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祥:政治哲學與現實感——陳純書序
按:征得钱先生同意,特发于此。
在當代中國,政治哲學是一門「顯學」,音量與可見度均超過了哲學的其他分支,在各個人文學科之間也顯得格外熱鬧。當前一些受到矚目的學者、思想潮流,一些觀念的正面衝突,均可以歸到廣義的政治哲學領域。為什麼政治哲學如此動見觀瞻?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改革開放以來,在馬─列─毛的革命意識形態與中國──乃至於全世界──的現實斷裂之後,中國要走哪一條道路,應該成為什麼樣的國家,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了政治價值的選擇與體制正當性的重建,原本就是政治哲學的核心課題。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降,近三十年來中國的思想界對政治哲學一直保持濃烈的興趣,許多年輕人投身這個領域,不是沒有其真實而迫切的背景的。我相信,從政治哲學在中國大陸的演變,可以掌握當代中國思想界的核心議題,也可以窺見中國知識人面對這些議題時的心靈狀態。
陳純先生這本文集專攻當代中國的政治哲學。但是他寫作書中文字時的志趣並不是要探討政治哲學內部的專業問題(在這方面他另有著作),而是在紀錄與思考這個領域的生態與趨勢。你可以說它是一本後設性質的著作。一般所謂的「後設」,往往指概念層面的反思與重建,但這本書的「後設」則更像民族誌,著眼於政治─文化─心理層面,從人物與學派從事──以及使用──政治哲學的方式,去詮釋與檢討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生態。讀這本書,你能瞭解當前幾個學派的特性與活動,同時你也可以從作者的評論中看出它們的長處與短處。本書的趣味在此,價值也在此。
先說趣味,這本書讀起來確實是挺有趣的。一般學院哲學的寫作,作者的「我」儘量避免出場,但這不是陳純的作風。他清楚表明自己的立場是左翼自由主義,進而評論其他自由主義學者的得失,藉著對比呈現自己的觀點。他也從左翼自由主義的角度出發,稜角分明地批評當代幾種影響力更為強大的政治哲學,主要是中國的施特勞斯學派、保守派自由主義,以及政治儒學。他在行文中不忌諱以我手寫我口,評論時也不在意稱姓道名直指個人。他會藉著一些故事、傳聞,一些側寫、素描刻畫人物,他個人的正反好惡評價在筆下自然流露。我自己並不習慣這樣「敞開」說話,不過我相信,只要出於真誠的認知而且保持禮貌,學者能夠磊落、明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應該是健康的事。
但在趣味之外,我們更應該重視這本書的知識價值。本書之所以值得一讀,原因在好幾方面:他對自由主義論述的內部分歧,提出了相當全面的介紹與評論;對於自由主義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短缺不足,他直言無諱;對於中國施特勞斯學派以及文化保守主義的思路與歧途,他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親訪年輕一代的各類左派,介紹他們的思想狀況。這些,相信會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我也希望有人出面反駁、回應,從而推進相關的討論。
不過在我看來,陳純的現實意識,他對現實的強烈關注,應該會給本書讀者最深的印象。
上面提到,哲學是一種後設性質的反思,也就是檢討與重建我們談論現實時所用到的概念、價值等等。學院哲學的學者出於職業習慣,優先取用這些價值與概念在經典著作中的定義,假定它們具有某種抽離於時代、環境的,普遍性的內容;所以哲學反思往往會忽視歷史與生活脈絡,顯得高度抽象。但不能否認,概念與價值的詞彙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在生活中使用的,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由具體的語境來提供內容。政治思考的語境是當下的時代、社會,以及瀰漫在周遭的意識形態。因此,政治哲學雖然可以高度地抽離,不過如果要介入現實,要引起回應、共鳴、對話,它需要聯繫自己的時代,回到身處的社會,陳述、思考自己的問題。政治哲學不能完全脫離現實,原因在此。
「現實感」的意思可以分出幾層。第一層,「現實」當然指當下中國的政治現實;現實感首先指意識到中國政治秩序的現實狀況。在當前的中文語境裡,多數政治哲學的研究者都有這方面的自覺。許多人的關注都是:在當下中國,最緊要、迫切的政治問題是什麼?儒家、「施派」、新左派都在思索這個問題,提出了各自的答案。在這方面,自由主義並不例外。重點在於,各個學派所想像的中國現實問題非常不一樣,其間的差異幾乎阻隔了相互關注、對話(以及學習)的可能。當然,中國的現實問題不會只有一種;提問不可能定於一尊。其實不僅學者互有分歧;公務員、農民工、都會白領、退休老人對「中國問題」是什麼也會有迥異的想法。那麼如何判別誰的問題意識比較合理、比較準確呢?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卻並沒有見到公開、深入的討論。
無論如何,陳純一直在整理自己的中國問題意識。拿他前後幾篇文章裡的陳述對照,可以看出他的觀點還在演變之中;他的同輩同道例如林垚,也公開提出了不同意見。在本書中,陳純剖析了當代幾家政治哲學,以便掌握當下中國的迫切問題,發掘「左翼」自由主義的答案的特殊性。他的思考歷程,構成了這本書的主題,值得讀者參考。
現實感還有第二層的意思,那就是如實地面對時代與社會所施加的條件。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整體的「現代」成分,顯然超過了前現代或者後現代的成分。無論社會的組織方式、人際關係的變動、個人的自我意識、價值觀,乃至於人口的龐大流動、工作與休閒方式的推陳出新等等,中國都是一個「現代」意義下的社會。「現代」的含意與價值,上百年來在西方爭論不休,不過無論正反立場,任何理論想要有起碼的說服力,都要先承認「現代」乃是無可更替的現實,因此具有現實感的思考,無論是否情願,皆必須在現代所給予的條件之下尋找出路。
在這方面,儒家、施派、左派的現實意識,不如自由主義清醒。他們思考中國時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對於西方現代性的不滿、不屑,甚至於希望加以「超克」。這不是說他們的不滿沒有意義;「現代」的缺失歷歷在目:西方支配的、資本主義的、虛無失序的、科技霸權的,你可以繼續加上自己中意的這樣那樣的標籤;「現代」幾乎注定要引發一些人緬懷前現代,嚮往另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想對現代社會發動徹底的改造。用這些觀點來針砭現代,自有其警世的意義。不過要談當下中國的政治問題、政治身份,尤其是值此中國崛起,已經在世界上扮演強大的國際性角色的時刻,不可能也不應該忽視現代世界的給定條件,幻想可以另起爐灶,創造另一種非現代的政治秩序。「時代」與「社會」並不是可以隨意按鈕變換的;誠實而對自己同胞負有責任感的知識人,在這個問題上不宜輕浮。
對比之下,自由主義的一個長處,就是它願意正視現代的現實。現代不是沒有它冷酷的一面,因此常聽人說這是一個黑暗時代。不過自由主義重視進步,相信比起昔日,今日世界的黑暗程度已經稍減。你可以嘲笑自由主義過於天真童騃,但在中國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現代」的意義究竟是正面還是負面?單以受到影響的人數衡量,反現代、反西方現代性的哲學家便不應該忽視女性、勞動者、窮人、弱勢人群的處境,已經藉著「現代」的種種制度與觀念大有改善。自由主義認為,這些改善證明了現代的一些特色有其價值,而提煉、發展這些特色,正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要務。陳純在書中引述劉擎所列舉的平等主義、個人主義、多元主義三項特色,都是自由主義眼中的「現代」價值。這些價值是不是已經被中國社會普遍認可,也許還有疑問;但是這些價值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有連動關係,並且這些價值的實現與否會影響到中國人民的生活品質、道德品質,應該並無疑義。
但是「現實感」還有第三層的意思,涉及如何想像人類這種生命。讀者不難看出,無論儒家、新左派或者施派,所設定的理想往往圍繞著某些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崇高價值,其實現的前提是人性的提升或者改造。確實,追求超越與崇高,可以說是屬於「思想」本質的動力;從軸心時代開啟人類思想的幾大傳統以來,擺脫肉身與日常層面的各種需求、慾望的騷擾,進入一種由理念所構成的真善美境界,便是許多思想者的夢想,今天的一些政治哲學會設定這類目標並不意外。事實上,這種對超越的追求,帶來了人類文明的許多精彩成就,其價值不能否認。
問題在於,人類必須以肉身活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能躲避,也很難超越。你的生命無論遙望什麼樣的高遠目標,仍然只能在日常生活的地面上顛簸前行。自由主義深知人類是一種脆弱的生物,需要一些內在與外在的條件才能去追求比較像樣的生活:你我需要安全、安定的環境,需要擁有健康、常識與謀生技能,需要具備學習與推理的能力,需要思考與選擇的空間,需要與他人相互尊重,需要擁有平等的公共身份,需要獲得身邊人們的同情、支援、幫助。試想一下:如果少了這些條件中間的任何一項,你的生活還像個人嗎?自由主義尋找合理的政治原則與政治價值,目的完完全全是為了形成一種能夠提供這些條件的日常生活環境。我要再三強調,你我這樣的脆弱人類,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才可能活得像「人」。至於崇高的道德修為、文明成就,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寶,我們應該嚮往,但是為了脆弱人生之需而設想的政治體制,目的並不在此。自由主義生性缺乏豪氣與自信,反而能夠認清政治的所能與所不足,在這個意義上,它是有現實感的。
在這三層意義上,現實感為中國左翼自由主義者包括陳純在內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不錯,僅僅意識到了現實給予的問題與條件,並不代表政治哲學的研究便能夠為現實找到出路;政治與哲學兩者都沒有那麼簡單輕鬆。在另一方面,「面對現實」與「討好現狀」有天壤之別,不能混淆;政治哲學在現實的條件之下仍然必須努力維持一份理想主義,或者羅爾斯所謂的「踏實的烏托邦」,藉以對抗現狀。這兩方面的沈重挑戰,政治哲學的從業者不會陌生,因此不貿然樂觀,不妄自虛無,應該是政治哲學的職業風格。陳純下筆時洋溢著年輕人的銳氣,在這一點上卻已經知所警惕,我覺得是難得的。
陳純曾在我們幾位朋友所編輯的《思想》期刊發表文章,與我結下文字因緣。他在思想、實踐上的一些觀點,也常能引起我的共鳴。如今他出版新書,邀請我寫序,我覺得義不容辭,謹此記下翻讀之餘的一些聯想,與他、也與本書的讀者們切磋。
錢永祥 2020年春 疫病橫行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