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你的Peking尼亚
如果有一个所谓的“老北京”,我们也没必要谈了,因为她毕竟不在了。
能够关注的只是现在时的北京。
它是一个没有根的城市。
没有根的意思是说,它的存在不服务于这里的人们的生活。
现在的北京是一个许多人忙忙碌碌地来,忙忙碌碌地往,充满乌七八糟、留下浅薄与功利的地方。
在这个北京,你辛苦地找到一个小食店,但这个铺子并不认真做事,并没有服务老邻里的淳朴,而是一门心思赚块钱,甚至可以坑蒙一下外地客。
你可以发现,北京的百姓服务,质量又贵又差,相比老家,”庆丰包子“也显得昂贵。
质朴与亲切是稀少的,而浮夸、虚假,与蹩脚的商业吹嘘遍地都是。
你很难在这个街道艰难,车流繁杂的地方感受到一些生活的亲切。
“内向殖民”经济下,首善之区的产业自然是吸纳全国的就业,对于“外地人",可以来这里奉献青春,但是当他们不再年轻,他们最好打道回府,不要给皇城之下抹黑。
这个城市不欢迎中年人、老年人,也不欢迎家庭、还不欢迎稳定的社群。
当然这是排除排除贵友阶级,以及部分附庸的——他们骄傲的称呼自己”110“的北京人的。
对于更多数人来说,这个国徽中的北京,是那个留不住的北京,只能被瞻望、瞻仰,而不敢及盼。哪怕是在北京之下,也要是把自己折叠起来的。隔板房、地下室,长安城丝绢缠树。
像赵宝刚、冯小刚这类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哪怕他们尽力想让自己有一点古道热肠,但毕竟感受不到作为外地人的北京,无论他们怎么满怀骄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北京是一个不适合生活的地方。
或者说,北京是一个没有人的味道的地方。
生活本来是应该多姿多彩的,有家庭,有爱,有亲朋,有稳定的交际圈子,有质朴的生活消费,厨房,花园,有闲暇的阳光。
而外地人的北京,隔板房、地下室、疲于奔命的地铁、劣质昂贵的快餐、小心翼翼的工位,熬夜的孤独、以及被朝不保夕赶地出门的担忧,冷漠的白眼,甚至鱼龙混杂的危险。
一个好端端的人,何苦受这个罪呢?何必遭受这种侮辱呢?
这种情况不单快递员、小时铺、租房中介,这些体力劳动或者”低端就业“者。而且包括大学生毕业生、白领、甚至体制工作的外地籍——或者说只要没有房子,一个外地人在北京总要”低端人口“一下的。
北京的逻辑决定了,它不是一个欢迎你来安居乐业的地方。
它抛弃了自己的人民,并不关心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所需所想,它的建设、发展并不关心这里的人们。
天际线的统一,招牌的统一,店铺的取缔,伴随盛大活动的各种禁行、禁令。
哪怕是在封建时代,那种威严在上并不铺张到紫禁城之外,周边的南城百姓一样可以卖布的卖布、杂耍的杂耍。
哪怕是如世界之城纽约,运转的逻辑也不过人口的自然迁徙、经济贸易的调节,而不敢脱离于人的所需,所想。
只有这个时代的北京。它是一个抽离于土地的,抽离于人民的,想要把自己浮在空中的梦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