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的中、美、台赛局框架是否真的会在当今有所变动?两岸之间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

兩岸停火四十年:和平的假期|端傳媒 Initium Media
  • 撰文:端傳媒台灣組
  • 2020-08-31

四十年來的賽局框架是否真的會在當今有所變動?兩岸之間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

攝:陳焯煇、林振東/端傳媒

一般提及兩岸對峙的歷史時,往往會以「1949年後」作為開場白,但在今年,我們可以特別清楚地指認:在1949年至2020年的時光中,1979年毫無疑問是一個值得作為斷點的年份。

從台海尺度來說,自這一年開始,中共停止炮擊金門,兩岸間的熱戰駁火告一段落;從「中」美關係的角度來說,美國終在兩個中國之間選擇了共產中國、而非與它在官方宣稱的意識形態上更接近的「自由中國」──當年國際上對中華民國的稱呼;在世界尺度上來說,80年代至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本就是人類對全球化、一體化無比樂觀,和平與交流之風吹拂的時刻。

在種種歷史機緣的交會下,兩岸迎來了長達四十年的和平假期。在此四十年內,兩岸間的戰事看似被按下暫停鍵,但兩地民眾皆知,「打起來」的可能性一直都未曾消失。

而這觸發戰爭的按鈕,在早年,猶是「兩岸如何統一」:究竟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或「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也正是從80年代開始,隨著世代更替與各種因素所趨,台灣逐步走向普選社會,並在民主深化的過程中尋找自身主體性。現下,「兩岸終將統一」的宣示在台灣民間已失去共識;但在中國大陸,於各種內外因素交織下,民間對「統一」以外的想像與開放性卻越來越稀薄。板塊之間,張力加劇。

也正是在此時,世界局勢遞嬗,美國開始檢討「1979年以來對中接觸政策」並啟動與中國脫鉤的工程,台灣議題成為中美角力場,兩岸之間日益有「重回1979年前」的緊張氣氛。

四十年來的賽局框架是否真的會在當今有所變動?兩岸之間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

  • 1978年12月28日,台北,美國代表團成員從華盛頓抵達台北,憤怒的台灣示威者投擲雞蛋和西紅柿(番茄),潑紅漆及拍打黑色的轎車。(AP/達志影像)

1979 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中共與美建交、共軍停止炮擊金門、中共改革開放

1978年12月,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並實施中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史稱改革開放。同年底,美國宣布將於隔年元旦正式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發佈公報中指出,「全會認為,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我國神聖領土台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的前景,已經進一步擺在我們面前。」

1979年,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第五次《告台灣同胞書》 。時任中國國防部長徐向前宣佈,停止對大小金門的炮擊,兩岸實質停火,結束近30年的軍事熱戰。

  • 1981-82年 葉九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1981年,中共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提出「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被視為一國兩制的前身。1982年,鄧小平正式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One Country, two systems)的概念,即兩岸統一,在中國大多數地區實施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實施資本主義制度。1983年,國台辦首次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此項文書為北京當局首次向國際社會發佈、有關台灣政策的正式官方文件。

    • 2001年7月31日,旅居廈門的金門籍老人返鄉探親團乘船抵達金門,七旬老太太(中)回到離別52年的家園,與姊妹擁抱在一起。(倪國炎/中央社)

    1987 台灣解嚴、兩岸開放探親、開放兩岸婚姻

    7月14日,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宣布台灣地區自15日起解除軍事戒嚴狀態。11月2日,蔣經國宣布,凡在中國大陸有三親等內血親、姻親或配偶的台灣民眾,可登記赴大陸探親。因兩岸恢復接觸緣故,逐漸開始出現兩岸婚姻,此前,僅有海外相遇的兩岸留學生有機會戀愛結婚。

    • 1988年1月30日,台北,載著已故總統蔣經國棺材的靈車離開忠烈祠。(Itsuo Inouye/AP/達志影像)

    1988 蔣經國過世,李登輝依法繼任總統

  • 1989-90 北京六四天安門學運、台灣三月野百合學運

    1989年6月4日,北京天安門發生政府武力鎮壓學生運動的事件,引起台灣朝野同聲譴責與短暫國際抵制,台灣趁此在國際經貿、外交上取得些許突破。隔年三月,台灣大學生於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靜坐,要求結束動員戡亂時期、改選(自大陸各省來台的)萬年國代。

    • 1991年3月9日,海峽交流基金會正式掛牌運作,掛牌儀式由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左)主持,右一為海基會副董事長許勝發,右二為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中央社)

    1991 動員戡亂時期結束、海基會與海協會成立

    李登輝宣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動員戡亂」概念,出自蔣介石於1947年7月國務會議提交的動員令,意指「厲行全國總動員,以戡共匪叛亂」,依照《臨時條款》規定,在動員戡亂時期,總統得連選連任、不受《憲法》相關規定限制。

    同年,兩岸分別成立「海基會」(海峽交流基金會)與「海協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兩會在法令上雖為民間團體,但事實上已獲兩岸政府授權,代表官方進行交流與協商。採取此一迂迴作法的原因,是因為兩岸互不承認主權。

  • 1992 鄧小平南巡、兩岸「九二共識」

    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南巡並發表講話,於六四事件後,釋出改革開放將持續的信號。海峽兩會於香港舉行會談時,曾就「一個中國」原則進行商討,歷經多次演變過程後,共產黨與國民黨均將其稱之謂「九二共識」,但對共識內涵並無共識;民進黨人士以總統蔡英文為代表,則僅同意兩岸有「九二年香港會談」的歷史事實,不同意兩岸有九二共識。

    •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新加坡,台灣方面的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與中國大陸方面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舉行會談。(網上圖片)

    1993 辜汪會談、中國國務院發表對台白皮書

    1993年4月27日,在兩岸官方授權下,由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於新加坡舉行的會談,史稱「辜汪會談」,是海峽兩岸自1949年以來的首度正式接觸。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重申一個中國原則,批評李登輝當時正在進行的「務實外交」路線,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一國兩府」與「台灣獨立」的倡議。

  • 1995 江八點、李六條

    1995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八點講話,含「在一個中國前提下,什麼都可以談」、「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的事我們自己辦,不需要藉助任何國際場合」等原則。

    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則提出六點回應,包含「在兩岸分治的現實上追求中國統一」、「兩岸平等參與國際組織,雙方領導人藉此自然見面」、「兩岸均應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炎黃子孫先互示真誠,不再骨肉相殘」、「兩岸共同維護港澳繁榮,促進港澳民主」等。

    • 1996年3月23日,台北,李登輝以壓倒性勝利贏得台灣首次民主總統選舉,在國民黨總部外發表勝選感言。(Vincent Yu/AP/達志影像)

    1996 台灣總統直選、台海飛彈危機

    1995年5月22日,美國參眾議院邀請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以「私人身份」訪美,創下中華民國現任元首訪美先例。7月21日,中共在台海間舉辦飛彈演習,以此抗議李登輝訪美,期間正逢台灣立委選舉。

    隔年三月,台灣舉辦首次總統直選,中共再度進行大規模軍演,台海情勢緊張。最終,國民黨籍候選人李登輝、連戰最終以高票勝選,擔任中華民國史上第九任、首任直接民選的總統、副總統。隔年,香港主權移交,成為中國首個實施「一國兩制」的地區。

    • 1999年7月14日,北京,中國國旗於中國經營的台灣飯店前飄揚。(Greg Baker/AP/達志影像)

    1999 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

    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訪問,針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說法,世稱「兩國論」。

    事實上,「特殊國與國關係」是1998年所成立的「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研究成果,該小組由李登輝成立,召集人即為後來的總統蔡英文。根據多方考證,「特殊國與國關係」主要參照冷戰時期的東、西德關係,即兩者為「互不隸屬、相互承認、且一起加入聯合國」的關係。

    • 2000年5月1日,台北,總統陳水扁與妻子一起在第二次總統選舉中投票。(Alberto Buzzola/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2000 陳水扁當選總統、中國國務院發表對台白皮書

    民進黨籍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呂秀蓮擊敗國民黨候選人連戰、蕭萬長與從國民黨出走的前省長宋楚瑜,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完成史上首次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面對外界質疑其兩岸立場,陳水扁提出「四不ㄧ沒有」:「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內,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繼1993年後,中共國務院再次發表對台白皮書《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反對台灣以「公民投票」、「兩德模式」等方式解決兩岸問題,且反對兩岸是「民主和制度之爭」的說法。

    • 2003年1月26日,台灣中華航空公司的一架飛機在上海浦東機場起飛,返回台北。(Greg Baker/AP/達志影像)

    2003 兩岸直航包機

    2002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通過《大陸台商春節返鄉專案》規定,允許台灣民航業者在春節期間申請,出發航點限台北和高雄、抵達機場限上海浦東或虹橋機場,均須以香港或澳門為中途停站但不准上下客。2003年1月26日,中華航空公司空機由桃園中正國際機場起飛,中途停香港,於上午8時52分降落上海浦東機場。

    此為1949年後,歷經54年,中華民國民航機首次合法降落大陸地區。此前,兩岸通航僅能途經第三地,轉機點多以香港、澳門為主。

    • 2005年4月29日,北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一次會議上與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握手。(Claro Cortes IV/Reuters/達志影像)
    • (左)2005年5月6日,西安,宋楚瑜抵達中國後向眾人揮手致意。(右)5月9日,湖南省湘潭縣,村民舉橫幅歡迎。(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2005 台灣終止《國統綱領》、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連戰與宋楚瑜分別訪中、辜汪兩人過世

    台灣《國統綱領》訂於1991年,宗旨為「海峽兩岸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前提下,經過適當時期的坦誠交流、合作、協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此綱領於2005年3月14日宣布終止適用。同日,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且可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同年,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國民黨主席連戰先後訪陸,並皆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面。在同一年裡,1993年代表兩岸官方進行「1949年來首次正式接觸」的辜振甫、汪道涵先後過世。

    • 2008年3月19日,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在競選集會上。(Andrew Wong/Getty Images)

    2008 馬英九當選總統、開放大陸團客來台

    國民黨籍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蕭萬長當選總統。同年,台灣政府開放大陸旅客可赴台團體旅遊。隔年,兩岸開始有定期直航航班。

    • (左)2010年7月9日,台北,立法院會議上,國民黨議員舉著標語牌,支持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右)6月26日,台北,前民進黨副主席呂秀蓮與數千名示威者在譴責ECFA的遊行中豎起大拇指。(Wally Santana/AP/達志影像)

    2010 兩岸簽訂ECFA

    兩岸簽訂ECFA,全名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兩岸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框架。目標為逐步減少或消除彼此間的貿易和投資障礙,內容包括貨物和服務的貿易自由化(即後來的貨貿、服貿),當中的服務貿易部分的協商,後成為觸發2014年三一八學運佔領立法院的觸媒。

    • (左)2011年8月22日,金門,陸客預備登上從金門開出的渡輪。(右)2012年12月25日,台北,台灣大學。(Alberto Buzzola/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2011 開放陸生來台、陸客自由行/台灣個人遊

    台灣首度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史稱「陸生元年」,同時亦逐步進行承認大陸學歷、學位等政策。

    同年,兩岸協議開放大陸旅客來台自由行(大陸方面稱為台灣個人遊),只要是在計劃範圍內城市居民,都可以個人身分赴台旅行。首批開放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廈門。

    • 2014年3月27日,三一八學運,學生佔領立法院的第十天,他們以雜物堵塞入口。(Lam Yik Fei/Getty Images)

    2013-14 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台灣學運為「反服貿」佔領立法院

    國民黨立委於立法院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引發反對群眾與學生抗爭,佔領立法院長達23天,反映當時台灣社會對中國崛起的焦慮。

    • 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兩岸領導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台灣總統馬英九進行歷史性會面前向記者揮手。(盧翊銘/端傳媒)

    2015 馬習會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新加坡會面,為1949年來,兩岸最高領導人首次碰面。雙方事前約定,在會場不露國旗、國徽、國號,見面後互稱「先生」而不稱官銜,並以「九二共識」為碰面基礎。然而,台灣在前一年已爆發三一八學運,台灣民間對馬英九此行頗有疑慮與批評,並未獲得廣泛支持。

    • 2016年1月5日,屏東,蔡英文在造勢晚會上台演講。(Billy H.C. Kwok/端傳媒)

    2016 蔡英文當選總統

    民進黨籍候選人蔡英文當選總統。就職演說中,表明未來將會依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問題。中華民國現行《憲法》框架下,相關法令仍將「國家統一前」等用詞留置文中,將台澎金馬視為「自由地區」、其餘稱為「大陸地區」,以此框架制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 2019 中國政府宣布暫停陸客來台自由行

    該年為1979年所發佈的《告台灣同胞書》四十週年,習近平再次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並指將與台灣各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蔡英文回應「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且「堅決反對一國兩制」。同年8月1日開始,中國大陸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試點。

    • 2020年8月12日,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Alex Azar訪問台灣新北市的口罩工廠。(Chiang Ying-ying/AP/達志影像)

    2020 蔡英文連任、中國政府宣布暫停陸生赴台、美方代表Alex Azar訪台、李登輝過世

    蔡英文於就職演說提出「作為共同體的台灣」,並提出「中華民國台灣七十年」的歷史框架。中共政府表示,綜合考慮疫情與兩岸關係形勢,將暫停2020年陸生赴台工作,但招台生赴陸就讀的政策不變。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Alex Azar訪台,美方發佈新聞稿指其為「1979年來訪台最高層級美國官員」。前總統李登輝過世。

    • 2020年3月21日,台北,市民騎著機車由三重走向台北,於疫情不算嚴重的台灣,不少市民照常上班。(陳焯煇/端傳媒)

    未知的將來,共識的終結

    四十年來,台灣、美國與中國各自走過歧路。台灣在失去「中國」法統的大局之下,本土性格日益茁壯;中國自1979年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國家,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美國走過911事件與中東事件的失敗,進而奠定「重返亞洲」政策,中美之間經歷華為孟晚舟事件、貿易戰、蓬佩奧對華演講與互相關閉領事館等連串事件,情勢更為緊張。

    而另一方面,台灣與美國的關係,則駛入了1979年來未有的快速車道。除了Alex Azar訪台,AIT 處長酈英傑隨同總統蔡英文,前往金門出席「八二三砲戰」紀念活動;AIT 甚至在官方臉書頁面寫道,酈英傑特地向兩位在金門 93 砲戰中喪生的美國軍官的紀念碑前獻花致意,並強調這兩位軍官曾和台灣同袍「一起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

    除此之外,AIT 更主辦「台美 5G 共同宣言」論壇;處長酈英傑在論壇致詞時,點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令人無法信任的專制政府」,而和中國政府關係密切的華為、中興,亦不是合適安全的 5G 設備供應商,甚至提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讓人恍如回到冷戰時期。

    在整個 2020 年八月,AIT 亦以台美「安全合作月」的機會,在臉書上貼出諸如「UH-60M黑鷹直升機於台中新社基地舉行完全作戰能力成軍典禮」、「2012年第一架阿帕契直升機運送到台灣前,於亞利桑那州的梅薩(波音工廠)進行阿帕契計畫管理審查」等雙方軍事合作照片,對照近日台海緊張局勢,宣示意味濃厚。

    總統蔡英文發表了敞廳談話,宣布台灣將對瘦肉精解禁,等同為台灣進口美國豬肉、牛肉解套。蔡英文亦明確指出,「如果我們能在美豬、美牛的議題上,跨出關鍵的一步,將是台美經濟全方位合作的重要起點。未來我們的經貿戰略,可以更靈活、更有力地展開;對於這兩年受到美中貿易衝突及疫情衝擊的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這將是一個重要的契機。」外界解讀,這或許是台美簽訂 FTA (自由貿易協定)的先聲。

    回望過往半世紀的來時路,可以清晰看見,新的冷戰架構正自地平線上浮現。從今而後,台、美、中三方關係將如何變化?自中國內戰中脫胎、經歷幾番變化的兩岸關係,又將走向何方?將會是舉世矚目的焦點。

    撰  文 端傳媒台灣組
    圖片編輯 林振東
    策  劃 何欣潔
    ©2020 Initium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