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在1987年开放探亲,在这个交流的“三十而立”之年,双边情势却进入“冷和”。透过数字,我们看见跌宕起伏,以及交流产生的各种故事。」

端传媒记者陈虹瑾、实习记者林昱帆 发自台北

自2008年马英九总统后开放中国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从强制跟团到渐渐依城市发达程度开放个人自由行,每日赴台限制人数也逐渐放宽。从2008年的32.9万人次逐年增加,2015年来到418万人次的最高峰。图为游客在台北的自由广场拍照。
自2008年马英九总统后开放中国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从强制跟团到渐渐依城市发达程度开放个人自由行,每日赴台限制人数也逐渐放宽。从2008年的32.9万人次逐年增加,2015年来到418万人次的最高峰。图为游客在台北的自由广场拍照。摄:Sam Yeh /AFP/Getty Images

【编者按】:1987年底,中华民国前总统蒋经国于任内开放民众赴中国大陆探亲。以第一批在台湾等了40年、终于能回家探亲的老兵做为交流起点,时间与空间,再也不能隔绝人的流动。两岸社会、经济交流在亲人的眼泪中揭幕,从此势不可挡。

“人”是移动的实质核心。交流30年之际,端传媒盘点台湾政府公开的资料,呈现两岸逐步开放以来,陆生、陆配、陆客、航班、贸易等统计数据消长,探讨交流的内涵,以及藏在数字中的量变与质变。

陆生在台:年年成长之后......,学位生、研修生人数去年双双下降

2011年,928名陆生正式来台就读学位班,成为“陆生元年”。从一开始的“三限六不”(限制采认高等学校学历、限制来台中国大陆学生总量、限制学历采认领域;不涉及加分优待、不影响国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打工、不得在台就业、不得报考公职及专技考试)政策,到前述限制逐渐解禁,陆生议题每每在台湾社会掀起波澜。

台湾社会吸引陆生的条件是什么?他们所为何来?

台湾大专院校陆生招生数据
台湾大专院校陆生招生数据Tsengly / 端传媒

“学习品质让陆生觉得很好,这是台湾实力所在。”国家政策基金会高级助理研究员卢宸纬指出,去年在台毕业的755名大学部陆生中,共有316人报考台湾硕士班;今年毕业的1300名学士毕业生中,也有486人报考硕士。许多陆生表示,台湾高等教育师资优良、教职员照顾学生、校务主管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提供陆生更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长期与陆生交流、观察两岸教育流动的卢宸纬指出,许多陆生重视台湾教育的国际观。有人曾说,在台湾几年,所接触到的教授大多是海外留学回来的;在大陆,许多大专院校的师资虽然很有学术影响力,但却缺乏海外留学的经验,视野比较没那么宽广。

研修生数据方面,自2007年起,呈现年年成长之势;截至2015年,短短8年,暴增了41倍,自823人成长至34114人,直到去年首度出现减幅。卢宸纬指出,陆籍研修生是台湾许多大专院校(尤其私立院校)的经营命脉,例如短期研修生的学费是台湾本地私校生1.5倍,每个学分新台币2100元。每人每学期可望替大专院校带来新台币10万元的收入。(编者按:今年上半年研修生共11905人来台,但下半年人数尚未出炉,故不列入统计图表。)

她观察,蔡英文政府去年执政后,许多大学就忧心,与对岸大专院校谈好的合作和学生交流计划嘎然而止,“学生突然不来了”、“对岸突然不回信息了”。此外,大陆高校(大学)叫停合作,有区域性的趋势,例如,大陆东北的某些高校曾在相近的时间内,取消原先与台湾的交流计划。

学位生数据部分,自2011年开放学位生前往台湾就读以来,同样呈现成长趋势,5年之内冲高3倍,从2011年的928人攀升至2015年的3019人。只是,这个幅度同样在去年首度出现减幅(2835人),甚至在今年开学前夕,传来地方台办对陆生和家长表示“去台湾发生什么事情自己负责”等提醒。

对于今年学位生来台微幅下降,卢宸纬指出,不排除是地方政府不鼓励陆生来台,以及家长、学生担心等因素所致。

就战略角度而言,马政府开放陆生,一方面固然希望有助于解决台湾高等教育的财务问题,但另一方面也是著眼于其后续的效应。以美国的留学生政策为例,效益包括吸纳优秀人才为己用、扩大并发挥长远的影响力、有助于改善关系等。

“关键在于明年,”相关人士指出,今年学位生注册率微幅下降;许多学生来台前虽有“被提醒”,仍顺利来台就读。这名人士忧心,两岸冷和氛围若延续,明年学位生来台的注册数字,恐不见乐观。

陆配在台:从“防范人蛇”到争取社经地位平等

两岸开放探亲以来,通婚数字先增后减;内政部统计显示,两岸结婚对数自1998年以来逐年升高,至2003年,短短6年间攀升近3倍(从12167对成长至34685),隔年(2004)又“断崖式”骤减至10642对。在这之后,数字略有消长,2011年起逐年递减。

台湾的中国大陆配偶人数

台湾的中国大陆配偶人数Tsengly / 端传媒

前述数据上所呈现的2004年“腰斩”主因,能直接对应到内政部于2003年推动大陆配偶面谈新制。中华民国政府为遏止假结婚来台,内政部于2003年开始施行大陆配偶面谈制度,外交部亦于2005年起加强外籍配偶境外访谈措施。

这种“一次面谈定生死”的规定,让不少陆配屡屡抗议,表示受中华民国政府歧视。2007年,移民署挂牌成立后,首任署长吴振吉在立法院备询时,就因此遭立委轮番砲轰。

当时,许多陆配接受面谈后,向立委和相关机构陈情,表示面谈时受到屈辱、恐惧。例如,移民署面试大陆配偶的题库竟包含赤裸裸的个人隐私:“妳的丈夫内裤什么颜色?”“每天做爱多少次?”“你都是在上面还是在下面?”

移民署从此下令署内人员,与陆配面谈过程中,绝不可问及隐私、闺房私密,若经查获,疑虑从严议处。另据传,这些涉及闺房等“问题”,当时早已被列入假结婚集团准备的“题库”中,成为有心人士训练假结婚的“教材”。吊诡的是,面谈制度也许能杜绝部分假结婚人蛇,却可能误挡了真正两情相悦的两岸婚姻。

两岸开放交流至今,两岸结婚对数共累计36万对;离婚对数超过11万对。大陆配偶在台,也愈来愈敢于替自己发声。例如,陆配团体就多次走上街头,高喊“反歧视、要平等”,希望将取得身分证年限从6年改成4年。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张五岳分析,早期两岸婚姻多为“台男娶陆女”,常见“购买式婚姻”。1990年代,老兵、社经地位较低的台湾男性透过仲介,前往大陆或东南亚寻找年轻女性。这段时期,大陆配偶通过前述方式前往台湾,以广西、湖南、福建三省女性居多。

他指出,移民署早年曾进行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陆配嫁到台湾,若取得台湾身分证后离婚,再婚比例偏高。

其中,不少再婚者采取的策略是,与台湾的“人头老公”结婚后,再与原来的“大陆老公”再婚,陆籍丈夫、在大陆的子女,便能透过合法手段来台,成为台湾居民。说到底,当年大陆经济条件低落,不少人透过“假结婚”换取台湾身份,更要换一个有保障的下半生。

台湾的中国大陆配偶离婚人数

台湾的中国大陆配偶离婚人数Tsengly / 端传媒

张五岳指出,两岸婚姻高峰时期,估计当时台湾每100对新人之中,就有10至17对是两岸婚姻。直至今日,降低到每100对新人之中,约有4至6对为两岸婚姻。

逐步下滑的原因,在于大陆配偶早年多因经济考量来台通婚;随著改革开放,大陆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台湾年轻人到海外就业、就学,认识大陆同学、同事,相恋后通婚,返回台湾定居。类似前述案例逐年增加;而近年,透过结婚来台定居的陆配,本身素质、经济基础、教育程度、就业取向,更较从前突出许多。“两岸婚姻的年龄差距和社经地位差距,正在缩小中,”张五岳说,两岸通婚,结婚双方愈来愈趋向年龄相仿、社经地位相同。

两岸贸易在台:大环境影响甚钜

政大经济系教授、前陆委会副主委林祖嘉表示,台商投资带动两岸贸易,1990年代,台商开始前往大陆投资,出口增加,贸易额自然成长。只是,当时两岸关系敏感,未能直接出口,许多货物都是先卖到香港,再由香港进入大陆市场。

台湾对大陆(含香港)贸易统计

台湾对大陆(含香港)贸易统计tsengly / 端传媒

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首度执政的8年期间,两岸贸易额稳定上升,台湾对大陆贸易额稳定出超。大环境的有利因素之一,是2001年底至2002年,两岸先后加入了WTO;此外,林祖嘉指出,还有一关键因素,便是2001年,民进党政府开放笔记型电脑产业西进,当时台湾“电子五哥”(鸿海、 华硕、广达、仁宝、明基)先后前往大陆设厂、生产笔记型电脑。台商投资生产,带动许多关键零组件出口,销量因而爆增。

“同样是电子产业,我们做上游,大陆做下游,产业内贸易是投资所带动的。”林祖嘉指出,除了电子业,钢铁、石化、纺织等台湾传统产业,将台湾的原物料和半成品出口至大陆。1990年代,台湾出口大陆的货品中,9成以上都是原物料与半成品;如今下降至7成左右。

“马总统执政时期,两岸气氛很好,但贸易并没有因为ECFA签署,就大幅刺激出口,”林祖嘉说,若服贸协议、货贸协议签署且生效,有益于带动出口;但两条协议皆至今仍卡关。

两岸贸易总额也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根据统计,2009年,金融风暴来袭,全球贸易量萎缩,影响了大陆对全球出口,直接影响台商生计。2012年,欧债危机来势汹汹,从全球到两岸,出口额度全面萎缩。“国际情势起起伏伏,两岸贸易受国际影响较明显,贸易政策影响效果反而较小,”林祖嘉观察。

直航在台湾:曾让外宾“难以置信”的深度社经交流

2008下半年,两岸最大的变化就是两岸直航与陆客来台观光。

见证直航“从无到有”的前海基会副董事长马绍章指出,2008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时,只有36航班、13航点,而且没有货运;同年11月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时则有客运(每周)108航班、货运(每月)60航班;目前则有客运(每周)890航班、61航点,货运84航班、10航点。

两岸空运直航客、货运每周航班累积统计

两岸空运直航客、货运每周航班累积统计Tsengly / 端传媒

两岸海、空运直航货客运航點数据

两岸海、空运直航货客运航點数据Tsengly / 端传媒

“每次有国外访宾到海基会访问,我只要一说到两岸空运直航成长的情形,没有一个人不睁大眼睛表示难以置信。”马绍章回忆,之所以“难以置信”,就是因为密切的空运代表台湾与大陆之间已发展出很深的社会与经济交流,这样的发展能在短时间内发生,代表了两岸之间背后有一股巨大的趋力在推动。

此外,这股趋力也带动了商业往来。空运直航之前,两岸企业家往返不便,许多企业家在直航后回台次数增加,进而将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台湾,每周直航往返两地。不仅如此,马绍章分析,直航对于欧美企业投资台湾也有诱因;“台湾毕竟法治环境较为健全;台湾从此可以作为进入大陆跳板,外企来台意愿更高、成本更低。”

海运部分,他指出,2008年,第二次政党轮替前,两岸海运就像空运一样,也是必须绕经第三地,增加了时间与经济成本。从2008年开放至2014年,不论是直航船舶数、总装卸货柜、总装卸货物、及载运人数,也几乎都呈成长。这个情形有如“马路只要一开,自然会有车走”一样;何况两岸之间经贸数量如此庞大,海运更是不可或缺的输送管道。

对于企业来说,海运更是省下大量时间与成本。从前不能运的东西,例如活鱼、新鲜蔬果、农产品等,必须经由第三地运送;如今,有了海运直航,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保持商品绝佳鲜度。

陆客赴台:荣景到沈寂,台旅游业最有感

根据交通部观光局“中国大陆来台旅客统计”(来台目的分类包括业务、观光、探亲、会议、求学、展览、医疗、其他等),2008年起,每年来台旅客皆以来台观光目的为大宗。

马绍章分析,2008年,政府刚开放陆客来台旅游,初期因为时间仓促,2008当年来台近33万陆客中,观光客不到10万。他解释,这与当时航班仍少,且才刚开始实施,大陆内部的流程为求谨慎、需时较久,再加上旅行社的运作尚未完全接轨有关。随著时间推演,成长的速度十分迅速。

从“中国大陆来台旅客统计”总体数字来看,8年之间,就从2008年的32万人成长为2015年的418万人,数字每每翻了再翻。2016年,总体来台旅客降至351万人。

大陆来台旅客统计

大陆来台旅客统计tsengly / 端传媒

“我们聘请很多员工,年轻人快速升迁、人人期望并相信会有高收入。当时旅游业干部年薪都300万到400万台币,一片荣景;公司开给导游的扣缴凭单,平均所得一年超过130万台币的人,大约占了1/4——这130万,还不含其他业外收入!”台北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副理事长、升汉旅行公司董事长柯牧洲回忆,2010年起,陆客来台进入黄金年代。

那是旅游业的最盛期。他说,观光产业是最有可能让年轻人与基层劳工快速升迁、翻身的行业;当年台湾观光业求才若渴,每家旅行社要接待的陆客量非常大,许多人才因而有了机会。

时空环境不同,柯牧洲说,2016年,总统蔡英文上台后,大陆对台祭出分阶段旅游业限缩,“(观光)数字确实掉了很多,去年团体客至少掉五成!”例如,今年1月,陆客团来台较去年同期少了9.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大减58%;自由行也少约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减少14.4%;他形容,今年简直是这行业的“黑暗元年”。

“干部收入变成月薪,一个月有10万台币就很不错了;导游变得有一餐没一餐,最多一个月就接到两团……。”柯牧洲回忆,政党轮替前后,还在操盘大陆旅客来台的旅行社,由全台300家减少为30家。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旅行社业者说:“不得已,我被迫资遣了很多员工……,”他表示,今年关闭了集团内的两家旅行社,依合法解雇手段遣散员工,内心很无奈。目前,他和同业最忧心,大陆是否对行政院长赖清德的台独言论进行报复手段,深怕旅游业雪上加霜。

他感叹,许多同业纷纷结束营业,有些前往东南亚、大陆发展,留在台湾的,大多领起失业救济金。“他们(失业员工)说宁可让政府先养半年(编者按:依据台湾法律,为保障劳工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可申请半年的失业给付),”他说。

“游览车公司没生意做、饭店抛售,这都是事实,”这名业者无奈的说,看见许多台籍从业人员面临失业,不是前往东南亚服务陆客,就是直接前往大陆,接受旅游业培训。见证过繁荣,旅游业的第二个凛冬来了,他仍选择留在台湾观望。

(特约撰稿人游婉琪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