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收到Quora推送的一條回答,問題本身就帶著有色眼鏡“香港的區選結果代表什麼?是否代表社會不安和暴動將會繼續?”,推送給我的回答則是赤裸裸的小粉紅邏輯,開頭即表明中國不care香港,也不覺得香港的運動會影響內地,因為香港的民主運動是盲目的,而中國人則是在理智地愛國……其他回答有內地人(用戶名為拼音)有香港人(用戶名為粵語拼音)也有外國人(用戶名非拼音),但立場都和中共官方立場相差無幾,主要是突出港人的盲目並把一切問題歸因為經濟問題。

或許只是我的第三人心態在作祟(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不理智信息的影響),或許其實其他人看到這些回答也只是一笑了之,但我真的不希望這些偏頗的觀點成為其他國家地區的人們認識香港的依歸。於是我也寫了條回答,主要反駁一位說區議會選舉就是重演納粹上台歷史的疑似外國人,順帶反駁下剛剛提到的小粉紅。下面是我回答的截圖。


但這個回答僅存在了不到20分鐘(發帖後10分鐘我點進回答看到只有2個瀏覽,當我第18分鐘點進回答時,回答已經被折疊,折疊前有180多個瀏覽,也就是說這個回答剛剛得到關注沒幾分鐘就被投訴了)。折疊的原因是被舉報沒有實名認證……沒錯,Quora的實名認證並不是必要,而是秉持不告不理原則,有人舉報你沒有實名你就必須在實名認證後才可以展示你的答案。這個機制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不告不理原則保證了大家不經過繁瑣的認證便可以回答些諸如如何漂白衣服如何做西紅柿炒蛋之類的問題,只有你的回答存在爭議時才會有人想到去舉報你沒有實名,而這時你如果進行實名認證就代表你願意為這個回答負責,從而可以提高這個爭議性回答的分量。

回答被折疊
Quora的實名政策


然而這個政策應用於對中國敏感話題的討論時卻變了味。擺在我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是任回答被折疊,二是進行實名認證,告訴那個舉報我的人以及所有潛伏在Quora的網警們“我叫xxx,我支持香港人,你們可以來抓我了”……

我又翻了翻Quora上與香港有關的其他問題與回答,驚覺Quora中對香港問題的論述與墻內的社交媒體平台相差無幾,而我明明才剛看過Ronald Reagan Institute的最新民調(第二頁China Ascendant部分最後兩段分別是關於香港和台灣問題的民調結果),美國的民意和Quora的民意天差地別,而那些粉紅色的回答大多也的確不是來自其他國家,而是來自中國留學生和香港人。作為高尚的小粉紅與愛國港人,他們當然可以自豪地認證自己的實名(再說即便不認證應該也沒人想到去投訴他們),而放假回大陸老家的我卻不敢這樣做,雖然我知道可能是自己想多了,但我無法停止自己關於銅鑼灣書店,關於鄭文傑事件,以及關於那條傳遍港校內地生家長群的假得不行的微信截圖(“我同事的孩子在香港參加了遊行,一回大陸就被沒收證件不讓回港了”)的頭腦風暴,再想想那條不到20分鐘就被舉報的回答,我感覺後背發冷——原來老大哥一直在看著我……

我最終沒敢進行實名認證,而是刪除自己的Quora賬號了事——既然沒辦法改善它的輿論環境,那不如眼不見心不煩。最諷刺的是,我雖然沒有認證,可發那個回答時的確用的是實名……我沒有人身攻擊其他人,我也願意用實名發帖,願意為我的回答負責,但當我在十幾分鐘後收到那個舉報後,我只感覺自己在被監視,感覺這是個可怕的地方,只想蒙著臉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