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蔡英文 Facebook:蔡英文於6月10日回應香港反送中遊行)

台灣第15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將於2020年1月11舉行。現任總統蔡英文贏得民進黨黨內初選,將代民進黨角逐連任,而高雄市市長韓國瑜則會代表國民黨挑戰蔡英文。根據台灣蘋果日報於2019年10月14日公布的最新的民調,蔡的支持度為41.5%,韓的支持度為25.1%,相差16.1%,蔡英文能夠連任的機會非常高。

一直以來華人地區都很關注台灣政治局勢,越界華文答問團隊,找來了幾位台灣資深媒體人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獨立公庫創辦人)、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創辦人﹑前《全球之聲》中文版編輯)和曾柏文(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端傳媒》評論總監、新北市政府參議),以答問的方式向讀者簡介選情,並分成三篇刊出:

問:香港的示威,對台灣的選情會不會有影響?主要在哪方面發揮影響?

管中祥:香港在此次選舉是很重要的因素,七月底之前的民調,除了兩位候選人的因素,及兩黨確認提名時曾各有高峰,互有領先外,今年七月下旬蔡韓兩人的民調逐步拉開,估計和反送中有部分關連。

主要原因有二,7/21發生元朗事件,台灣媒體較大篇幅報導反送中,也讓民眾看見「黑」「警」結盟的畫面,而有不安,另一方面,蔡與韓在此事的「態度」有極大的差異,再加上韓國瑜的親中立場與曾拜會中聯辦,讓民眾不安感更為強烈,這樣的心理因素與長期以來影響台灣選舉的「中國因素」結合,導致部分民眾的「亡國感」日增,這自然有利於綠營的選舉。

當然,拉大差距的因素不只是香港及中國因素,韓國瑜的個人形象、市長選舉承諾未能落實、剛選上市長就參選總統、市政表現的左支右絀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鄭國威:香港是一國兩制的實驗場域,在回歸中國之後經濟持續成長,亦一直以行政效率高、政治廉明著稱,對困於低所得、低自尊的台灣人來說很具有吸引力。也因此香港人的反抗跟不滿對台灣人是很大的衝擊,過往台灣媒體鮮少關注香港事務,即使雨傘運動也無法勾起大部分台灣人注意,直到此次反送中運動,因為與台灣直接相關,政治人物主動或被動接連表態,才真正成為主導台灣選舉的關鍵。

隨著越來越多台灣人發現韓國瑜與國民黨除了對中國開放、向中國學習以外沒有其他手段,而香港人民的抗爭又展現出這手段的不可持續性,必然影響近期民調。不過台灣人是很健忘的,特別是中老年人對經濟跟社會保守穩定的執著也根深蒂固,對香港民眾的處境依舊難以體會,而台灣內部唱和中國、支持香港警察嚴厲執法的政治人物與帶風向者亦不少,若香港抗爭很快落幕,對明年的選舉是否還能有影響就難說了。

曾柏文:今年3月底點燃的香港反送中抗爭,在 6月8 號爆發第一場百萬人上街的高峰,撼動台灣;蔡英文以中華民國總統的高度強力聲援。兩天後,民進黨展開初選民調,蔡總統一舉超越黨內對手賴清德,取得競選連任的門票。

7月以來,香港警民對決局勢逐漸惡化——從元朗襲擊、少女爆眼,到警方實彈開槍等新聞一次次衝擊台灣社會,凸顯即便在號稱「一國兩制」的香港,中共實質治理下對自由民主人權的侵蝕。同樣在這幾個月裡,蔡總統也大幅拉開與韓國瑜的民調差距。

對比去年底,香港抗爭可說從四方面重塑了台灣的政治舞台:

一、去年底台灣政治主軸仍是「經濟內政」;民眾透過地方選舉,表達對蔡的急進改革的不滿。但今年1月2號的「習五點」與蔡的回嗆,把公眾注意力撥向「中國因素」與「兩岸關係」;三月底以來香港的反送中抗爭,更持續鞏固這個趨勢。整體風向,也從藍營轉向有利於綠營。

二、香港抗爭,也與漸次升高的中美對峙局勢激盪。美方的聲援與立法相挺鼓舞了抗爭者;香港作為地緣熱點升高的衝突,也成為中美談判桌上的籌碼。這種整體記憶,召喚出台灣社會對過去冷戰年代「反共陣線」的記憶。

三、香港動蕩替蔡總統創造絕佳表現舞台。其帶來的不安定感,以及民眾對「穩健安定」的渴望,不僅淘汰立場更貼近獨派,性格剛直的黨內對手賴清德,也重創年初才拜訪過中聯辦,被貼上「親中」標籤的藍營對手韓國瑜。

四、甚至過去被視為「相對親中」的藍營,也隨香港抗爭有了立場變化。六月香港首度百萬人上街後,前新北市長朱立倫率先在臉書表態力挺,強調「一國兩制從來不是台灣選項」,引起郭台銘、韓國瑜,以及黨內青壯派跟進。十月藍營新生代「新共和」舉辦的論壇,也出現對藍營過往兩岸路線的檢討倡議。

越界華文問答項目:

「越界華文答問」是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的項目,旨在讓不同華文地區向另外一個地區朋友發問,以達至澄清事實、消除成見及互相了解作用。我們正在搭建一個答問的網上平台,收集及發佈各類答問。詳細請參見:https://www.inmediahk.net/user/531894/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