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认为父亲是死于白色恐怖。我父亲的死,是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这个悲剧发生的当下,台湾其实已经解严了。所以,台湾并不是因为解严,一夜之间就变得开放、进步、自由的。我们对自由的追求,应该要持续前进。」

端传媒记者 陈虹瑾 发自台北

“看到那间总编辑室,我总觉得,爸爸还在那儿。”
“看到那间总编辑室,我总觉得,爸爸还在那儿。”摄:张国耀/端传媒

1987年,中华民国解除全球第二长的戒严令(长达38年,仅次于叙利亚戒严48年的最高纪录)。在解严之后两年的1989年,知识分子郑南榕自焚身亡,成了台湾民主化抗争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郑南榕于尚未解严时,创办著名党外杂志《自由时代周刊》,在警备总部的查禁、没收和新闻局的停刊处分下,总共更换了18次执照,也坚持出版,为台湾民主与独立鼓呼。解严之后,他于1988年在周刊上登出《台湾共和国新宪法草案》,隔年初收到“涉嫌叛乱”传票。他说“国民党抓不到我的人,只抓的到我的尸体”,于杂志社自囚后,点火自焚身亡。郑南榕的遗孀叶菊兰当时还是政治素人,从此离开广告业、踏入政坛。时年9岁的郑南榕之女郑竹梅,则以自己的一生,见证了台湾民主化的历程。

今年是解严30周年,也是二二八事件70周年。今年,也是台湾政府第一次将郑南榕遇难的4月7日,定为“言论自由日”。当年那个在党外杂志社长大的小女孩郑竹梅,如今早过而立之年。她是如何长大的?如何面那个被国民党政府指控为“叛乱犯”的父亲?又如何看待台湾的转型正义进程?近日,端传媒专访郑竹梅,谈谈在那个年代,身为“叛乱犯”女儿的故事。

以下为经过整理的郑竹梅口述摘要:

解严那年我7岁,我的爸爸郑南榕在1986年被控“违反选罢法”遭收押,未审入狱服刑8个月,于1987年出狱。

某天开始,爸爸突然不回家了。小朋友并不清楚具体原因,那时只觉得爸爸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旅行。妈妈曾经带我去看守所看爸爸,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和爸爸说话要隔著一面玻璃?为什么要被带到小房间去跟爸爸说话?

爸爸曾在1986年发起“519绿色行动”,抗议国民党戒严37年,要求立即解严;1987年,他也筹组“二二八和平日促进会”,要求政府道歉赔偿、公布真相。

那两年间,我刚上小学。某天开始,爸爸突然不回家了。小朋友并不清楚具体原因,那时只觉得爸爸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旅行。妈妈曾经带我去看守所看爸爸,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和爸爸说话要隔著一面玻璃?为什么要被带到小房间去跟爸爸说话?不记得妈妈是怎么解释的,只记得她跟我说,爸爸没有做坏事。

爸爸在狱中会写信给我。从小,我的数学就不好,爸爸会从狱中写信,教我怎么算数学。郑南榕基金会还有展出当时爸爸写给我的信,信中他很关心的我学习,说他很爱我,还说要买礼物给我。

报禁解除前,她在总编辑室里的童年

我妈是职业妇女,爸爸于1984年,那个还没解严的年代,就创办目标“争取百分之百的言论自由”的《自由时代周刊》,那几年他在杂志社上班,工作时间比较弹性。我上幼稚园的时候,爸爸还没入狱,我的同学都是妈妈接送,如果受伤、受委屈就哭著找妈妈;我则是由父亲接送,不管发生任何事,第一时间就要找爸爸。

在郑南榕基金会摆放的其中一项展品,上面刻有郑竹梅给爸爸写的诗。

在郑南榕基金会摆放的其中一项展品,上面刻有郑竹梅给爸爸写的诗。摄:张国耀/端传媒

我爸对家人很宠爱,不需要逢年过节,我常收到他送的书和娃娃。在他入狱之前,我们父女去逛街,那时的我刚识字,爸爸就在芝麻百货(编按:中兴百货公司前身,现已停业)给我订了一整套《汉声小百科》。

小学的时候,我读过教科书上的三七五减租。爸爸看到就跟我说:“不管是课本上写的,或书上写的,妳要自己判断(真伪)。”他会对小学生讲这种话,态度很严肃。但他也会带我去打电动、租漫画。那时,小叮当还不叫哆拉A梦;他定期去书报摊买最新一期的小叮当,陪我坐在沙发上读故事。

我的童年有很长一段记忆,是在那个杂志社里的。没有电脑的年代,稿件通常要拿去外面的打字行印刷,后来爸爸和同事们觉得有风险,就在办公室设一个打字部,打字小姐直接把记者的手稿打成铅字。摄影记者也直接在社内的暗房冲底片,不假外人之手。

我常在那间资料室玩,那儿放的,大多是《自由时代周刊》杂志社出版的丛书,我记得有《张学良传》之类的。我常翻阅,但当时怎么看得懂?自己一个人在那边翻书,记者叔叔、阿姨就常跑来找我玩,或是应该这样说,我常被他们玩。

有一段时间我的注音学得很差,就是因为这些叔叔、阿姨爱闹我。跟我玩的时候,他们喜欢搞混我,故意把ㄅㄆㄇㄈ乱排。我爸知道了,也不会多说什么。

我爸很有幽默感,教育的方式很开明,我的牛奶糖不分他吃,他会说我小气。我若是捉弄他,或是别人捉弄我,他都不会生气。

例如,他太爱抽烟了,编辑台上的大烟灰缸永远都是满的。为了警告他,我去买烟炮,偷偷溜进总编辑室,把烟炮塞到他的烟内,爸爸点燃烟,就被“砰”的爆炸声和火花吓到。他觉得很好玩,跟我要了一些烟砲,塞在其他记者的烟盒里。有次他特别打电话回家,跟我分享他的恶作剧。爸爸在话筒另一端说:“竹梅妳听……,”没过几秒,旁边就传出炮声和记者的尖叫,他就哈哈大笑。

1988年底,爸爸主持的《自由时代周刊》刊登“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隔年初,他即因此收到高检处“涉嫌叛乱”的传票。为了坚持百分之百的言论自由,爸爸自囚于杂志社内,再也不外出。

我还是常在杂志社玩,记者们还是进进出出,只是,杂志社变得有点紧张。那时我认得的字很多了,有次收到传真来的标语,上面写著大大五个字:“台独就是毒”。我隐隐约约知道,气氛有些不一样。

爸爸自囚后又不回家了,那我们就去陪他。那时,他的办公室有沙发床、行军床,妈妈和我会去陪爸爸,夜里,一家三口就睡在杂志社。那年春节,爷爷、奶奶、叔叔还有好多人,都聚集在杂志社围炉。小学三年级的我,并没有想过,那是最后一次和爸爸围炉。

郑南榕当年点火自焚的总编辑室,至今仍然被保存著。这是当年只有九岁的郑竹梅的建议:“我想,应该是我很直觉的,希望有一个地方不要改变—让我在这个地方想念他。”

郑南榕当年点火自焚的总编辑室,至今仍然被保存著。这是当年只有九岁的郑竹梅的建议:“我想,应该是我很直觉的,希望有一个地方不要改变—让我在这个地方想念他。”摄:张国耀/端传媒

1989年4月7日,爸爸自囚的第71天,国民党政府派大批警力到杂志社,打算强行拘提爸爸。那天早上,他像是平常一样叫醒我,我记得我还赖了一下床,后来由杂志社的会计阿姨把我接走。然后他在总编辑室点火自焚。

当天我被带到一个派出所,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事。爸爸的死讯是叔叔告诉我的。小孩子其实有点难理解,所谓“永远离去”是怎么回事。我的感觉是,爸爸又去了一个更远的地方旅行。

自焚事件后,台大学生发起静坐,我披著白布加入了。我记得有人突然靠近,对我泼了不知名的液体,我没有受伤,下一秒,我立刻被大姊姊们带进去台大玩。

爸爸过世后,我画了一张图送给爸爸,祝爸爸在天国平安,还规定他在天国,不能吃太多糖果、不能抽太多烟。我也写了一首诗送给爸爸:“爸爸像太阳一样,如果太阳不见了,我会哭,我会叫;但还是叫不回太阳。”这张图和这首诗,现在还放在郑南榕基金会。

如果你到访过基金会,你会发现当时起爆炸起火点的总编辑室还被保存著。那是九岁的我跟妈妈讨论时,我建议的。我跟妈妈说:“我想要这里被保留下来。”最近我也在想,为何一个九岁小孩会建议保留被烧得焦黑的原址呢?我想,应该是我很直觉的,希望有一个地方不要改变—让我在这个地方想念他。

有些人会担心我的成长,比起其他政治犯子女,我已经很幸运了。可能是因为妈妈有和老师沟通过,也可能是我成长时代的氛围与戒严时期不同了,长大的过程中,我不记得曾经因为家里的事情被歧视。相反的,我一直受到特别的保护和照顾。曾经有老师请小朋友写信给我,我也曾收到陌生人会写信给我,替我打气。

郑南榕于1989年4月7日自焚身亡后,他的遗孀叶菊兰于同年底宣布参选立法委员,诉求“请你陪我打一场母亲的战争”,叶菊兰从此踏入台湾政坛。图为叶菊兰在街头替时年9岁的女儿郑竹梅整理头发、系上头巾。

郑南榕于1989年4月7日自焚身亡后,他的遗孀叶菊兰于同年底宣布参选立法委员,诉求“请你陪我打一场母亲的战争”,叶菊兰从此踏入台湾政坛。图为叶菊兰在街头替时年9岁的女儿郑竹梅整理头发、系上头巾。摄:曾文邦

成年之后,认识新朋友时,我不会特别去说我家发生过的事。但某一个时间点,身边的人会知道,啊,妳就是郑南榕的女儿。

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不谈爸爸。直到他过世了十年左右,妈妈才跟我说:“爸爸其实把我们放弃了,他为了他的理想,把我们放弃了。但我希望,我们要共同原谅爸爸。”

长达很多年,我都会到这儿来跟他说话。我会带著两个铜板来掷筊,问他今天过得好不好?答案是一正一反居多。

如何面对父亲离去,以及自焚事件之于我的意义,每年都有不一样的变化。现在,我可以坐在这边跟你聊郑南榕,但在国中、高中、大学的时候,我根本无法谈。

我就读台北市立中山国中,念国中的时候,爸爸已经离去好多年了。其实从我的教室往围墙外看,就能直接看到那间总编辑室,我总觉得,爸爸还在那儿。

爸爸的骨灰在总编辑室放了将近十年,我们才把他移到金宝山灵骨塔。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不谈爸爸。直到他过世了十年左右,妈妈才跟我说:“爸爸其实把我们放弃了,他为了他的理想,把我们放弃了。但我希望,我们要共同原谅爸爸。”

那些年,如果有朋友来看他,我们会点一支香烟、冲一杯咖啡在总编辑室。长达很多年,我都会到这儿来跟他说话。我会带著两个铜板来掷筊,问他今天过得好不好?答案是一正一反居多。我也梦到过爸爸。但在梦中,他还是在教我数学。

我念高中的时候,参加一个小型社团:台湾人文研究社。有次社团活动是去参观二二八受难者阮朝日之女阮美姝的插花展,当时阮美姝年纪已经很大了。我一走进展场,就莫名的很有感觉,踏进去就一直哭,一直哭,从头哭到尾,吓坏同学们。

后来跟妈妈讨论,阮美姝的展览,是一个政治受难者的女儿,透过作品展现她对父亲的思念。我这才知道,原来我对外不谈伤心事,但心灵深处,对这样的议题,还是非常有感觉。有很长的时间,我一直不自知,自己有多伤心。以前我流泪的时候,常常不知道为什么。但这些年我慢慢整理自己,渐渐发现,现在的流泪,跟以前流泪的意义又不太一样了。

某天开始,爸爸突然不回家了,我觉得很奇怪,不记得妈妈是怎么解释的,只记得她跟我说,爸爸没有做坏事。

某天开始,爸爸突然不回家了,我觉得很奇怪,不记得妈妈是怎么解释的,只记得她跟我说,我爸没有做坏事。摄:张国耀/端传媒

其实每次要来基金会,我的心情都会很复杂,甚至有点抗拒。爸爸走了将近30年了,我连今天要来基金会接受你们访问,都还是要重整一下自己的情绪,才能踏进来。

有人问我,会不会怨恨爸爸?对于爸爸的选择,我不埋怨,也没有恨。只是,在他过世20周年时,有想过问他:“为什么做这个决定?”年纪愈大,我愈觉得对妈妈舍不得。爸爸走后,妈妈就是一个人了。爸爸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妈妈就永远失去爸爸的陪伴了。

“加害者,也可能是受害者”

年龄愈长,我愈是觉得,每个人的生命故事都应该被尊重。台湾的状况,就是1949年以后,很多人被迫丢在一起。这群人的背景差异很大,我们终将学习面对彼此。

受害者和加害者都老去了,我很忧心,有些口述历史我们再不做,当时的记忆是不是就消失了?

我并不认为父亲是死于白色恐怖。我父亲的死,是为了争取言论自由。但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我会主动去了解转型正义相关议题。我父亲于1987年筹组“二二八和平日促进会”,他其实就是在做那个年代的转型正义活动,呼吁大家记起二二八。

我看到白色恐怖时期的受难者的遭遇,那是比我父亲更被压迫的。我无法代表他们的亲属,我无法想像他们可能经历父母亲在绿岛莫名被消失、从小备受歧视、求职就业不顺,都是因为政治迫害。可是,白色恐怖的加害者的面貌,至今都没有被完整呈现出来。

郑南榕基金会今年出版一本书:《名单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我们发现,以二二八事件来说,受害者名单之外还有名单。我曾在一个探望场合,和长者们聊天,那时意外发现,在场5个长辈之中,有4人的家人曾在二二八事件受难;也曾有一名年过七旬的长者告诉我,他的家属在二二八事件时失踪至今,却无法被列入受害名单,原因是“事发半年才报失踪”。

郑南榕基金会今年出版的一本书《名单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

郑南榕基金会今年出版的一本书《名单之外:你也是受害者之一?》摄:张国耀/端传媒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70周年,我特别有感触。受害者和加害者都老去了;我很忧心,有些口述历史我们再不做,当时的记忆是不是就消失了?那我们是不是就不晓得当时发生什么事情?

所谓真正的“受害者名单”,当然不只被官方认证的受难者。

我们现在如何记忆过去,就决定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前阵子看到文化部长郑丽君说,推动转型正义,是要让加害者走出来。我很同意,也很感动。除了那些被“名单”遗漏的人,我甚至觉得,广义来说,某些加害人也算是受害人。我的理由是,如果这些党国机器的执行者,当年是在不自由的情况下,去做了迫害人权的事,那他是不是也受了荼毒?我问过自己,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呢?如果我必须没有选择的待在那个位置呢?我会怎么做?

关心政治有很多种方式,我没有成为政治工作者,但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关注转型正义。刘晓波过世的新闻,我也有关注,他因言获罪(编按:刘晓波因发起并起草要求人权民主的《零八宪章》,2009年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刑11年,)和爸爸的处境也有类似。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爸爸只是一个倡议者,当年却被国家机器控以“叛乱罪”,然后造成了后面的悲剧。

而这个悲剧发生的当下,台湾其实已经解严了。这说明了,台湾并不是因为解严,一夜之间就变得开放、进步、自由了。政府是被人民推动著开放的。这个必然性,我相信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

我们现在如何记忆过去,就决定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今年,政府订定爸爸的殉道日、每年4月7日为“言论自由日”。我认为我们还是要警惕,订定言论自由日,不代表言论自由将来就不会被侵害。这不会是一个终点。我期许,我们对自由的追求,应该要持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