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獸性和惡魔性,但也有著神性。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愛他主意的欲求。」


这是日本文艺批判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的一句话,大部分的人也许对此书的名称有过耳闻,却未曾听过“厨川白村”。然而,翻译它的中国作家,我想国人基本没有不认识的。这本书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被引进中国,说是书,其实准确讲应该是文集,该书前两篇曾刊于《改造》杂志上。厨川白村罹难后,其弟子将其整理编订,于1924年2月印行。后来被引进国内,产生不小的影响,先后有明权、丰子恺、鲁迅等先后翻译单篇或全本。不过现在流行的译本当属于鲁迅译了,而在鲁迅所写的序中,“所谓本来没有书名,由编者定名为《苦闷的象征》,其实是文艺论”。其实这一说法不准确,后来有位读者已指明,引述明权发表于《学灯》上“这篇东西的命名,自然也是厨川君所定的,不是外国人所能杜撰出来的”。鲁迅先生认同并发表于了《京报副刊》。

“苦闷的象征”自然是十分具有诗意的表述,恐怕单其五个字便能勾引起无数文青的好奇心。不过,据我所了解的,身旁看过此书或者知道其理论的甚少。

这其中缘故仁者见仁。然而,台湾地区有位导演倒是专门用了一部电影来运用、阐述以及宣传了这一文艺创作理论,这是新奇的,也是有趣的。

这部荣获了第五十六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美术设计、最佳原创歌曲的电影,在大陆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这或许是因为金马沾染上政治后在大陆地位的一落千丈,但我想恐怕更有可能是“别有用心”。目前在国内最大的电影标记平台豆瓣上,你是无法搜到此部电影的,但是睿智的网友,却以另一种方式来标注,那便是以标注前文所提到的鲁迅译本《苦闷的象征》作为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部改编自一款恐怖游戏的恐怖片。而翻看金马奖历年获奖名单,恐怖片获奖可谓是前所未有。那么这部影片究竟是什么样子,竟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


也许有些读者已经知晓了这部电影名称,甚至已经看过了,但也有些依旧是不知所云。这当然无大碍,现在看看也无妨。看完再接着看以下的“影评当然是最好了。

电影以一个梦的形式展开,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引领观众寻找支离破碎的记忆和真相。影片故事的背景是台湾地区六十年代白色恐怖时期,在那个政治环境紧张、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年代,一切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军方的管制。尤其是在思想活跃的学校,教官的管理,和统一的校服以及严格的作息。而最为可怖的,当属于思想的控制了。所谓“检举匪谍,人人有责,隐瞒匪谍,与匪同罪,颠覆国家,唯一死刑“。

电影采用梦的形式,这显然是受到《苦闷的象征》的影响。在其第一篇即“创造论”里,厨川白村引用了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学来印证他的理论。

藝術的最大要件,是在具象性。即使一思想內容,經了具象底的人物、事件、風景之類的活的東西而被表現的時候;換了話說,就是和夢的潛在內容改裝打扮了而出現時,走著同一的徑路的東西,纔是藝術。而賦與這具象性者,就稱為象徵〈symbol〉。所謂象徵主義者,絕非單是前世紀末法蘭西詩壇的一派所曾經標榜的主義,凡有一切文藝,古往今來,是無不在這樣的意義上,用著象徵主義的表現法的。

所谓梦,只是具象化了的苦闷罢了。最为重要和根底的,则是隐藏着的复杂的精神东西,是思想和感情等。导演或者背后的游戏构造者通过造这个梦,释放了其内心的苦闷,同时也向外展示了一个具象化、扭曲了的苦闷的精神世界。

而这里又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徐汉强1981年出生,其它主演也是十分年轻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团队。这表示了台湾地区新一代人对历史的有意识传承和负责。而反观大陆这边年轻人的状态,不可谓“冰火两重天”,使人觉得心寒和感叹。

                       记忆与不愿记忆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影片设计了一个魔幻的、可怖的角色,这个角色是全片中唯一的非正常生物,也是一切噩梦的源泉。按照弗洛伊德理论,那么很容易知晓,它就是这个梦即影片的关键。怪兽贯通整部影片,它是国家的象征,同时肩负着消灭一切所谓“对国家有威胁”的人,一旦发现,就穷追不舍。而消灭它的唯一办法,那就是“不要忘记”。       

  

                         告密者与被告密者

影片中有两个告密者,女主角以及她的母亲。而她们告密的理由,分别是憎恨和嫉妒,也都怀着一个念头,即影片反复提到的那句“要是他不在就好了”。这是直逼人性以及对道德的审视。

                            老师和学生

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朵。花朵敬拜,結出果實。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

自然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无私的奉献,而且这种要求也往往过于苛刻。无私的爱是最崇高的精神,只有高尚的人才能孕育出的精神。当然,不能苛求每一位都成为无私的奉献者,但是表彰、弘扬和鼓励这种精神又是另一回事。一个社会需要有人奉献,同样,奉献的人“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第一,需要精神上的鼓励;第二,需要物质上上的补偿。这是与告密者完全不同的心态和境界,告密者是因爱生恨,而老师的象征则是因爱生。

                              留下和离开

「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

在影片末,男女主角分别站在围墙的两端,男主角被希望是离开和记忆,而女主角则选择留下和承担。女主角作为告密者,她背负着的是罪过,而选择留下,这是一种直面和反省自己的过错;男主角则作为危难中的唯一幸存者,他必须要保存传承这份记忆。这传达出来的理念是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将这些种种隐藏在噩梦中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段有联系、深刻、发人深思的历史。

大环境下鼓励告密者,惩罚隐瞒者。所谓“检举匪谍,人人有责,隐瞒匪谍,与匪同罪”。然而何为匪谍,往往又是模棱两可,或者说国家认为其有威胁即为匪谍。这完全是颠倒了“民主、民权、民有”的主从关系,而在以不受限制的国家名义去处罚那些被认为有害的个体,这其实又使得每一位个体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告密者迫于压力去告密,这是实际的考虑,但同时也可以成为道德上的安慰。因为告密者注定是不光彩的,他们往往容易为了一己之私,借助告密去铲除那位憎恨或者嫉妒的人,“要是他不在就好了”。以大环境为借口者,这是立不住的,因为我们在影片中既看到了为一己之私告密者,也看到了受到冤枉、侮辱也恪守承诺者。守信者崇高,告密者无耻,这是正常社会应该具有的意识形态。

纵然社会环境是肮脏、恶劣的,但我们也不能够因此而同流合污,不能以“大家都这样”而放弃了根本的底线和原则。影片中,我们看到一位位崇高、伟大的老师(知识分子),在顶着牢狱之灾的风险下传播真理,与jq者做搏斗。他们不惧怕、不畏缩,为了学生不受干涉可以放弃爱情,然而这又是一种更崇高的爱;他们以他人、以学生为中心,为此,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也因此,他们所教授出的学生亦是个个有骨气,宁死不屈。这又是何等的高尚与崇高!

而选择“苟且”者并不苟且,他背负着的是历史的、记忆的重任。无数个黑夜,无数个噩梦时时环绕在他的心头,如此折磨,岂不是当初选择大义赴死更痛快,更一了百了?然而历史需要有人来讲述,“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苦难的幸存者不是幸运者,因为还有无数的怨灵等着他去帮他匡扶正义。“你是忘记了,还是害怕想起来?”这是对那些苦难的幸存者的锥心之问,也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经历者有责任讲述历史,生活于当下者也需要有意识的传承和承担历史。否则不引以为鉴,难以保证不会“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具有深厚的历史责任感的影片。它兼具着“恐惧”要素。“恐惧”意味着门槛,但同时它也兼具着吸引人的性质。无疑,通过游戏和电影的形式,历史成功的被讲述和播种于年轻一代中。这一点,它无疑是双赢,既获得了名利的回报,又成功的实现了对历史的负责。这是一种全新的文艺创作形式,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算不上是“新的”。然而它却向我们展示了,原来可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