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民主党选民倒戈,特朗普获胜的结局,让选后的投票分析更为必要。美国媒体选择将 2012 年大选作为参照系,分析前后两次选举中,两党候选人得票分布如何变化。」

端传媒记者 巢恬逸 发自香港

2016年10月19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媒体在观看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第三次辩论。
2016年10月19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媒体在观看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第三次辩论。摄:Justin Sullivan/Getty

刚落幕的美国总统大选,除了奉上驴象两党争夺战,也成为网络媒体的竞技场。这些媒体纷纷拿出精心准备的数据新闻或互动专题,为读者呈现和解读选情。

尤其是大量民主党选民倒戈,特朗普获胜的结局,让选后的投票分析更为必要。究竟是哪些选民“变心”投票支持特朗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多数媒体选择将 2012 年大选作为参照系,分析前后两次选举中,两党候选人得票分布如何变化。

选后一星期,我们一起回头看看,各家媒体如何用数据和图表,讲好这个“选民变心”的故事。

《纽约时报》:一张地图走天下

《纽约时报》的作品《How Trump Reshaped the Election Map》(特朗普如何重塑选举地图)比较了2016年和2012年两届总统大选中,每个郡投票倾向的变化。红色箭头表示某个郡县的选民比四年前更加支持共和党,也就是说共和党在该地区的得票率升高;蓝色箭头则表示民主党得票率升高。箭头越长,代表前后变化越大。

报导中,大片红色箭头集中在中西部工业重镇,表明这里的人们比四年前更加支持共和党。而今年的大选中,恰恰是这些地区选民的坚实支持,助特朗普登上总统之位。

《纽约时报》的数据报导《How Trump Reshaped the Election Map》(特朗普如何重塑选举地图)截图。
《纽约时报》的数据报导《How Trump Reshaped the Election Map》(特朗普如何重塑选举地图)截图。

其实,《纽约时报》在报导上届美国大选时,就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只不过,当年的专题《Counties Blue and Red, Moving Right and Left》(蓝色郡和红色郡,向右和向左)用向右移动的红点,表示某个地区共和党候选人得票率升高,而向左移动的蓝点则表示民主党候选人得票率变高。

《纽约时报》的数据报导《Counties Blue and Red, Moving Right and Left》(蓝色郡和红色郡,向右和向左)截图。
《纽约时报》的数据报导《Counties Blue and Red, Moving Right and Left》(蓝色郡和红色郡,向右和向左)截图。

两个作品都通过直观的方式表达出充足信息,但无论是左右移动的圆点,还是45度角倾斜的箭头,放在地图上,都会给人带来“人口迁徙”或“选民迁徙”的错觉。此外,颜色也有可能误导读者,因为它并不表示投票结果,而只表示选民较四年前更支持哪个党的候选人。

除了以上作品,《纽约时报》在今年大选后还推出了可视化专题《2016平行时空里的两个美国》,灵感来自大选结果显示出的社会撕裂--特朗普的支持者分布在广袤的土地上;而投票给希拉里的选民却聚集在零星的大城市中,好似散落在大海里的岛屿。既然如此,作者干脆分别画出特朗普与希拉里的美国,图中,特朗普占据85%的现有国土面积,希拉里则只有零散的15%的面积。相比平时司空见惯的红蓝地图,这样的处理直戳资讯重点,样子也更特别。而且,作者有心避免把太多信息叠加在地图上,例如,在讨论两位候选人的实际得票数和两人各自“占领”地区人数的时候,都是直接给出数字。

《纽约时报》可视化专题《The Two Americas of 2016》(2016平行时空里的两个美国)截图。
《纽约时报》可视化专题《The Two Americas of 2016》(2016平行时空里的两个美国)截图。

虽然也有人批评说,《2016平行时空里的两个美国》忽略了每个地区“少数派”选民的选择,但这并不影响它清晰明了地传递两位候选人支持者的巨大反差。从资讯图表的功能来看,这件作品非常成功。

《纽约时报》可视化专题《The Two Americas of 2016》(2016平行时空里的两个美国)截图。
《纽约时报》可视化专题《The Two Americas of 2016》(2016平行时空里的两个美国)截图。

《华盛顿邮报》:精巧构思或成负担?

与《纽约时报》类似,《华盛顿邮报》也从“地域”视角出发,推出了专题《How Trump redrew the electoral map, from sea to shining sea》(从西岸到东岸,特朗普如何重绘选举地图)他们首先对美国地图做了90度翻转,这样一来,东北部人口稠密地区的郡县,变得更加清晰,弥补了传统地图在展示细粒度数据上的缺陷。

此外,通过同时动用角度、长度、高度、线条粗细、颜色等元素,《华盛顿邮报》在静态图表中揉进多个维度的信息。例如,专题的第一张图展示两届选举的结果变化,图上每根竖线代表一个郡,线条的颜色、粗细、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则分别表示该郡县本次大选的结果、两次大选是否投给同一政党的候选人、两次大选中两党的得票差距如何变化等。

《华盛顿邮报》专题《How Trump redrew the electoral map, from sea to shining sea》(从西岸到东岸,特朗普如何重绘选举地图)截图。
《华盛顿邮报》专题《How Trump redrew the electoral map, from sea to shining sea》(从西岸到东岸,特朗普如何重绘选举地图)截图。

邮报选后专题的第二张图则著重展现本次大选的结果,图中用“^”代表一个郡,每个“^”的长度、高度、颜色、粗细则各有含义,仔细阅读这张图,读者能够读出每个郡获胜的候选人是谁、每个郡的投票总数、两位候选人在每个郡的得票差、两党差距最悬殊的地区分布在何处等信息。

《华盛顿邮报》专题《How Trump redrew the electoral map, from sea to shining sea》(从西岸到东岸,特朗普如何重绘选举地图)截图。
《华盛顿邮报》专题《How Trump redrew the electoral map, from sea to shining sea》(从西岸到东岸,特朗普如何重绘选举地图)截图。

精巧的构思让《华盛顿邮报》的作品得以同时呈现多个维度和极细粒度的投票结果,信息量大大提升。但这同样意味著,它们更适合时间充裕的读者仔细欣赏--毕竟光是看懂图例,就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而翻转过的美国地图,虽然有助于表达细节,却也牺牲了顺畅的阅读体验。

FiveThirtyEight:与人口信息交叉分析

数据分析网站 FiveThirtyEight 的分析报导《Where Trump Got His Edge》(特朗普的优势从何而来)则完全跳出地域框架,将大选结果分别与该地区的人口年龄、种族分布、教育程度、移民人数放在一起分析,并绘制成散点图。图的纵轴表示2016年与2012年选举相比,共和党得票率增加的比例;图的横轴,则因变量而异。

数据分析网站 FiveThirtyEight 的分析报导《Where Trump Got His Edge》截图。
数据分析网站 FiveThirtyEight 的分析报导《Where Trump Got His Edge》截图。

FiveThirtyEight 网站发现,相比于四年前那次大选,老年人口越多,白人占比越高,移民人口、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越低的郡县,会更偏好支持共和党。

另外,散点图的呈现方式抹去了地理位置、占地面积等干扰信息,让读者迅速了解全局。但这么做的同时,一些基于地理位置的规律,例如北部锈带州地区集体变节,就不那么容易被发现了。

不过,FiveThirtyEight 若是同时对民主党的两届得票表现进行上述分析,就会更加全面。以年龄为例,从2012年至2016年,在人口结构不发生巨大变动的前提下,人口年龄会经历自然增长,因此,为了控制变量,最好采用相同方法计算两党的得票变化与人口的关系。

皮尤研究中心:纵向比较36年来的大选

美国民间智库皮尤研究中心,选取36年以来的全美票站出口民调结果,分析历届大选中,两党候选人在不同种族、年龄、教育程度和性别中,选民支持程度的变化。纵向对比印证著,在特朗普的胜选背后,是几十年来日益严重的种族、性别和阶级割裂,每一幅图中的折线差值几乎都在2016年达到顶峰。

美国民间智库皮尤研究中心分析36年以来的全美票站民调结果。
美国民间智库皮尤研究中心分析36年以来的全美票站民调结果。网页截图

但是相较于官方报告,票站出口调查仍有不少局限。首先,并非所有受访者都会如实说出自己投出的选票。其次,种族和性别这类信息,往往由调查员自行判断,而非由受访者提供,这也会导致较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