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今天為香港民意研究計劃做評論員的發言稿。今天的調查發佈主要談到:

  1. 林鄭民望跌到歷史新低;
  2. 香港人對習近平的好感大幅下降,對蔡英文卻大幅上升。現在是蔡英文高於習近平;
  3. 香港人越來越喜歡台灣。

我負責第3部分的評論。其他內容和詳細的數據,大家可以看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新聞公報


首先我想感謝香港民研邀請我今天來這兒做評論,我也想借此機會感謝香港民研一直以來對香港的貢獻。我自己過去幾年開始做一些數據素養的普及工作,當中不少案例都是引用香港民研的數字。簡單來講,沒有你們,就沒有我。

我也想向在場各位記者指出這一點的重要性。香港民研的重要性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和很多香港學者的研究互相扣連的。所以要理解香港民研的數據,也要同時看這些學者的研究,能夠讓這些數據變得更有意義。今日我獲邀討論「香港巿民對各地人民及政府的觀感」這一部分的數據,而我剛好自己幾年前也做過一個相同題目的質性研究。社會科學的研究很多時候會講到量性同質性研究的相結合,我希望我今日也可以幫大家對這些數據有比較深入的理解。

這次調查剛好在「反送中」運動期間發生,我在數據中見到相對於一年前,香港人對台灣人和台灣政府的好感度大幅上升。我想我們可合理懷疑兩者有一定關聯。

我們先看看整體的數據。這幅圖的橫軸是對人民觀感,縱軸是對政府觀感,中間的一點是零。我這個畫法可以很方便的把圖分成四分:左上角是對政府好感、人民反感,沒有一個國家地區在這兒;右上角是對政府和人民都好感,大多數國家地區都在這兒,右下角是對政府反感,人民好感,美國和香港在這兒;最後就是左下角:對政府和人民都反感:只有大陸屬於這一個類別。

首先,我要指出我們所見的是香港人的觀感,並不一定代表當地政府或人民本身是否值得有好感或者反感;而就我過去的研究所得,香港人對香港以外的地方其實認識和興趣不是十分大。我有親身訪問過不少香港人對香港以外不同地的看法,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去台灣和日本旅行的親身經歷,相信也反映出為何對日本和台灣人民的好感會比較高。

對政府方面,香港人對德國政府的好感度最高。我沒有很好的解釋。我懷疑過是否和德國領事館的社交媒體發言受歡迎有關,也就是我們網上說的「德國抽濕機」,但從數據看香港人對德國政府的好感度一直都相對高,不止是近期的事。

說到改變,我們可一起看看近一年的數據改變。第一個最明顯的發現,是香港人對香港人自己,和對香港政府的看法,出現很明顯的雙向轉變:對香港人的好感大幅增加,同時對香港政府的反感大幅增加。一個地方可以一方面形成很強的內聚力,又同時對政府這麼不滿,我想很明顯代表了這個地方出了很大問題。

其他地方呢,我們見到台灣、日本和美國都有很相似的情況:對當地人民和政府的好感都有明顯增加。剛才提到,這次調查剛好在「反送中」運動期間發生,而這段時間外地政府和民意代表都有表達對香港的支持。台灣方面十分明顯,總統蔡英文多次就香港的事態表達關注。美國方面,也有國會和政府的代表表達意見。日本方面,G20期間日本首相有向習近平表達關注香港情況,也有很多日本媒體持續報道香港情況。這些外地對香港的關注,會否反過來增加香港人對這些地方的好感,值得進一步調查。在G20之前,有一系列的海外串連的活動,這些全球團結的感覺也可能加強香港人對外地的好感。

如果我們把香港、大陸,和台灣的情況抽出來看的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三組數據過去兩年是向三個方向分開移動的。對台灣,香港人對台灣政府和人民也是越來越有好感;對香港,是對香港人越來越有好感,對香港政府越來越反感;對大陸,就是對人民和政府都是越來越反感。我認為這三條線的方向,很反映香港人如何理解香港當前的狀況:我們祝福台灣的未來,擔心香港的現況,不想有一日變成中國大陸。

我今日的分享就到這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