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破解假訊息的數位素養》一書的第一章節。《破解假訊息的數位素養》的作者是胡元輝教授,共6個章節,將持續在Matters連載。



相信許多人都感覺到,自從電腦與手機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工具之後,我們的訊息接收更為方便了,即使遠在天邊,都可輕易相連。與此同時,許多人亦發 現不只訊息愈來愈多,出現超載現象,而且氾濫成災的訊息中頗多真假莫辨。特別是來自朋友圈的訊息,總覺得應該都是善意的分享,殊不知其中竟然充斥著各 式各樣的假訊息。 

假訊息的型態確實五花八門,例如踮踮腳可以預防中風與糖尿病,喝苦瓜水 可以防癌,非洲豬瘟會感染牛羊,也會傳染人類等等,乃是屬於保健知識類的假 訊息。又如衛生紙大漲價要趕快買,或是某公司推出超低價優惠活動之類的謠言, 則是屬於民生消費類的假訊息。除了這些以外,還有許多跟公共事務有關的假訊 息,譬如虛構某項政策會剝奪人民的權益,或是不實爆料某個政治人物的黑資料, 企圖影響我們的政治判斷等等。 

假訊息係全球共有的現象 

不獨台灣,假新聞或假訊息係全球共有的現象,而 2016 年 11月的美國總統選舉則是引發世人高度關注的轉折點。該次選舉的戲劇化過程被不少人認為是假 訊息操作下的經典案例,其中還包括俄羅斯是否製造假訊息來影響選舉結果的爭 議。事實上,不只該次選舉,同年 6 月的英國脫歐公投,以及翌年歐洲國家的幾 項選舉,如 4、5 月間的法國總統選舉及 9 月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都出現各種 境內外假訊息的爭議,亦使假訊息破壞民主政治的課題受到舉世關注。 

假新聞或假訊息古已有之,所謂宣傳、謠言、陰謀論等等都是此一現象的描 述,如今拜數位傳播科技之賜,更是「進化有成」,不僅傳播速度與範圍遠逾以 往,傳播方式與型態也推陳出新。不少研究即發現,上述的投票或選舉活動中已 出現諸多嶄新的假訊息傳播樣態,並潛藏無數社交機器人(social bots)在推播假訊 息。儘管假訊息到底在這些活動中扮演何種角色?產生何種作用?目前仍有爭議, 但幾乎所有研究都同意,不論假訊息 的影響如何,它的影響是具體而真實 的存在。 

假訊息可能造成致命傷害 

假訊息確實會對我們的生活形 成莫大影響。相信許多人都對去(2018) 年 2、3 月間發生的衛生紙搶購事件記憶猶新,雖然起源只是廠商的不當行銷手法,但許多民眾卻因此陷入衛生紙將大幅漲價的恐慌之中,以致不是搶購了過多 的衛生紙,就是面臨一紙衛生紙難求的困境,造成大家生活上的高度不便。如果 假訊息的影響只限於生活上的不便,那麼危害或許並不嚴重,麻煩的是,它還可 能產生致命的傷害。試想,如果是一個涉及健康知識的假訊息,而接收者正好是 該項問題的患者,卻因相信假訊息而耽誤正常的醫療,豈不對個人健康造成難以 彌補的傷害? 

其實,現實世界中假訊息致人於死的案例所在多有,印度於去年就爆發好幾 起「手機殺人」事件,而其源頭竟只是某些人的無端指控。例如去年七月,1 名 印度谷歌工程師與友人出遊,因為同行友人贈送巧克力給小孩時出現孩子無故哭 鬧的情形,讓村民誤會他們是綁架孩童的人蛇集團,結果該名工程師被手機召喚 來的暴民圍毆致死,另 2 名友人也重傷送醫。根據印度媒體的調查統計,在此事 件發生之前的一年內,印度已經出現 15 起類似的綁架兒童網路謠言事件,共導 致 27 人被民眾私刑死亡。 

假訊息會使民主遭到「內傷」 

假訊息若是涉及宗教信仰、公共政策或國家安全,影響範圍就更大了,因為它不只傷害個人,還會震盪整個社會。例如斯里蘭卡的臉書使用者去年曾謠傳穆 斯林在販售或提供給佛 教徒的食物中下毒,造成嚴重的宗教衝突與社會動盪。去年九月發生的日本的關西機場事件, 台灣媒體與網路因為傳播來自中國大陸網站有關旅客救援的不實訊息,結果亦造成極大的社會爭議與對立。足見假訊息的影響 可大可小,不容輕忽,更令人擔憂者,厥在於假訊息對社會的影響不只有外顯的 傷害,它還會對民主社會形成「內傷」。 

民主制度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人民自治,所以人民是頭家,公共事務須經由人 民的參與或投票來決定。但人民要如何自治呢?最重要的依據就是真實可靠的資 訊,藉此進行討論並形成公眾意志,從而決定國家政策的走向。而如果公眾所擁 有的資訊多係黑白不分、真假不明,或是扭曲真相、虛構事實,那麼不只人民無 從做出公共事務的正確判斷,整個社會還可能因此陷入彼此攻訐、相互仇恨的境 地。民主國家難免衝突與爭議,但它絕不可能穩固運作於一個嚴重對立與斷裂的 社會之中,而這正是假訊息對民主社會所可能形成的嚴重「內傷」。 

對付假訊息須標本兼治、長短兼施 

對付假訊息必須標本兼治、長短兼施。換言之,解決假訊息的問題並無特效 藥或萬靈丹,必須以有計畫、有系統的策略進行長期抗戰。就短期而言,包括強 化新聞媒體的自律作為,發揮過濾不實訊息的把關功能;要求社群媒體平台建立 嚴謹而透明的公眾申訴處理機制,積極刪除假帳號與抑制假訊息;催生具公信力 的事實查核組織,讓民眾擁有更多可信賴的資訊查證機制;以及支持各種偵測或 抑制假訊息的創新科技等等。長期而言,則有賴媒體結構的健全化與媒體(資訊) 素養教育的推動。儘管沒有任何一項對策可以單獨抑制假訊息的氾濫,但這些對 策整合起來卻可以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作用。 

圖說:牛津大學路特新聞研究中心發現有 54%民眾對於網路假訊息感到憂慮。

由於假新聞或假訊息並非始於今日,有些人因此認為無須憂慮假訊息的影響 或危害。此一看法不僅淡化了假訊息的衝擊,亦是對當代假訊息認知上的誤解。 透過數位科技與新傳播工具的「加持」,當代假訊息的運作與傳播型態已經迥異 以往,何況,現代的資訊消費者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被動接收者,而是主動的閱聽 人、生產性的消費者。換言之,每個人都是訊息的產製者與傳播者,大家都是新 時代資訊生態系統中具有一定角色的成員。遺憾的是,根據牛津大學路特新聞研 究中心去年在全球 30 多個國家所做的調查顯示,有高達一半以上(54%)的民眾對 於網路訊息的真假感到憂慮。如果已經蛻變為主動閱聽人的社會大眾都對訊息真 假的判定感到為難,甚至沮喪,那麼民主機制又怎麼可能趨向良善的運作? 

面對假訊息對民主與人性所可能造成的傷害,英國下議院在其對策報告中強 調:「我們的民主正處於危險之境,現在是起而行動,保衛我們的共享價值以及 完整的民主制度的時候了。」誠然,民主不會從天而降,成熟的民主亦然。一如 民主在以往所遭遇的各種難題與衝擊,今天的假新聞課題不過是民主的當代挑戰 而已,既不特別艱難,亦無特效藥方,但不能超克,民主即有倒退之虞。超克假 新聞或假訊息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