲瑞士;但是没有和平的外在环境,这种期望无法成为现实。只有两岸达成和平协议,台湾才能形成具有法理与实质意义的中立和平。在这个快速转变的时代,在美国愈来愈可能“和台湾说再见”的时代,政治家承担著审时度势的更大责任,而无论成功与否,杜特地与洪秀柱都借由其选择与判断,展现了特定时代下的个人努力,甚至左右了自己的命运。而这些选择与判断其实是每个人都避不开的,也是每个人都终将承受的。

(包淳亮,中国科技大学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