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见,未来两岸之间的外交战势必越演越烈」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与台湾断交后,台湾外交部内已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国旗移除。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与台湾断交后,台湾外交部内已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国旗移除。摄:Stringer/REUTERS

中港台时间21日凌晨,西非国家圣多美及普林西比(Democratic Republic of Sao Tome and Principe)与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断交,改与北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交。台北方面宣称,起因为圣国财务缺口极大,不断向台湾方索要金钱,终至台湾方面认为不能再走“金钱外交”之路而断交。北京方面则无类似说法。

“终于出现”的断交

在今年1月台湾举行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之前,两岸即不断有学者专家表示,一旦民进党赢得选举执政,恐怕台北方面会迅速面临“雪崩式”断交风潮。不过,从蔡英文在1月16日当选迄今,除了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组织的参与问题外,只有早与台北方面断交的甘比亚,转与北京重建邦交,并没有出现所谓的“雪崩式”断交。

虽说如此,台湾当局对于可能发生的断交潮,一直有心理准备──毕竟这是1949年出现两个中国政府以来,双方在外交战场争夺中国代表权的长期零和戏码;而民进党政府又不断拒绝承认北京方面要求的“一个中国”原则。

因此,多数台湾民众及官员,对此断交事件不免有“终于来了”之感。至于这种感受,会不会转化为对北京的挫败之情,仍有待观察。但比较可以确定的是,此举并不足以迫使蔡英文政府,在两岸关系上朝北京希望的方向靠拢。毕竟断交风早可预期,如果民进党政府对此存在畏惧,一开始就会接受北京条件。

蔡英文不是陈水扁

由于蔡英文政府的性格和陈水扁政府(2000-2008)差异颇大,重现陈水扁时期的“烽火外交”的可能性不高,比较有可能的是,待明年美国川普政府正式上台后,伺机在大国竞争中选边站队。

当然,中华民国政府做出这种选择,必会招致“当美国棋子”的批评。然而今日的中华民国政府缺乏国际体系内正式且完全的国际法人格,如果其存在,不是为了替两岸最终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的统合铺路,那么为了生存,依附大国战略是必然的结果与选择。

《战国策》.魏策说:“初时(魏)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

这个逻辑对台北来说同样适合:只要不接纳北京著“一中框架”,还是有机会及能力周旋。

邦交国数有何意义?

不过,台北在维持邦交国数目上,不必然会与北京陷入阵地战。毕竟一般台湾民众对于邦交国数目的重要性认知有限,反而对于“金钱外交”极为反感。这次台北把断交原因归诸于经济援助,姑且不论真实性如何,至少在对内民意上尚可被接受,不会引起过多焦虑反弹。

只是邦交国越来越少,也势必冲击中华民国在国际舞台的声援与生存,引发另一种忧虑。例如圣多美在2007年第62届联合国大会的A62/193号文件中,曾与另外12个国家连署提案,主张“台北的政府是唯一经过正式民主程序、能够代表台湾2300万人的政府,从来就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政府或省分。”失去一个友邦,就少了一个能在国际场合声援台湾的声音。

未来民进党政府得在这两种考量间权衡。

一个重要观察点是梵蒂冈──这是台北目前在欧洲仅存的邦交国,尽管数十年来不断传出断交的传言,尤其去年新教宗方济各上台以来更是甚嚣尘上。由于梵蒂冈的象征意义极为重大,断交对台北的打击,将会比其他邦交国的打击更大,从而可能使两岸外交战进一步升级。

外交战的本质,必需厘清

台北在断交事件上,固然也能操作北京“打压”的民族主义。不过这又牵涉到北京打压的主体,到底是什么?

目前两岸之间的外交战,仍属于1949年以来的“政府承认”范畴,还不涉及“国家承认”的层次──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外交认知;所以两岸在外交上争取的,仍是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能代表中国。有些人把两岸的外交战,想像成对“中国”或“台湾”的承认,尚非实情。

然而自2000年代以来,台湾内部的政治团体、媒体报导、民众意见,倾向于把建交、断交解释为某国与“台湾”建交或断交;但这些都不是准确说法──国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国号叫“台湾”的正式国家,何来与台湾建交、断交?这个差别至为重要:自身认同如果不清晰,就无法正确认清问题的本质,进而难以制订出适合的战略与战术。

目前,在外交上维持“中华民国”国号仍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涉及改国号可能引发战争,在现实上,只有先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国家,才会有机会配合台北,在国际舞台推动对台湾政治主体的承认,把外交战推向“国家承认”──前引2007年联合国A62/193号文件就是一例。其余连中华民国政府都不承认的国家,根本不会主动这么做。

可以想见,未来两岸之间的外交战势必越演越烈,甚至往实际武装冲突发生都不无可能,台北与台湾民众必须正视这个关键的敏感问题,才有助于培养自己与北京周旋。毕竟一个人如果连自我介绍都不清不楚,如何期待得到他人帮助。

(王俊评,国立政治大学外交博士,专长为海洋战略、国际关系、地缘政治。著有《和谐世界与亚太权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