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开跑车“炸街”的大陆留学生,为什么反对撑港游行?
「“新一代留学生的极端民族主义没有在逐渐成长并可轻易获得信息与言论自由后消失,他们变得更坚定自信并有侵略性。”」
特约撰稿人 汪涵姚 发自多伦多
“澳大利亚那点阵仗都上《人民日报》了,咱们不能输”
李布坐在他的跑车里,挂上空挡、踩下油门,咆哮的引擎响彻多伦多旧市政厅前的街道。时间是8月17日下午,他在一列由法拉利、保时捷等豪华跑车组成的车队里,不少车的侧玻璃上都插着中国国旗,其中一辆亮绿色喷漆的兰博基尼,更在低矮的车顶上平铺上了一面五星红旗。李布的右侧,一群中国大陆留学生涌上街头,高举国旗,向他挥舞致意,并随着引擎的咆哮不时发出尖叫与欢呼。他们身上的红衣与手中的红旗,像喧腾的河水铺满整个街道,引来许多路人驻足围观。
一万六千公里外,澳大利亚大陆留学生的“反港独”游行刚刚结束,双方相互喊话、发生冲突的视频登上微博热搜。“共青团中央”微博账号称赞大陆留学生“怼的漂亮”,“人民日报”账号亦赞扬其为“一国两制正名”。在广泛流传的一个视频中,一位香港女孩高喊:“Hong Kong stay strong!”(香港保持强大),作为回应,大陆留学生集体喊出了令人惊诧的“CNMB”(编注:一句涉及生殖器的脏话,媒体在引用时多使用其拼音缩写)。
澳大利亚的游行鼓舞了世界各地的大陆留学生。16日,一篇名为《一个中国!多伦多的港独分子明日将在DT(编注:市中心)游行,我们绝不姑息!》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疯传,几小时便获得超过10万的阅读量。微信群应声建起,大家纷纷表示:澳大利亚那点阵仗都上《人民日报》了,咱们不能输给他们!
500人的微信群很快满员。除了分享自媒体文章与讨论“港独”的“恶行”,更多人试图达成对明天活动的共识:穿红衣,带国旗,不骂人,不动手。出于对媒体的不信任,他们还约定:明天谁都不可以接受媒体采访,没有一个人可以代表整个团体。有人在群里提问:叫对方港独是不是跑题了?他们不是反对警察吗?——这个问题在奔涌的信息流中瞬间沉底。
17日下午3点,距离预定游行时间还有半小时。支持香港反修例、身着黑衣的人群陆续来到现场,其中有不少中年人。郭先生已从香港移民加拿大四十余年,他向端传媒表示,自己是自发过来,抗议警察的brutality(暴行)、声援在香港的同胞。对于马路对面正在零散集结的大陆留学生,郭先生表示对方同自己一样,都享有自由抗议与示威的权利。另一位来自大陆的女士告诉端传媒,自己支持香港人的诉求,因为不想让香港变成像大陆一样的“中共一言堂”。她觉得,大陆留学生群体都是当下制度的获益者,所以自然会出来支持它。出于担心可能出现的中国使领馆官员,她戴上了口罩。
除了“反送中”与“五大诉求”,香港一侧还打出了“光复香港,时代革命”、“反帝”等不同标语,也有人举着维尼熊图片。此外,他们还制作了非常多的英文宣传材料,向路人发放。大陆这边则以国旗为主,也有一些红色牌子上写道“香港属于中国”。他们中有许多打扮靓丽的女生。在一天前微信群讨论中,曾有人提出活动有可能登上微博热搜,号召“姐妹们打扮漂亮点”。
一场突如其来大雨,迫使所有人挤到屋檐下躲雨。十几分钟后,雨停了,香港一方占据了老市政厅前台阶上较高的地势,大陆留学生则从广场一侧迅速聚集。双方在台阶下形成一条临时对峙线。
看到抵制“港独”的号召,他想起08年守护奥运圣火的事,热血沸腾
这时,几位以红色塑料板作盾牌的大陆男生从下面冲上来,与撑港人群推搡冲撞,场面一度混乱。“不要打人了!”“要冷静。”两边都有人在喊。
警察迅速介入,要求双方分别向后退开,并用一排自行车将人群强行隔开。对峙线的两侧挤满了年轻体壮的男生。
除去个别的肢体冲撞,更多时候,中国留学生都在试图用更高的声音来压制对方。他们手中挥舞国旗,一遍遍高喊口号:“One China!”,“One China”!当有落单的撑港人士靠前来想与大陆留学生单独理论时,他便会被更多人的怼回去,胜利过后的欢呼与笑容在留学生团体中传递。
相比大陆留学生整齐划一的口号,香港支持者的口号显得弱很多,而且没有节奏。唯一可以获得多数人参与的是当大陆留学生唱起中国国歌时,香港支持者唱起“Oh Canada”(编注:加拿大国歌)来回应。
渐渐地,大陆留学生开始在四周对香港支持者形成包围之势。对峙线从台阶下延伸到了更后方的广场上。人群的情绪更加亢奋。
或许是因为中文口号更加上口,留学生一方整齐化一地甩出食指,高喊“汉奸”,伴随着竹竿敲地的节奏不断加快,直到最后爆发出一阵欢呼,以示这一回合的结束。除了“汉奸”,他们的口号还包括:中国加油、中国万岁、中国牛逼、叫爸爸、卖国贼、loser、工资不够、滚回去、暴徒、穷逼……
小振就站在人群的第二排。他直言当时“骂得爽”,因为平时并没有这种机会。今年大学刚毕业的他在当天中午看到公众号文章,立刻驱车十几公里赶到市中心,去“打击他们的气焰”。他说自己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反对祖国分裂。
但小振也会考虑形象问题,尽管官方对澳大利亚留学生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国内依然有一些声音指出,喊“CNMB”“丢尽了中国人的脸”。小振也觉得,这会造成一种(大陆人)没素质的印象,并导致对立。
媒体人张三丰在一篇公众号文章中写道:在现代社会,学会表达政治观点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很可惜,大陆的教育虽然一直在灌输政治观点,却不允许学生表达。这就造成一种现代意义的失语。在这种场合,他们只能背诵教科书,当发现这很荒谬的时候,他们心底最能表达愤怒的话就脱口而出。
小振觉得,只要不涉及生殖器就不算脏话,口号“叫爸爸”是一种创意,“汉奸”与“卖国贼”则非常适合对面的群体。他担忧的是,这些口号在翻译后可能给不懂中国网络文化的老外造成误解。
小振依然记得,2008年,还在北京读初中的他,从学校的早间新闻广播里,听到中国留学生在法国保护奥运圣火传递、抵抗藏独的新闻。那时网上流传着一个叫《中国,不要哭泣(100张海外留学生拍摄的中国人必看)》的图集,收录了身处世界各国的中国留学生守护圣火传递的照片。“很委屈、也非常气愤。”小振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在微信上看到抵制“港独”的号召后,他立刻想起了2008年的事情,然后热血沸腾。
“对方在嘲讽中国,抹黑中国,十分欠打”
在示威双方都露出疲态之际,十几辆超级跑车从广场南街道鱼贯而出,发出阵阵轰鸣,大陆留学生纷纷垫脚瞭望,确认是自己人后,爆发出一阵尖叫与欢呼,原本在广场上的一部分留学生转而奔向街道。响彻广场的引擎声唤醒了额外的兴奋与自豪,成为大陆留学生彰显实力的重要工具——他们终于拥有了一股香港支持者所没有的力量。
“非常燃。”车队中的李布第二天接受端传媒采访时说,驱动自己“炸街”的是“纯净的爱国情”。
但舆论的发展方向让留学生们始料不及。一篇由多伦多知名网络媒体BlogTo撰写的Chinese nationalists crash Hong Kong rally in Toronto with luxury cars (《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用豪华汽车碾碎了多伦多的香港示威》)在网上广泛流传。点赞最多的评论说道:经过这么多年,这些孩子仍然对正直性一无所知,只会通过炫耀财富的方式展示他们缺乏的物质满足感。
大陆的舆论也没有想像中友好。在微信公众号上,多伦多留学生被拿来与知名歌手曲婉婷做类比,讽刺他们用“贪腐”的钱,在国外开豪车,“远程爱国”。一篇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反问读者:“豪华车队反港独,一辆顶你996多少年?”
这几篇文章在游行的微信群里引起集体愤怒。一位群友说:“正常人也就羡慕一下,只有心理极度扭曲的人才会将车跟贪污联系起来,有这功夫不如反思一下为什么人家有超跑自己没有。”也有群友表示,大家都是出了国才更加懂得爱国,对开超跑被喷的人表示可怜。
据李布介绍,他们来自多伦多本地一家华人超级跑车俱乐部,其中的车很多都是通过长期租用(注:英文lease,是北美一种汽车购买模式)的方式获得,比国内价格便宜很多。他用奥迪R8举例,只需首付6万加币(约合30万人民币),月供1300加币(约合6500人民币)。被问及有无炫富之嫌时,李布说,有朋友是自己打工付月供的。“我们站在大陆一方,勤恳,努力,比整天抱怨的人强了不少。”
据加拿大政府2018年的统计,在加中国留学生有14万余人,居各个国家首位。其中,超过一半人数就读本科及以上学位。但是,留学生能否融入当地社会呢?2015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在所在国即使克服了语言障碍,“也听不懂当地笑话,很难融入当地的‘朋友圈’”。此外,因为没有当地公民身份,加之成长在政治行动常年被迫缺席的环境里,在当地的政治集会中鲜有中国留学生的身影。
他们尤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把陆港之间的事,拿到别的国家来谈。当日参与抵制“港独”的大陆留学生宋柳杰认为,抗议者应该回到香港或大陆抗议。他说,香港人看到大陆发展迅速,但自己却买不起房,自然会为了自身利益抗议;但来到加拿大,(香港人的)诉求就变成没有人权、没有自由,并且反华反党。
“我是大陆人,我有十分多的自由。”宋柳杰说。当记者追问是什么自由时,他回答:“自由就是做一个好市民,只要你勤恳努力,你就会幸福快乐。”
宋柳杰今年20岁,来加拿大已经4年。与许多留学生一样,宋柳杰认为香港民心差,没有力量发展自己,却怪罪中国政府的统治——这是大陆官方媒体和各类自媒体公众号一直宣传的观点。他也常常将中国与香港比作父与子:香港这个儿子城市怎么可以反对国家呢?
最让宋柳杰生气的是有人对他喊出“This is not bloody China. This is Canada (这不是血腥的中国。这是加拿大)”(编注:bloody一译为血腥,另一译为语气助词)。他说,对方明显在“嘲讽中国,抹黑中国,十分欠打。”
游行当天,一位自称在旁边的多伦多市政厅工作的白人男子与几位大陆留学生发生了争执。他不同意留学生们对“Free HongKong(解放香港)”这个口号的反对。在留学生向他提出“Free Quebec(解放魁北克)”后(编注:魁北克是加拿大的一个法语省,一直存在关于其独立的讨论),他向他们喊出“Free Quebec! Free everyone who wants to be freed!(解放魁北克!解放所有想被解放的人!)”双方最终以谩骂与互竖中指地结束了对话。宋柳杰后来说,很多外国人根本没有去过香港,也不了解中国,却被西方媒体洗脑,什么事情都想要来掺和一下。这也让他十分愤怒。
他坦言,游行结束后自己仍不知道“五大诉求”是什么
17日下午的撑港游行,因大陆留学生群体的“包围圈”而寸步难行,最终以集会方式结束。一位组织者Gloria Fung向加拿大最大的电视联播网CTV表示,(大陆)留学生团体的出现仅仅是为了阻碍香港支持者们的表达自由。
在这股针对香港掀起的民族主义浪潮下,香港抗议者与“港独”画上了等号。当游行发生在第三国时,他们的行为又与“反对中国”画上了等号。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osephine Chiu-Duke在日前接受《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采访时说道:“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并尊重(留学生)对于他们来源国的感情和文化;但另一方面,对于想留在加拿大的人,我们会希望他们可以承认并认同加拿大的自由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民主才可以持续下去。”
参加游行的大陆留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思的声音。小振觉得,当集体(行为)过激时个体并不会意识到错误。他坦言,游行结束后自己仍不知道“五大诉求”是什么。
不了解“五大诉求”的大陆留学生不是少数。在这股针对香港掀起的民族主义浪潮下,香港抗议者与“港独”画上了等号。当游行发生在第三国时,他们的行为又与“反对中国”画上了等号。前去游行的大陆支持者们并不是反对香港支持者的某些诉求,而是反对在加拿大游行这件事情,或是“闹事”这个不稳定因素。
当然,并不是所有大陆留学生都持同样观点。来自广州的切云就对香港示威者抱有同理心。她认为,香港之所以紧张,一大部分原因是害怕大陆更多的干预。但由于不想“被迫站队”,她没有参与当日游行。切云说,大部分人对这件事情的理解都比较片面。如果只看国内报导,很容易就站队。为了丰富自己的视角,她会查阅国内、港台、海外等多家媒体。
切云的担心不无道理。留学生在国外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比在国内更加广泛,但新闻媒体的存在感却很弱。一来是因为西方媒体在国内长期被污名化,奉为西方政府的“笔杆子”。其对中国过多的负面报导,与留学生曾体会过的温情、复杂又生动的中国形成强烈落差(引自《一场演讲,和它背后的中国叙事争夺战》)。二来是留学生对国内媒体刻板、严肃的形象有距离感,以及对内容审查无好感。三来是对本地事务极弱的参与感。留学生承担每年飞涨的高额学费,说着第二语言,但却对本地、甚至本校的事物并无发言权。这也使得当地媒体在大陆留学生中毫无存在感。
在媒体真空的条件下,更贴近年轻人、且使用母语中文表达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等成为传播时事新闻的重要途径,有人评价其为背“井”离乡,意思是虽然身在海外,但接触的信息仍然来自于内容审查严重的国内。
8月19日,《纽约客》发文报导了在北美留学生中受众极广的公众号“北美留学生日报”。文中提到,该号喜爱使用“辱华”字眼与捏造故事的手法来推送“民族主义色彩的中国新闻”。据端传媒统计,过去半个月的每一天,香港事端都出现在了它的推送中。
参加游行的小振坦言自己受到了公众号里舆论的鼓舞。对于香港的事端,他表示“不确定我们的人是否是夸大了暴力的镜头,反正西方媒体对(示威者)暴力是没有提”。
小振爱好历史。他说自己平时不看新闻媒体、也不从微博或公众号上获取信息。他最喜爱上YouTube,看《竹老板的吐槽》和《寒梅视角》两个频道。据端传媒观察,《竹》与《寒》的立场均偏向民族主义与大陆官方,内容表现形式类似——海外华人播主介绍国内外局势,每个视频时长10到20分钟。8月19日,《竹》发布了视频《从前有个地主老赵,他有个寄养在别人家100年的小儿子》,收获1.4万浏览量。
平日生活较为枯燥的宋柳杰,则喜欢在抖音上通过“外交部发言人账号”来了解国际新闻。这个拥有743万粉丝的账号在2019年7月3日注册,内容由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视频片段组成。宋柳杰说:“中国外交官的话语很精彩,含蓄中又不退缩,很有中国人的样子。比我们另一边的特朗普天天白人至上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香港警察被示威者用镭射激光照射眼睛”的新闻出来后,宋柳杰便开始关注香港,并难掩内心的愤怒:警察怎么可以被打?警察被打了哪里还会有法治!网络视频中示威者用推车放火攻击警察的画面,让宋柳杰联想起了法国的黄衫军。他说,这些人就是暴徒。
在悉尼,由陆港示威产生的矛盾延续到活动结束之后。悉尼华人记者许秀中(Vicky Xiuzhong Xu)在8月17日为《悉尼先驱晨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报导了当地一场亲北京的集会后,持续在网上遭到来自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的辱骂与威胁。她对《纽约时报》表示:“我一直知道这不是一份安全的工作,但没想到会在澳大利亚受到如此大的压力”。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何晓清教授关注中国学生的民族主义已经多年。 “特别让人不安的是,不同于我有记录的前几代中国留学生,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的极端民族主义并没有在他们逐渐成长并可以轻易获得信息与言论自由后消失”,她在一篇报导中说道。“相反,看起来中国留学生好像变得更坚定自信并有侵略性,利用他们所在国的言论自由,并在中国政府愈发明显的支持下活动。”
距离多伦多的游行已经过去五天,微信群里仍然消息不断。
“兄弟们,来活了!又有人黑我们跑车爱国。”
“举报走起!”
应受访者要求,李布、小振、切云与宋柳杰均为化名。
实习记者依灵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