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Degeorge, Ulysse et Télémaque massacrent les prétendants de Pénélope, 1812
本文原发于已不存在的公众号「收容所Asylum」

按照一般社会生活经验,每逢极富争议的重大事件发生后,总是会有人跳出来让大家「保持理性,不要被别有用心之人带了节奏」。仔细品一品这句话,不妨问问自己什么叫「保持理性」。

说这话的人,肯定是为了反对某种行为而说的,那么这种被他们所反对的行为,自然就是不理性的。比方说,医生喊冤,别人帮着他喊冤,有论者就要说,请大家保持理性,不要被别有用心之人带了节奏。潜台词是,别跟着喊冤就是理性。

当然论证并不止步于此,往下再细分,这种观点又有两个分支。其一是维护大局稳定派,其二是做最好的自己派。第一派是老调重弹,没什么意思,按下不表。按照第二派的观点,看到别人喊冤,跟着喊冤是没有用的,与其谩骂,不如做最好的自己,努力学习,改变社会。

不好意思,我没看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前半句是什么来着?我想鲁迅作为一个因为骂政府被通缉的人,要是发现自己话被引用来支持一种犬儒的立场,恐怕棺材板都得被他掀了。试想一个情景。甲家遇到了小偷,乙很愤慨。乙说:「小偷太可恶了,天下小偷死全家」。这时丁看不下去了,说:「你不要一味谩骂,觉得小偷可恶,就从自己做起,做一个不偷东西的公民;觉得小偷多,就去考警校当警察,维护一方治安。」您猜猜乙会怎么做?

当然这个例子有失偏颇,因为现实中许多人并没有骂「小偷死全家」,而是说「小偷必须绳之以法」「还甲家一个公道」「治安管理制度亟待改革」云云,恐怕难以归入「谩骂」行列。不过举重以明轻,能适用于「谩骂」的道理,自然也能适用于其他「负面言论」。

当我们看到有人说「不要......而要......」的时候,就得留个心眼。这种「你要做A而不是B」的命题,预设了「A和B不能同时做」这个前提。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具体而言,我能不能一边「做最好的自己」,一边「一味谩骂」?显然两者并不冲突。我可以用学习时间来做最好的自己,用课余时间上微博骂两句。当然,要是有人全职在微博上谩骂,不干别的事,那么或许这种人是应该听一听上面博主的建议。

进一步说,被替代的B是否如有论者宣称的那样无用,也是需要玩味的。在这个例子中,发表「负面言论」的行为被统一定性为「谩骂、抱怨」(当然后面还有个「逃避」,暂时不讨论)。这种定性无疑是有问题的,像诸如「还甲家一个公道」「治安管理制度亟待改革」等言论,不仅不是纯粹的负能量,反而具有建设性价值。即便是单纯的「谩骂」,反映的也是公众情绪,而这种情绪可以引起公权力的关注,进而带来改变。

至于作为替代方案提出来的A是否合理,也是存疑的。按照有关论者说法,觉得政府不好,就要去考公务员;这和觉得小偷多就要去当警察一样荒谬。依此推论,如果我不当警察,我就不能嫌小偷多;不是政府官员,我就不能觉得政府不好。此外,我要是觉得黑社会也不好,是不是还要加入黑社会去改变它?

即便真的让人去考公务员,从概率角度看,想要实现人们所希望的「改变」也是很困难的。有些事情的成败和个人能力有关,有些则和更根本的、结构性的问题有关。关于这一点,已有他人详细论述,这里只说这么多。

归根结底,这种论调和鼓励我们当看客的论调并无不同。后者说,呐喊无用,只能给自己惹麻烦,既然没落到我头上,我就不去管它了;只不过前者加了一点「高贵」的动机,即今日的高高挂起是为了明日的美好改变。殊不知,如果今日高高挂起,那么期待中的「明日」便不太可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