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重新整理自己對「後89一代」的運動的觀察。系列文章已經發了兩篇,其實都是一些初步的觀察筆記。在這邊貼其中一部分看大家有沒有興趣討論,好像之前跟@夕岸 @羅勉 都涉及到過這個話題。順便試試發帖子,我快沒有MAT了,請大家不要吝嗇XDD~~

(3)兩極化、地下化、碎片化、网络化

2015年後,由於政治環境緊縮,許多「後89」工作的NGO遭遇壓力或被迫關閉,迫使「後89」們重新思考自己的前路,除了一部分選擇暫時離開公共領域的年輕人,選擇留下的人,不得不朝兩個方向調整自己的工作:第一個方向是溫和化;另一個則是政治化。

溫和化,意味著保持社運議題的可見度,但降低行動和訴求的抗爭性。比如「女權五姐妹案」之後的女權運動,很少再採用多人參與的街頭快閃的運動方式,而是把行動方式儘量限制在線上傳播和制度內手段,如寄送建議信,訴求也集中在社會文化改造方面,如對眾籌投放反性騷擾廣告。不過,溫和化不代表就能免於官方的壓制和騷擾,女權行動者社群仍不斷面臨逼遣、刪貼、封號等壓制,不過沒有再遭遇拘留等刑罪化打壓。

至於政治化,則意味做這種選擇的「後89」開始打破「去政治化」和「低風險承受力」的特徵,他們直接面向政治打壓進行工作,比如做政治犯聲援、政治犯家屬支援及提供突破信息封鎖的服務。事實上這些工作也僅是非常基礎的人權和支援性工作,但由於直接觸及政治打壓,敏感性較前一種選擇大大提升,很有可能面臨刑罪化打壓。如2017年9月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拘留,現在仍在監禁中的甄江華,他就是做了這一種選擇的「後89」運動者。

無論做哪種選擇的「後89」,工作方式都急遽地地下化了。如果說「泛89」中,人們往往能知道幾個核心運動者的名字和TA們所做的事情,如劉曉波、郭飛雄、胡石根等,「後89」則沒有這樣的幸運,年輕人在建立聲名之前,打壓的烈度就不允許他們在公開身份的情況下維持工作。因此,大部分「後89」不會用真名活動,不會公開承認自己從事過某個行動,也不會公開論述自己在進行的行動。

工作方式的地下化,導致兩個年輕運動者可能合作了一些行動,但都不知道彼此的真名,不知道對方以前做過什麽,現在在做什麽,他們可能很少見面,商討都是在線上完成,甚至可能不知道彼此的相貌。

「後89」經常交流網絡安全技術,他們不再使用電話,也幾乎不使用任何中國公司的通訊軟件交流,而必須通過匿名的安全通訊軟件彼此聯系,他們會相互提醒哪些工具已被證明有安全漏洞。

「後89」盡力讓自己生活在國內外媒體和官方都無法洞悉的地下,很難有誰有「運動明星」的光環加身,這一方面幫助了他們延遲被抓的時間,保持僅有的行動空間,但另一方面,也讓他們一旦被抓,就面臨無人知曉、無人聲援的困境,因為誰都難以說出他們是誰,他們做了什麽,他為什麽被抓。

在這一點上,女權運動相對特例,她們在打壓之前就積累了一些運動明星,打壓使得一些明星某程度上具有了國際知名度,打壓之後這些運動明星仍公開從事相對溫和的工作。

但除此之外,過去中國抗爭者被抓後可獲得外媒報道和國際聲援的情景,或許一去不覆返。「後89」難免有越來越多人,成為「被遺忘的政治犯」。甄江華被抓後國際關註寥寥,即是例證之一。

「後89」,尤其是做了政治化選擇的那一部分人,越來越少交流彼此的生活和愛好,基本只進行必要的事務性商討,他們不像上一輩人那樣經常見面,吃飯喝酒、談天說地,每個人往往相當孤單地面對自己的運動創傷和恐懼,還難以告訴同伴自己面對的艱難,他們中的許多人患上抑郁癥。

由於缺少交流,他們的思想往往千差萬別但不見得相互了解彼此的差異,比如他們可能有的人傾向激進對抗的行動,有的人秉持非暴力的理念,有的人是女權主義者,有的人則性別觀念相當傳統,但他們不見得彼此知道這些差異,即使知道也不願爭執,而是繼續在能合作的領域中合作,在對方不會認同的領域則采取信息隔離。

因此,「後89」的社群特征既是碎片式的,也是網絡式的,他們很少形成一個較高組織程度的集體,但往往知道彼此的代號,以及這個代號背後大致的觀點和行動。盡管只是極為模糊地相互識別,但這勉強能讓他在需要合作時知道該去找誰。

一個松散的網絡形成,這個網絡裏有較為關鍵的節點也有較為遊離的節點,但很難說其中有「領導」和「服從」的存在。碎片化和網絡化的特點,讓「後89」很難完成需要嚴密組織的、多人參與的行動,但不妨礙他們分頭完成小型的、旨在傳播的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後89」與前輩們幾乎沒有交集,除了在個別政治受害者的救援案件中有所合作,「後89」與「泛89」幾乎沒有日常交往,更遑論有經驗的傳承和借鑒。「後89」對前輩動輒大談對體制的批判和自身的經歷,往往不以為然,對前輩運動者註重交往聯結的運動方式,也往往不甚認同。

「後89」與「泛89」之間有著巨大的斷裂。


關於怎麼定義「後89一代」和「泛89一代」,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