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现场的人员(包含救难人员、志工团体、媒体记者,甚至前来视察的民意代表或是官员等),是这场应变工作成败的关键。」

2018年2月6日,台湾花莲夜间发生黎克特制(台称芮氏规模)6.4级地震,已造成2人死亡、202人受伤,另有2人失踪。图为灾情严重的统帅大饭店。
2018年2月6日,台湾花莲夜间发生黎克特制(台称芮氏规模)6.4级地震,已造成2人死亡、202人受伤,另有2人失踪。图为灾情严重的统帅大饭店。摄:林静怡/端传媒

台湾时间昨天晚上发生强震,离震央最近的花莲地区首当其冲,陆续传出多起灾情,现已造成至少两死逾二百多人受伤。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灾害,不仅影响的范围大(整个花莲市及周边地区),倒塌的建筑物多,而且明显地超越了单一机关与当地政府的救灾动员能量。

因此,自昨晚开始陆续有各搜救队或民间救难团体动员的消息,当地民众也纷纷涌向现场,试图帮忙。不过,如同我之前写过的很多文章中提到的一样,灾害现场的人力除了在应变初期会有不足,到应变的中后期,真正的救灾问题在于管理;如何管理现场的人员(包含救难人员、志工团体、媒体记者,甚至前来视察的民意代表或是官员等),是这场应变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本文谈的是怎样管理,尤其会聚焦在如何维系现场救灾作业不中断,让救难人员得以长久作业的管理方向上,希望在如今网络一片直播分享灾区现场与待救信息之外,以专业的观点,提出后续可以完成的事情。

巡查掌握全盘受灾状况、开设应变中心

首先,救灾是团队的工作。虽然目前大家都聚焦在怎样把人救出来,很多媒体或是民众自发性地围在个别建筑物旁报导,但因为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大,政府一定要派几组人员到各地巡查,掌握全盘受灾的状况,万不可将全部的人力与资源投入在某一地点上。先通盘了解状况,除了可让政府尽快订定出整体的救灾方向外,也可以避免出现初期人力与物力全集中在一处,而后续调度不及的情况。当发现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灾害现场,救灾人员应该实施人员出入管制,避免过度热心的民众或是媒体擅自入内,减低造成更多伤亡的可能。

以目前掌握的状况来看,倒塌的建筑物不只一处。在救人优先的情况下,接续要思索的是人力的投入方式。若以传统的消防指挥体系套用在多处救灾现场,将会遇上沟通与协调的困难,因此政府必须尽速开设灾害应变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启动灾前建置的通讯系统,让各救灾地点得以互相联系,并汇集所需要的资源,统一对外请求。如果倒塌的建筑物过多,以美国的经验来说,可以在现场增设区域指挥中心(Area Command Center),并拉出一组人以协调不同现场之间的应变需求,进而调度有限的资源。如前面所述,这场灾害已经超过单一地方政府的救灾能量,所以有效地利用仅存的资源,满足不同灾区间的救灾需求,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至关重要。

调配各救灾地点人力

订定好整体救灾的大方向(巡查各受灾地点,协调不同现场之间的应变需求,并管制灾害现场)后,接下来要做的是调配各救灾地点的人力。这场灾害发生后,许多团体与机关都在动员,这些人到达现场后的几个小时内,或许还有体力救灾,但当进入应变中后期时,或是遇上搜索与救援比较困难的区域,便需要有不同批的人力接手,因此建议各救灾现场的人员先排出轮值班表。

如上一点所说,整个地方政府的方向是要掌握各个倒塌建筑物的地点与状况,当其他县市的特种搜救队前来现场时,必须依据其所带备的装备与能力,调派他们至不同的现场作业。这种调配不是厚此薄彼,而是灾害应变的必然。有能力负担重型救援任务的队伍,在一地完成了搜索与救援后,必须再投入到其他搜救困难的地方。仅需简易挖掘或是引导民众逃生避难的场所,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民间志工与相关单位进行。除此之外,所有现场救灾人员必须轮替,轮替之后要提供后勤物资的补充,并设置盥洗设备,以防止长期作业后搜救人员体力不支,或是感染疾病,进而危害生命。

媒体、政治人物与网络动员的管理

目前灾情刚传出来,且位处花东地区交通不便,所以还未有大量媒体蜂拥而至。以过往的经验,媒体大量涌入是必然的现象。地方政府除了要思考管制救灾现场外,还必须思考与媒体合作的方式,例如定期召开说明会,或是提供防护装备,让媒体在适当的地点与安全的环境下,有限度地在现场采访,以传递出灾情。伴随媒体而来的是关心现场的政治人物,他们的到场除了将增加救灾现场的曝光度外,也会一并带着资源前来。以美国的经验来说,后续要如何管理这些人员的到访(例如规划参访的路径),并准备灾情与救灾进度简报,会是地方政府即将面对的课题。

处在社群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动员的能量也要纳入管理考量之中。地方政府可派专人或是团队管理社群网络,或是增设对外协调联系窗口,一方面统一对外界请求物资,另一方面澄清不实的疑虑。网络的力量无远弗届,如果不能及时传达信息,各项救援的物资与人力将源源不绝地到达现场,在灾害中后期必然增加现场管理的负担。除了社群网站外,政府也可加以利用各网络资源,如网络共享文件(例如Google Document)来更新现场所需的资源清单,并透过与媒体合作,宣传大家要捐献物资前请先上网查询的信息。在美国的经验中,这样做可大幅减少不需要的物资耗费。

而目前虽未看到,但后期必然要面对的是来自各地捐款的管理,建议地方政府尽速聘请会计师,针对捐款使用拟定计划,灾后复原时将会遇上许多使用钱的问题(例如什么项目可以用哪笔钱、详细的支出与收入明细等等),这些当前大家关注应变时可能注意不到,但美国多场灾害应变的经验显示,捐款的管理与使用,将是后续民众最常讨论与关注的问题之一。(注一)

所有灾害应变与后续复原的问题都与管理相关,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单一机关(如消防局)能够处理,而是需要各级政府与民间机构协助,以有效地管理来自不同单位的人员及物资,使其发挥功效,如此才能成功地应变这场灾害。

(张贤龢,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政治学系(消防暨灾害管理学组)助理教授,灾害科学与管理学博士)

注一:后续常见的问题还有是否要接受国际救援队伍,相关讨论请见我另一篇端传媒的文章

2017年7月,端传媒启动了对深度内容付费的会员机制。但本文因关乎重大公共利益,我们特别设置全文免费阅读,欢迎你转发、参与讨论,也期待你付费支持我们,浏览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