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市民爭先恐後搶購口罩、白米、廁紙等日常用品,其中口罩的供應最為短缺,價格也不斷飆升,有些店舖標示的售價甚至高達 $600 一盒。

口罩短缺和價格昂貴引起廣泛輿論。有人認為商人趁機哄抬價格發國難財,是貪婪表現,並不道德;價格過於昂貴也令窮人買不到口罩;政府應該採取應變措施,例如制定價格管制、限買令,令窮人買得到口罩之餘,也可減少市民恐慌性搶購及囤貨;但有反對意見則認為經濟學已證明管制價格上揚只會令供應更加稀缺,結果是窮人更難買到口罩;價格高漲也不過是顯示供不應求,是市場正常反應,並沒所謂公不公平。

在緊急情況下,政府應不應該介入市場,制定價格上限,向來是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的大論辯,即使在美國有 30 多個州份立了「反哄抬法」,相關爭論從未揭止。香港現時面臨的嚴峻情況,也令香港人急需瞭解這方面的知識,作出最明智的抉擇。書生將在此文介紹正反雙方的理據,希望能將公共討論帶入更深層的領域。最後,書生也會提出一些建議,嘗試應對市民囤貨、價格高漲等問題。

▍市場派:商人只是取回成本,雙方交易仍然是互惠

口罩價格不斷飆升,有人指責商人過於貪婪,把價格抬到那麼高,是趁機發國難財,但價格上漲真的代表商人貪得無厭?在供不應求的時期,商人要引入大量口罩售賣,需要承擔比平時多的成本和風險,其中包括勞動力、運輸、材料、時間(尋供供應來源)等成本的上揚,還要考慮到在這危機四伏的時勢下是否進場做口罩生意的風險,包括本來將資本轉移到其他不那麼危險的市場的機會成本。基於要承擔這些更高昂的風險和成本,商人提高價格賺取更多利潤,似乎稱不上貪婪行為。

然而,現今價格上漲的水平是否反映商人相應提高的成本和風險,卻是個疑問。市場派多數會認為,即使商人真的相當「貪婪」,將價格飆升到極其昂貴(例如 $1000 元 1 個口罩),意圖賺錢遠超於成本代價的超額利潤,其結果就是貨品賣不出去,因為消費者可以在市場上尋找其他較便宜的口罩購買。

當然,市場派不否認在如今口罩供應短缺的情況下(加上口罩作為防疫的必需品),消費者未必能有「充分」的自由選擇,在市場上其他地方尋找較便宜的口罩,但當市場仍然是競爭狀態,總會有商人為了多銷獲利,一定會有相對較低的定價在市場出現,消費者可能買不到「便宜」的口罩,但至少不會捱「極離譜」的高價口罩。換言之,市民選擇雖然受限,但不代表沒有選擇。另外,當消費者願意付高價購買口罩,代表的是這口罩對消費者真的很有價值,買賣雙方同樣獲得所需,何言其中一方特別貪婪?

▍市場派:抬高價格有助於增加口罩供應

市場派會進一步說,如果我們關注宏觀市場,便會發現即使抬高價格真的屬「貪婪」行為,也沒有什麼不妥,甚至有利於所有人。現今香港口罩供遠不應求,要令所有市民都能有足夠口罩使用,便需要大幅增加供應,但口罩不會無緣無故突然變出來。而價格上漲的好處是產生信息效應,吸引更多商人和供應商進場,從而提高生產,因為價格高昂代表的是更多利潤,為了圖取這些利潤,商人將會更積極從國外購入口罩,供應商也會迅速增加生產。最終結果是供應會大幅增加,亦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價格便會逐漸下調回原初水平。一舉兩得。

▍市場派:管制價格上限會令口罩更加短缺和引發市民更多囤積

所以,市場派認為市場會自行調整,提供大家所需所求,根本無須政府介入。相反,如果實施價格管制,強行將價格調低,只會令商人卻步,不敢冒險隨便進入口罩市場;供應商也不會特別加快生產。最後結果反而是令口罩供應遲遲無法增加,供不應求的情況更為嚴重。(在歷史上的一個相應真實例子: 1973 年的石油價格管制事件。)

市場派要我們想像一下,現在口罩價格變回疫情之前,會發生什麼事情?最大可能是所有人都會衝去大量購入口罩,排隊情況變得更加誇張,因為大家會想「價格這麼便宜,當然要趁機購入大量口罩(從而造成囤積)」,結果是口罩變得更加短缺。

不但如此,由於大排長龍,結果只有有空閒(時間成本)的人才能長時間排隊購買到口罩,變相令沒有空閒的人(而這通常是窮人)更加買不到口罩。因此,如果說口罩價格昂貴變相「懲罰」窮人,那麼價格管制的後果可能是「更大程度懲罰」窮人。

相反,價格上漲會令人更節省地使用口罩,更謹慎決定應否用高價購買這些口罩,從而減少囤積的行為傾向,因為即使人們再恐慌,面對高昂價格,仍然會在消費之前禁不住想一想:「我是否需要用這麼高價購入那麼多(不太必要的)口罩?」

▍市場派:允許災後漲價能有助於下次災難前增加供應

市場派也要我們不要太短視,著眼於更遙遠的未來。如果允許價格上漲,那麼在下一次災難前,便可能有足夠的必需品供應,因為今次(與及後)允許價格上漲,說明了下次出現災難時,同樣有利可圖。若然下次災難是可以預見的,供應商和商家便會預先增加生產和存放商品,到時供應便會相對沒那麼緊張。

這種效應尤其是對海外的供應商奏效。海外供應商要為正發生災難(疫情)的本地提供產品,需要面臨相當大的風險和成本,他們不但要放棄在國內獲利的機會,還要面臨將物資運抵災區的高額運輸成本。如果我們的政府實施價格管制,變相是鼓勵他們認知到供應給本地無利可圖,下次未必會再來本地市場。

從這個角度來看,災難後的額外利潤應該視為對供應商願意承擔成本和風險的公平獎勵。反之,如果有商人意願冒承擔更大成本進入口罩市場,但政府把定價限制得相當低,那麼變相是懲罰供應商,日後供應商也不會貿然(包括預先)進入市場。

▍市場介入派:當市場失靈時,就需要介入

現在,我們可以把上述諸多論點歸納為兩個主要論點。

一是自由市場更能降低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包括更有效率地增加供應,令更多人獲得口罩;相反,價格管制只會引發商品短缺、市民大排長龍、囤積等現象。

二是市場提供交易自由及互惠。窮人可能會受到自身金錢所限而無法買到極昂貴的口罩,但他們最終亦會受惠於市場的調節機制,獲得口罩;他們也有自由選擇相對便宜的口罩購入;最後,買家高價購入代表他真的很需要那東西,既然買家獲得了他需求的,而賣家也獲得他想要的,兩者的交易屬於互惠。

然而,支持市場介入的人卻認為這兩個論點要能成功的關鍵前提是市場沒有失靈。在日常,自由市場確實具有上述兩點的吸引力。理想的市場不但提供了自由的空間令買賣雙方進行交易,也能提供相當有效的生產和分配原則,達至經濟學的帕累托最優 (Pareto Optimality) 。

不過,現實的市場並非經濟學家腦中完美的市場,例如市場信息可能不完整、有些商品會被壟斷(從而失去競爭力)、造成剝削、效益無法最大化,甚至強迫。在災難發生的緊急情況下,市場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失靈。

▍市場介入派:消費者無從選擇

市場介入派要我們回想一下平日的情況。假如一位商人平日將口罩價格提升到 1000 元 1 個。正如市場派所想,沒有人會認為商人這樣做有道德問題。因為正常情況下,任何商品都會有多個銷售者,而銷售者之間的競爭限制了他們胡亂抬高價格,因為若然某個商人賣得過高,消費者就會去幫襯另一間店鋪。市場機制會「懲罰」這種貪婪且短視的商人。

但是,現在口罩嚴重短缺,口罩亦作為防疫的必需品,為了健康安全,人們不得不捱上高昂價格也要獲得口罩。如果此時擁有口罩存庫的商人都將價格抬高到天文數字,消費者也只能「別無選擇」硬著頭皮購買。在這情況下,消費者真的算是自由嗎?還是這是一種剝削,不公平利用他人的弱點而強制要對方付出天文數字,為的就是買一個口罩?

對此,市場派可能回應,如果出現壟斷和敲詐(基於信息極不對稱下的交易),這種情況的確需要糾正。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現今市場出現類似情況,人們仍然可以獲得口罩市場的信息(哪裡有得買及多少價錢),也有選擇的餘地(有便宜,有貴的)。如果說現在的價格上漲是一種剝削,市場派會再次提醒我們,當實施價格管制時,剝削情況只會變得比市場機制更加嚴重,因為口罩會更加短缺,商人會更加有權力去抬高價格且買家無法拒絕,甚至最嚴重會出現地下市場(黑市),人們要靠非金錢的東西(例如關係)才能獲得口罩。

▍市場介入派:市場分配低效及不公平

市場介入派的第二個質疑是現在的市場分配效率不佳,遠不是帕累托最優。按照完美的市場設想,所有人在市場中都會按照願意付出的價格獲得所需,需求和付費相稱。因此,市場永遠能產生經濟最有效的結果。但是,當必需品供應稀缺且價格上漲時,有可能會出現「有錢人囤積必需品,但真正有需要的人卻得不到這些必需品」的情況,因為有錢人擁有更多的資金、機會,以及購買稀缺資源時所需要的信息和交通工具。

市場派假設了市場機制下口罩供應增加,價格會逐漸調低,窮人因而遲早也會獲得口罩,因此是有益於所有人。但是,現時的真實情況是口罩仍然持續短缺,窮人(及非閒人、不懂網上訂購的人)都負擔不起購買口罩的成本,最後獲得口罩的多是具有資源的人,這不但並非有益於所有人,亦對窮人不公平。

當疫情發生後,最需要口罩的可能是高危一族,包括醫護、老人家、兒童及其他較高風險受感染的人。然而,過於高價的市場可能令這些本來最需要口罩的人得不到口罩,最後可能導致疫症社區爆發,所有人一起受罪,談不上利多於弊。

最後,市場介入派會說,提高價格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製造誘因令供應商加速生產,但生產速度始終有極限,而且不少國家也實現了口罩限制出口的措施,再抬高價格也未必能令供應預期上升。對此市場派可以會回應,即使生產和供應真的已到極限,正正基於此,如果再把價格調低,只會令他們更加卻步,給予本地的供給會更加少。

▍介入市場的妥善做法

現在,我們綜合了雙方的理據。不難發現,市場派拒絕價格管制的主要理由是確保有誘因增加供應,從而能惠及所有人。市場介入派則關注現在市場是否真的惠及所有人(或至少最有需要的人能獲得口罩)。換言之,我們的目標是制定政策,確保價格不會高到很多(有需要的)人都負擔不起,同時不會低到要商人承擔不公的成本和風險,以及令供應出現更嚴重的短缺。

在此,極端的市場派可能會反對任何干預市場的政策,但溫和的市場派可能和介入派一樣,認為如果市場失靈,政府可以通過介入的方法,令分配的效益能重現最大化。然而,市場派仍然會有以下重大疑問,即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去達成這個目標,畢竟市場做得不好,不代表政府一定做得比市場好,譬如價格應調控到哪個數字,就是相當棘手的問題;若然定價太低,只會令供應更加短缺,市民囤積的意欲也會更大,社會狀況更加混亂。

一般來說,經濟學家都會提議「促進供應、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購買力」這三項措施去應對緊急情況下資源短缺的問題。書生據此提供了一些方案:

1. 政府以市場價格向供應商購買必需品,並以補貼價格或免費的方向向有需要的人提供這些必需品。

2. 政府可以實施彈性的價格管制,但前提是價格上限的定位仍然能提供足夠誘因給商人和供應商進場。這方面不但需要和供應商商議(及提供事後補貼和優惠),還要持續進行市場調查(包括來貨成本、消費者的購買力),從而調整定價。

3. 政府可以實施緊急措施,打撃商人的惡意囤貨,例如入貨商必須在某個時間點內售賣商品。

4. 當口罩供應相對提高或政府決定分派口罩時,應提供口罩市場信息,搞零售通路合作。很多人排隊和囤積物資,是因為找店購買的交易成本過高,即人們越買不到到口罩及越不知道在哪裡能買到口罩,自然會增加「一次過大量購入口罩」的意慾。所以,提供口罩市場信息(哪裡能買)、零售通路合作(找超市統一發售或分派),將能降低交易成本,令人減少囤積。

@書生百用

============

若果你想支持書生繼續寫作,歡迎課金給我,沒有什麼比基本收入更重要。

【經營困難,贊助書生100蚊】

銀行戶口:783-279938-668,香港恆生銀行, PangChit

PayMe : D232548655/ QRCode: https://goo.gl/jMm6pw

PayPal:paypal.me/bacchuspang

轉數快ID: 422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