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历史,边疆局势顺应着复杂的地理环境,从古至今复杂多变,危机四伏。虽然统治者想尽理由和办法最大程度地合理化统治地位,但依旧是众口难调,动荡此起彼伏。

康熙大帝在位时,对北方蒙古实行“满蒙联姻”“盟旗制”等“怀柔”政策,借助蒙古,为北方树立起了一道军事屏障,使得在位期间北方相安无事。但其余各方,表现并不像北方那样好。

内部:汉人不服满清统治,几百年后孙中山都还在高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时,儒家文化、“忠君”思想熏陶下的硕彦名孺,或杀生成仁,或选择纵情山林、遗世独立,不愿侍奉新朝。即使清廷施行前朝的科举考试,许多满腹经纶的博学之士也不愿参加科考,借以表明他们身为明朝遗民,不愿出仕而背叛明朝的决心。康熙提出一个解决办法——举荐制,以网罗高才博学的贤良。但还是有人不愿被列入荐举之林,坚持不赴京赶考。

台湾:郑成功家族把守的台湾被康熙帝所派清军挫败降伏,台湾被划归为中国版图,但残余“反清复明”势力依然游于民间蓄势待发。

澳门:经外交使多次觐见及京都耶稣会士走动,葡萄牙以一只非洲狮讨得康熙龙颜大悦,借此保有澳门,作为东亚商贸活动根据地,为清末历史留下伏笔。

东北:康帝自雅克萨之战和俄国签订了主权对等的尼布楚条约,中俄清晰的边界划分维持至今。但满洲亲王贵族所主掌的东三省势力日益强大,北京方面不得不考虑加强控制。

新疆:中俄签约后,康熙帝再也不必担忧西部强悍的游牧战士准噶尔部落与俄结盟,一代雄杰噶尔丹与他的准噶尔部落徙牧于外蒙和青海地区,视达赖喇嘛为精神领袖,后又控制了新疆部分地带,影响了中西丝绸之路的商贸,康熙大帝御驾亲征,八万大军,兵分三路,大败噶尔丹,噶尔丹殁,余众归俯清庭。

西藏:康帝趁乱势、借报复之名,从青海、四川兵分两路进军西藏,于拉萨汇合,重新扶持了忠于清庭的达赖喇嘛。

题外话:虽然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辉煌史,但在农村地区的税制和行政体制方面,依旧没有完成建设性的转变,经费不足导致地方官吏不得不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加征税负补充当地财政,不过大部分都被中饱私囊。盗匪成群、讼案积压,成千上万的百姓依然处在痛苦的深渊中奋力挣扎。

正应了那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