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Stop the Wall: 陸生在2020】專題之一

編案:

這篇反對北京教育部「暫停陸生赴台就學」公告的聲明,是來自一群在學陸生與準陸生的投書。聲明中不僅有對陸生在兩岸現狀的描繪,也有對北京教育部公告的認識和批判,以及對兩岸政權對於劃界和身分之部署的批判。這篇聲明顯然是以非政治性的方法書寫,卻有著對陸生身分的多重反身思考、對兩岸社會與權力關係的批判性認識,以及對於陸生群體的自我期待:「陸生在這種跨界經驗中更有可能具有基於『遭遇』的改變可能,以及對於各種形式的國族主義的警惕,更重要的是認識兩岸社會的共通性與差異性並尋找共同生活的方向。」

正如聲明作者所言,陸生在兩岸的聲音都非常有限。因為兩岸對陸生的偏狹認識和陸生群體本身的侷限性,大陸與台灣的主流/非主流媒體都對陸生議題並不關注。藉此篇投書,我們計畫展開關注陸生的專題。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懇請讀者響應聲明末尾的籲求,以文章或其他形式對教育部「暫停陸生赴台就學」公告展開討論。投稿請至reignite@protonmail.com

我們是一群在學的陸生及正在申請赴台就學的準陸生。最早在新冠疫情之初,因為關注陸生在台灣防疫措施中遭遇區別對待而聚到一起,試圖倡議更改台灣政府的歧視性政策。如今,基於盼望兩岸正常交流、保障學生權益的立場,我們再次站出來,反對4月9日教育部發布的「暫停陸生赴台就學」公告。這篇聲明將包含我們對這一公告和陸生現狀的想法。

陸生處境

2011年,台灣開放陸生學位生來台,到2019年為止已經持續九年。第一屆實際註冊陸生928人,最高峰為2015年的3019人;此後,縱使陸生註冊人數開始逐年下降,至2019年依然高達2259人(這一數字不含交換生,僅包含二技、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生)。2016年以來,每年在台讀學位的陸生約為9000人。隨著兩岸關係變動,陸生這個在數字上對於大陸或台灣而言都不起眼的群體,卻自初生以來便時刻因特殊身分而面對政策、社會環境的挑戰。

在台灣,從「陸生來台」進入台灣立法議程開始,陸生便時常成為各黨及民間論爭的議題焦點。2010年通過的「陸生三法」對陸生來台限制重重,譬如著名的「三限六不」政策,「三限」分別為限制學歷承認和領域,限制醫學和國家安全領域的專業 ;「六不」分別為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期間打工,不得在台灣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近年,「三限六不」亦有逐漸鬆綁之趨勢,譬如陸生健保曾進入立法院三讀,開放技能檢定考試,可擔任研究或教學助理。然而,陸生在台灣面對的困境除上述政策性歧視外,更有來自政黨政治及民間輿論基於對中國大陸的敵意和不理解之上的偏見與不友善。

而與此同時,在學或畢業的陸生,在大陸也同樣感受到政治與民間輿論中或隱或顯的不信任與不友善。政治上,各地台灣事務辦公室在赴台前甚至寒暑假都要對陸生進行關於台灣的政策宣導,而一旦對台關係緊縮時,新聞中便會出現陸生被台灣吸收為間諜的報導,甚至還有國家安全機構威脅恐嚇少數在台活躍參與社會活動的陸生。在民間,民眾普遍認為去又落後又歧視大陸的台灣讀書是個愚蠢的選擇,甚至質疑陸生被台獨或反中思想洗腦。

這種在兩岸都不被理解和接納的尷尬處境,是陸生經驗中一直以來不可迴避的政治底色。陸生身分在兩岸的政治位置與實際經驗,也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教育部暫停陸生赴台的決定。

我們對教育部暫停陸生赴台公告的理解

4月9號,教育部發布公告「暫停2020年陸生赴台就讀試點工作」,決定暫停2020年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對已在台灣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台繼續升讀。公告亦稱,當務之急是要解決陸生返回台灣高校就讀受阻問題,切實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公告發布後,台灣負責陸生招生的陸生聯招委員會表示:「關於片面的公告,本會協調中。」陸委會則表示:「對陸方片面暫停陸生來台升學,罔顧學生權益,對此感到遺憾。」

置身於疫情又不能返台讀書,在此雙重困境下,大部分陸生尤其感到無奈與無助。但我們反對教育部暫停陸生赴台就學,不僅因為當下面臨的困境,更基於長久以來的陸生經驗與對兩岸關係的理解。

我們認為,教育部此一決定是在近年大陸對台緊縮的一系列施壓政策脈絡下的產物:自2016年台灣政黨輪替以來,中國大陸便降低赴台交流的政府官員層級,並減少各級政府機關、台辦、學者、陸生與陸客赴台名額。其中最為一般民眾知曉的便是削減赴台自由行申請名額,直至2019年8月1日全面暫停自由行。同樣地,教育部自2016年起縮減學士班陸生名額(由2015年2134名,減少到2019年的800名);2018年,教育部規定,台灣招收陸生要和大陸學校同一時間分發。

可以見得,削減與暫停陸生赴台與削減與暫停自由行是在同個對台緊縮的脈絡下出台的決定,即便沒有新冠肺炎疫情、沒有台灣暫緩陸生入境,只要兩岸緊張關係持續,便終會走到暫停陸生赴台的境地。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認為暫停陸生赴台的決定並不若教育部公告中表述的那般是源於台灣暫緩陸生入台的不公政策,而是基於大陸對台施壓的政治考慮。

正因此,這一決定既損害了今年申請赴台讀書的準陸生權益,又加深了在學陸生在兩岸本已深重的困境。縱使2016年以來陸生人數下降,近幾年每年申請赴台就學的陸生依舊高達兩千餘人,據此數字推估也依據我們對現實狀況的觀察,今年計畫申請赴台的準陸生超過一千人。對於這些已經做了赴台就學的申請計畫和種種準備的,而且本就因為疫情關係焦急地等待著台灣招生資訊和大陸學校行政程序的準陸生,教育部暫停陸生赴台公告傷害的不僅是他們的情感,更是他們的受教權和對於自身學業、生活與職涯的規畫與憧憬。

我們為什麼不同意——請給予我們選擇

我們也看到大陸民間輿論中支持教育部決定的意見。很多人對於陸生/準陸生選擇到台灣讀書表示不理解,他們認為陸生做了一個不智的選擇,在台灣遭遇什麼困境是完全可以預見的,而教育部暫停陸生赴台不過是阻止了這種不智的選擇,所以不能去台灣讀書也就沒什麼大不了。但對我們而言,選擇去台灣讀書,有些是對於台灣文化的興趣和好奇,有些是認識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專業在台灣的發展狀況比較好,有些是想要去體驗稍微遙遠的異地的生活,有些是在大陸沒能考取理想的學校,有些是基於自身條件認為台灣的高校選擇比較多且學費低廉……這一個人選擇是基於各種各樣、各不相同的考量,正如選擇去北京、去廣州、去泰國、去德國、去澳大利亞或去美國讀書那樣。為什麼大陸輿論唯獨對於去台灣讀書的選擇有這麼多的不理解和質疑?

首先,這自然是兩岸的特殊關係之下民眾對於台灣的不信任和偏見。其中有大陸官方宣傳與民間報導的影響,讓大家認為台灣遠不若大陸這般發展迅速,並且在台獨勢力的帶領和蠱惑下堅決排斥大陸,那麼陸生沒有理由要去一個落後又謀求分裂中國的地方讀書。其中亦有台灣部分政客、媒體與民間對大陸的偏見的影響,讓大陸民眾誤以為台灣只有對大陸和大陸人的歧視與敵意,進而認定陸生去台灣讀書只是把自己置於被歧視的境地。

其次,在中國大陸對於世界格局的偏狹隘認識和菁英教育的推崇之下,民眾看不到去台灣讀書的意義。在大家——從平民階層、到菁英、到官方——的心目中,世界的差序格局是美歐處在世界領先位置,在此之下或許是澳洲、日本、香港、新加坡,中國的競爭對手是美國和歐洲(偶爾包含日本等地),而大部分的亞洲、拉美和非洲是意義不明的世界之殘餘。這種差序格局的認識法則不只在於世界,實則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去哪裡讀書亦是如此。正如對於大陸大學的絕對差序認識(北大、清華、985、211、一本、二本、三本),大家認為去領先世界的美國讀書是最好的選擇,次優的選擇是英國(也比較領先,而且學制上一年就拿到研究生學歷),再次是歐洲其他國家……基於這些對世界格局的認識、經濟的標準、成為菁英的人生規畫標準,台灣既不領先,也不划算,優勢何在?

然而,我們可能有著其他的價值標準、其他的人生追求,或是有著階層或自身條件的限制,所以我們選擇了台灣。

我們為什麼不同意——用溝通取代切割,用理解取消敵意

我們也看到輿論中很多人指出,去歧視大陸的台灣讀書會對陸生造成很多傷害,於是,暫停陸生赴台便是減少了對個人的傷害。然而,我們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

首先,基於在台生活和學習的經驗,我們對於在台灣受到的傷害應是比任何人都更加有感受和認識。前文提到的台灣對於陸生「三限六不」的歧視性政策只是我們感受到的傷害中的一部分,台灣對於自身對世界差序格局認識下來自「落後」地區的外來人的結構性歧視更是滲透在政策、文化和生活之中,更不必提台灣政府和社會對於大陸的偏狹認識和不友善;這些都讓我們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遭遇過困難、感受到失落、孤獨和創傷。然而,這絕不是我們在台經驗的全部。

其次,陸生在台灣作為少數群體受到的傷害,只是世界各地、各領域中少數群體結構性困境的一部分,只不過因為兩岸特殊關係和台灣既遠又近的距離,被大陸民眾看得更清楚而已。包括大陸留學生在內的亞裔人士在西方國家面臨的種族歧視等困境從來沒有減緩過,大家何曾大舉宣稱留學生不應該去西方讀書,這樣就不用受到傷害了?即便我們不去台灣被歧視、被傷害,在大陸,作為一個在大學裡不謀求找個高薪工作的學生會受盡同學的多少白眼,作為一個三十歲的女博士會受到親人朋友的多少嘲笑,作為一個打工者的小孩在大城市讀書會受到多少歧視性政策的困境,作為一個在大城市打拼的農民工或社畜會受到北上廣各種政策和本地人的多少鄙視,作為一個性少數會受到親友、同事、社會文化的多少傷害……社會內部的界線和差序存在於各種層面,每個人——尤其那些少數者——都受到各種傷害,但這些傷害並不足以構成我們不能存在在這裡(家庭、學校、公司、城市、社會)的理由。最後,正因為這些存在於各個層面的傷害不成為我們離開的理由,面對傷害的辦法不是阻止我們去那裡(家庭、學校、公司、城市、社會、台灣),而是更深的理解和溝通。與家庭、學校、城市和社會的不斷溝通,才可能推動改變;我們對台灣的理解和溝通,才可能逐步改變那些結構性的傷害。不僅陸生,兩岸關係的改變靠的不是施壓和禁止,而是兩岸官方與民間層面的不斷理解與溝通。

最後,我們想回應的一種輿論意見是,認為暫停陸生赴台就學是國家出於對公民的保護所做的決定。赴台就學是陸生依據自身條件與能力做出的個人選擇,正如選擇去其他地方讀書、去旅行、去生活那樣。從最寬泛意義上講,國家在公民遭遇困境時會在一定範圍內予以協助與保護。譬如,當一位懷孕的女性職工被非法辭退,地區或更高一級工會和勞動行政部門會介入並提供協助;當一位中國公民在瑞士旅行時與當地警方發生嚴重衝突並遭受不公待遇,中國駐瑞士使館或外交部會介入並提供協助。但這些介入、協助和保護,都不會是禁止那名孕婦去那間企業上班,或是禁止那名中國公民去瑞士旅行。可以見得,禁止陸生赴台並非一般而言國家或政府會提供的「保護」,也不是我們想要的介入和協助。

疆界的劃定與跨界的相遇

「暫停陸生赴台就學」是基於「劃界」的禁制令。大陸與台灣之間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情感的「疆界」並非固定,而是在世界、東亞與兩岸政治的多重決定之下變動著的。同時,所有關於疆界的討論和實踐都恰恰關係到確切身分的建立,不論是國族身分或者其他身分。陸生的困難處境,便是緣於陸生身分正是隨著兩岸疆界的不斷劃定被建立。「暫停陸生赴台就學」公告不僅重新確立了陸生身分(誰可以是陸生,誰不可以是陸生),亦重新劃定了兩岸疆界。這一基於劃界的禁制,實則是國家對內部公民的保護、對於公權力在社會對立中的權威的確立,和對外設立疆界的權力展現。據此鞏固的是「我們」與「他們」之間的疆界和彼此間更多的歧視形態——鞏固的是「我們」「中國/大陸人」的身分和觀念,而無益於「我們」「中國/大陸人」和「他們」「台灣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當然,台灣公權力也藉由對陸生及其身分的規範與限制,不斷地實踐著兩岸疆界的變動。相似地,這種通過劃界而實現的對身分、對公權力權威的確立,也日常地發生在大陸內部的沿海與內陸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城區與城郊之間;除此之外,疆界的運作機制也在不斷變換著樣貌和型態,在社會的不同層次建制著。

與此同時,國家對於商品、資本的流動和對於人的流動總是差別對待的;大陸的商品和資本仍然可以相對自由地在兩岸間移動,只有活生生的人不再能以自由行或上學的形式在兩岸間移動。同時,兩岸公權力共同地運作著著一個政治-經濟空間,並試圖形塑著跨兩岸的階級差異。藉由這種跨兩岸的階級差異,兩岸疆界的管理機關可以實現對於人的(階級性的)歧視和篩選。縱使同樣是在兩岸間移動的人,掌握資本的或是與資本流動密切相關的人,縱使可以相對自由地移動——不論是從大陸到台灣,還是台灣到大陸。而底層勞動者與學生,則相對地面臨更多的限制與風險。資本的暢通無阻,以及人與人的隔離,這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中國社會及兩岸關係的公平與良善狀態。

但跨兩岸的生活空間在因為疆界制度而造成人們的困擾之外,也因為跨越疆界而成為活躍的、令人充滿期待的生活空間。我們認為陸生和準陸生對於自身、中國社會及兩岸關係而言都是重要的存在。對於自身而言,陸生受益於台灣的知識教育,作為少數群體生活的經驗有助於我們對社會的理解和溝通能力,對於台灣和兩岸關係的認識更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和世界。即便兩岸文化有貼近之處,對於陸生而言台灣仍然有著很強烈的異地之感。在作為異地的台灣,陸生的經驗是「遭遇」——遭遇那些與自己相異的人、物和事件。這種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指向著改變自身的可能性,而非固著於自身。並且,這種自身的改變與對於大陸與台灣的認同或批判並非捆綁在一起,因為不論認同還是批判,至少皆依據對差異的人、物、事的現實遭遇(而非盲信)而生。總之,基於大陸生活的經驗和台灣生活的經驗,陸生在這種跨界經驗中更有可能具有基於「遭遇」的改變可能,以及對於各種形式的國族主義的警惕,更重要的是認識兩岸社會的共通性與差異性並尋找共同生活的方向。

對於中國大陸和兩岸關係而言,陸生不是被大陸或台灣任何一方政治派遣的對象,而是基於在兩岸生活的經驗和對兩岸的認識,實際上可能是最了解台灣的大陸人,也是最有可能在兩岸間實現理解與溝通的人。對於台灣亦是如此,台灣民眾和身在台灣的陸生,可以相互照見兩岸的差異與共通之處;台灣民眾與陸生的互動,亦是台灣可以嘗試對大陸理解和溝通的開端。如果我們相信兩岸關係走向良善要依靠的不是禁止、敵視和暴力,兩岸關係的推動要依靠的是民間的理解和溝通,那麼我就應認同陸生對於中國社會和兩岸關係的重要性。

我們的呼籲:

(一)中國大陸教育部持續開放陸生赴台就學,並擴大陸生赴台名額,取消相關政策限制。

(二)台灣防疫指揮中心與教育部應依據目前台灣疫情平穩和大陸疫情緩和狀況,儘快開放在學陸生返台,並對於受到「暫緩陸生入台」措施影響的陸生提供行政和教育資源的協助。

(三)兩岸官方與民間應以和平、理性溝通為互動準則,放下對彼此的偏見和「逢台必獨」或「逢中必反」的敵意,尋求以不斷地理解和溝通推動兩岸關係的良善發展。

我們只是一些在學陸生和準陸生,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選擇匿名。我們的想法不能代表整個陸生群體,但這些基於我們自身在大陸與台灣經驗與思考的想法,亦是陸生群體中的一種聲音。

在教育部暫停陸生赴台就學公告發布後,我們看到有若干準陸生通過寄信或線上的方式向教育部申請信息公開,也看到一些同樣焦慮與懊惱的在學陸生通過書寫整理自己的兩岸經驗。但我們知道我們的聲音仍非常有限,於是僅以本文懇請對於大陸/台灣有理解與溝通的動力、對於兩岸關係有良善想像的學者、學生及其他朋友,或可據本文對陸生群體狀態有所了解,並以文章或其他形式對教育部「暫停陸生赴台就學」公告展開討論。


日期|4月27日

文|陸生與準陸生

圖|Trim

懷火網站連結:www.ReignitePress.com

原文連結:https://www.reignitepress.com/post/mainland_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