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个转播场景中,勒奇普雷说出了“他们在埋葬宝可梦”这句调侃之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并没有说错,在遇难者面目虚幻、数字可疑的情况下,这场盛大的、人为的悲伤仪式,更像是一次Pokémon GO寻宝游戏。


法国记者勒奇普雷(Emmanuel Lechypre)

在新冠疫情暴发四个月后,中国大陆官方宣布4月4日清明节为“全国哀悼日”。当天,全国停止公众娱乐活动,公共场合下半旗,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哀悼活动,各大网站首页也调成灰色模式,成为首次为公共卫生事件标定的“国殇”时刻。

当天,在法国新闻频道BFMTV报道相关新闻时,记者勒奇普雷(Emmanuel Lechypre)在节目中一句“他们在埋葬宝可梦”的调侃,引发了渲染大波,不仅大量法国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口诛笔伐,而且尤其激发华人社群的愤慨,一部分批评者上升到“种族主义”的高度,发起请愿活动要求他辞职。中国大陆媒体也迅速跟进,表达愤慨之情。

看上去,这是又一起伤口上撒盐的“辱华”事件。但和以往略有不同的是,此次言论的争议性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其中“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的成分,需要更加精细地厘清。而最耐人寻味的是,虽然从始作俑者角度来说,相关言论并无可取之处,但放在中国语境中,却别有一番苦涩意味。

“他们在埋葬宝可梦”

首先,不妨简要回顾一下事件发生的基本背景:法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频道BFMTV在4月4日上午9点的新闻节目中,播出了当天中国举行哀悼仪式的消息。节目切入默哀画面后大约十余秒钟,现场评论嘉宾(并非主持人)勒奇普雷低声说了一句“他们在埋葬宝可梦”(Ils enterrent des Pokémon),但没有想到的是,现场麦克风并未关闭,结果这句话被直播进新闻中,从而酿成了一起“翻车事故”。

事发之后,勒奇普雷和BFMTV在两小时内迅速做出反应。前者通过推特表示道歉:“在播放病毒受害者悼念仪式过程中,我冒昧地发表了一个完全不合时宜的评论。这些不当措辞在电视上播放出去,而我当时以为麦克风已经关闭。我对此表示诚挚歉意。”除此之外,他还在电视节目中,当着镜头重申了上述表态。

但许多网民、尤其是旅法华人对此并不买账,认为勒奇普雷的道歉其实避重就轻,这不仅仅是“不合时宜”的问题,更不是如果麦克风关闭就可以随意评论的问题,而是“种族主义”的表现。例如在他的道歉推文下,第一条便是社运活动人士Sihame Assbague的反驳,指责勒奇普雷是“媒体种族主义”。负责监管法国视听传媒职业伦理的“高等视听委员会”(CSA)已经接到众多投诉,要求处罚勒奇普雷和BFMTV。更有网民在请愿网站change.org上发起题为“勒奇普雷辞职”的请愿,截至巴黎时间当晚12点,联署人数达到近万人。在激起众怒后,BFMTV宣布,将勒奇普雷“封杀”一周作为处罚。

由于事件背景是中国的悼念仪式,因此旅法华人的反弹更为激烈。中国驻法使馆当天发表声明,表示“强烈不满和谴责”、“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和歧视言行”。相比之下,社交媒体上的中文声音则远没有这么客气,在旅法华人中颇有影响的“华人街”微信公号已经到了破口大骂的程度——“你这只肥猪,你放什么屁!”堪称以歧视对抗歧视、以不堪对抗恶意的典范。


2016年,法国喜剧明星加德·艾尔马莱(Gad Elmaleh)和凯夫·亚当斯(Kev Adams)的小品《中国人》引发“种族主义”争议。


轻浮调侃?刻板印象?还是种族主义?

从字面上说,“他们在埋葬宝可梦”直译过来颇为费解,或许理解为“他们在埋葬宠物小精灵”会更易于理解。但为什么勒奇普雷会发表这样一句看上去没头没脑的评论?尤其是,为什么“宝可梦”或者“小精灵”和种族主义会联系到一起?

这个问题并不是不言自明的。笔者征询了多位旅法华人的意见,其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相对于哀悼场合来说,勒奇普雷的调侃态度非常不妥,但将“宝可梦”同华人或亚裔联系起来,还是第一次听说。法国朋友中有人能够推测出勒奇普雷的逻辑,但同时也表示,这种说法并不通行,可能只是亚文化圈子里的一种暗语。

归结起来,有人认为,“宝可梦”的各式精灵大多是身材矮小的动物或虚构生物,加之是日式动漫和游戏产物,所以成为亚洲人的一个象征符号(此前也曾有法国的体育记者将亚洲运动员称之为“宝可梦”),例如在“华人街”公号文章更是直接声称,勒奇普雷说的是“中国人正在埋葬皮卡丘(宠物小精灵)”,可能认为黄色的皮卡丘最具有代表性——虽然“宝可梦”事实上有894种精灵,皮卡丘只是其中之一。更有一种更难以确证的解释是,欧洲人觉得中国人长相幼稚、“卡通”,所以拿动漫来形容中国人。


精灵Jynx从最初的黑脸变成了紫脸

“宝可梦”和种族主义产生联系并不是新鲜事,但此前的相关指控是具体、而非抽象的。最著名的就是其中一个精灵Jynx(迷唇姐)在刚刚被设计出来时,形象是黑脸红唇,这引发非裔人士的不满,认为黑脸红唇是对非裔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夸张复刻。在批评压力下,设计者将原来的黑脸改成紫脸,算是打了一个擦边球平息争议。时至今日,黑脸红唇俨然已经成了大众流行文化中“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而包括GUCCI等著名品牌仍然不断地踏入这一雷区。

于是这个问题变成:勒奇普雷调侃人命问题的确轻浮无聊,但“宝可梦”究竟是出于刻板印象?还是种族歧视?如果说属于前者的话,它究竟达到什么性质、什么等级、什么范围,才会产生负面伤害(比如“中国人/东亚人都是工作狂”,属于典型的刻板印象,但可能有些人感觉不适,有些人却欣然接受)?如果说“中国人都很卡哇伊”,是否构成刻板印象?而用一个相对小众、并未经过舆论强化的概念来指代一个群体,又是否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如果要称“宝可梦”具有种族主义意味的话,这种定性有没有可交叉对比性?倘若换位思考,假如法国遭受类似2015年11月“巴塔克兰”剧院式的恐怖袭击,一个华人说:“喔,这下不少公鸡再也没法运动了(“运动公鸡”coq sportif是法国体育品牌)”,或者“死了不少高卢农民,这下Astérix(漫画《高卢英雄传》主人公)也救不了他们……”,这种评论和勒奇普雷一样“不合时宜”、一样冷血、一样会激起法国人的愤怒。但这种愤怒的确切指向,究竟是一种轻浮的无聊调侃,还是堪称一种针对法国人的“种族主义”?

对于这个问题,恐怕很难有“定于一尊”的把握,因为它和既有的权力结构和依附关系相关。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并不具备完全对等的回路。强势群体贬损弱势群体,很容易被贴上“歧视”标签;但反过来,从同样的心理机制出发,弱势群体却能得到更多的行动空间。但这种空间的界限在哪里(“你这只肥猪”是否能构成一种正当的反击?还是一种更恶劣的种族主义?)却值得更多思量。

作为真相隐喻的宝可梦

或许,勒奇普雷的最大罪过是,在一个强制要求悲伤的时刻,他发表了一个纯粹娱乐性的轻浮言论。这一言论无从“洗白”,但它在不经意间,也指出了这场哀悼的虚幻一面。

4月4日的全国哀悼日,耐人寻味地同时暗合了另外两个数字,一是1975年这一天,张志新以“现行反革命”罪名被割喉后枪决;二是作为言论审查和管控标志的“404”(HTTP代码,通常因对应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前者从历史角度提醒人们,在张志新惨死45年后,她为之奋斗的“反对个人崇拜”、“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党之上”仍尚未成功;后者则从现实角度警示,此次新冠疫情之所以堕入举国沦陷、为祸世界的局面,以李文亮医生遭遇为代表的言论审查难辞其咎。“先前所有的眼泪都被404了,而在404这天却要人流泪”,成为最应景的黑色幽默。

不宁唯是,北京当局坚持全国3322人死的钦定数字,从一开始就遭受各方怀疑;随着疫情在欧美蔓延造成的惨重伤亡,更让外界对这一显著低于世界水准的数字越发怀疑。地面堆积如山的手机、火葬场上空二氧化硫超标浓度、媒体披露的骨灰盒庞大数量、死难者家属领取骨灰的限制……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自洽而可信的说法,但面对质疑,当局或者像复读机一样重复同一种标准口径,或者索性报之以傲慢的沉默。

在4日的哀悼仪式上,活生生的殉难者形象付诸阙如,无论是悉数出席的政治局常委,还是各地的整齐方队,都不过是在面对“深切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这19个字默哀。也正是在这个转播场景中,勒奇普雷说出了“他们在埋葬宝可梦”这句调侃之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并没有说错,在遇难者面目虚幻、数字可疑的情况下,这场盛大的、人为的悲伤仪式,更像是一次Pokémon GO寻宝游戏。

玩过Pokémon GO的玩家都知道,在“增强现实”技术(AR)加持下,这个游戏在现实世界中经常呈现颇为荒谬的场景:玩家在公共场合来回逡巡搜索、口中念念有词,为手机中成功捕获一只精灵而欣喜若狂;但在旁观者看来,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场面:他们正对着一团空气作法,无论抒发快乐或者遗憾,其实一切都是虚无。

当各地组织有序的队伍,面对着19个黑底白字鞠躬时,他们的悼念对象的确是既真实又虚幻的。那些“宝可梦”们曾经存在过,但在高度政治化的反向“增强现实”情境中,他们没有被捕捉到,却被生生埋葬了。面对同一片空旷,有人看到一团空气,有人看到成千上万具遗体,也有人看到试图定义存在与否、甚至颠倒生死的权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