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環球大廈,喜歡香港,因為這裏讓我賺大錢。」在中環置地廣場的露天餐廳裏,Rhea Yanyan Boyce對記者說。今年36歲的她來自菲律賓,是一個年輕商人。她開的旅行社就在環球大廈中,與置地廣場僅有一橋之隔,她的客人,九成是菲傭。

「我曾經很多次被誤認為菲傭,」Yanyan戴著精緻耳環,身穿剪裁得體的洋裝,叼一根煙,喝一口酒,接著說:「我覺得環球大廈也給菲律賓人另一種工作的可能和想象,也就是說,菲律賓人在香港,不只是可以做家傭的。」

開業36年的環球大廈,位於中環地鐵B出口上蓋的黃金地段。大廈樓高27層,四樓以上,是屢創地價新高的寫字樓,三樓及以下,是每一個菲傭都會知道的「小菲律賓」,消費水平低廉,滿足菲傭一切需求。最近十年,更多菲律賓中產也闖入環球大廈淘金,Yanyan 就是其中代表。今年,她的旅行社開業七年,生意紅紅火火,抵得住加租壓力,「反正什麼東西都是年年漲價的了!我現在的目標是慶祝開店十年。」

藏在寸金尺土的中環地王中,這三層商場如何生存下來,撐起一片菲傭的小天地?「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因為人數多的關係,菲傭每個月產生的現金流不少,而每個人都有購物需要。」研究菲傭社群的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學者陳如珍對記者說。今天,香港有超過35萬外籍家庭傭工,其中18萬來自菲律賓,陳如珍請記者算一筆簡單的賬 — —

目前香港菲傭最低工資4310港元,乘以18萬人數,是超過7億的現金流,即使八成都送回去菲律賓,兩成留下來消費,仍有一億港元可在市場流通。儘管沒有人統計過週日出現在中環的菲傭到底佔總人數的多少,但就算是十分之一,也有千萬港元的消費力。

過去36年,赴港打工的菲律賓人由不足兩萬增長到今天的18萬,也養活了環球大廈的224間店鋪。這個店鋪總數超過了一座天橋之隔的遮打大廈、歷山大廈、置地廣場和太子大廈全部店鋪的總和,而224間店鋪,又養活了幾代開店謀生、做店員打工的菲律賓人和香港人。

蕭條商場遇上湧港外傭

不過開業之初,環球大廈這底層商場光景慘淡,一度幾乎成為「死場」,無人消費,無人租舖。

中環德輔道中19號,環球大廈所在的這個位置,最初不過是一片大海。1887年,第十任港督德輔爵士推動香港當時史上最大的填海工程,大商賈遮打全力支持,終令德輔道中誕生於1903年。八年後,愛德華式建築風格的香港郵政總局興建起來,紅白花崗岩加紅磚設計,像是街角一座城堡。可是再美不過1976年,中環站要興建地鐵,郵政總局成為地鐵上蓋,要拆除重建,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投得寶地,在1978年決定給予此地一個新名字:環球大廈。

全玻璃幕牆的環球大廈當時全城矚目,長江實業決定把環球大廈分層出售,交易總額和時間雙雙破紀錄,8小時內,交易總額高達5.92億港元。4-27層的寫字樓,從此成為國際上市公司的辦公場所,時至今日,交易額之大之活躍,仍然常令環球大廈登上地產新聞頭條。可是1-3樓的環球商場,在最初數年卻一直蕭條冷清。

菲律賓回流港人丁建釗就是在這時進入環球大廈的。他的父親是菲律賓華僑,祖籍福建,他在福建出生後被帶到香港,讀完小學,又被帶去菲律賓。他中學畢業,18歲就出來做生意,十幾年辛苦,到39歲,生意失敗。1984年,他帶著妻子與三個兒女回到香港,想找找機會。

他先在鰂魚涌的製衣廠打工,幾個月後,有朋友知道他會說菲律賓語,就介紹他去環球大廈三樓一間金鋪賣K金,做兼職推銷員,沒想到,一腳踏入了一個黑矇矇的商場。

環球大廈地處中環黃金地段,明明包攬中環地鐵站A、B兩個出口,是名副其實的地鐵上蓋,為何周邊商場都是旺鋪,卻唯獨它做不住華人生意呢?丁建釗說,原因之一,是環球商場的規劃鋪位狹小而擁擠,一間店鋪僅100呎、200呎。「小鋪頭,做不到名牌,你LV租一個100呎的鋪頭,給人笑嗎?」

另一個原因,是環球商場和寫字樓使用兩個入口,寫字樓入口正對地鐵站,明亮寬敞,商場的入口卻藏在另一側不透明幕牆後面,路人很難發現。「很多遊客也是走兩步就走過頭了,都找不到入口,沒人知道環球有個商場在這裏的,那就做不成生意了啊!」

但在菲律賓時做過行街小販、又會說菲律賓語的丁建釗靈機一動。他自己跑去菲傭聚集的皇后像廣場用菲律賓語拉客,菲傭口耳相傳,原本生意平平的珠寶店連連大賺。老闆說好一日300元基本工資,賣得多有3%佣金可以抽,沒想到丁建釗抽佣還多過工資。

但到了年底,年終獎金卻只有1000元。丁建釗不服,索性辭職,自己開店,就在同一層,取名 Victory,後來又把店鋪拓展到一樓和地下,成為環球大廈第一個成功的華人老闆。 一方是被本地市場拋棄的地王商場,一方是日益壯大的菲傭群體,在無數個星期日,它們終於看到了彼此。

丁建釗回憶,那幾年,在皇后像廣場擺攤兜售衣服、食物和留影快照的小販正遭到嚴查,而環球大廈的小鋪位、低租金,讓小商販意識到,中環對他們來說,不再是無地可用。進來的小販越來越多,本身是菲律賓移民二代,或是持工作簽證來港的菲律賓人,很快看到商機,利用語言和進貨渠道的優勢,迅速在環球大廈擴張。

在環球大廈落成的第二年1982年,香港整體外傭數量還只有21500人,當中包括菲律賓、印尼等幾個國家。港府在1975年才第一次由菲律賓輸入女傭,為的是彌補本地女傭市場的不足。菲律賓因為殖民歷史的緣故,官方語言包含英語,因而菲傭都能講流利英文,不少還有大學學歷,深受香港僱主歡迎。這使得短短20年間,菲傭的數量就已經在1995年上升到13.1萬人,1998年達到14萬,此後人數不斷上升,也開啟了環球大廈和丁建釗往後20多年的黃金年代。

黃金年代:愛情,電話和椰汁

今天,丁建釗已經在環球大廈營生33年,摸透了小菲律賓城的筋骨,城中無人不識他,都管他叫Mr.Ding(丁生)。

憑著K金生意賺了第一桶金後,他又兼做菲律賓愛情小說的發行代理。起初,他見到有菲律賓水客帶愛情小說來賣給店家,行情不錯,就聯絡菲律賓的朋友幫忙進貨。Leeh Ann 愛看的 Rose Tan 小說,就是他代理之後,批發給商場內其他商戶的。愛情小說、菲律賓潮流雜誌《Yes!》、菲律賓版的《花花公子》,都是他獨家代理。不少愛情小說,買就15元兩本,租就3元一星期,單價不高,但銷量高企。

「有些菲傭一個星期可以看十本,」他說,自己又特別擅長推銷:「一個系列30本,我先送她第一本,她看完以後下星期一定回來買。」他還會問客人這故事講了什麼,仔細記住了,就介紹給下一個客人聽,連看書的時間都省了。

後來他又發現,電話儲值卡的需求量非常驚人,很快打開另一條財路。那年代沒有社交媒體,菲傭要聯絡家人,全靠電話。「一個禮拜打50元電話,一個月就200,14萬人,那是多少錢?一個禮拜用一張50元算是非常少的!」他記得21世紀初,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個月四個星期天,光是賣電話儲值卡,就能有5000萬進賬。店鋪有關公在頭頂坐鎮,大量現金收進來,就擺在紙盒塞進櫃桶,一個經理看住,人來人往沒什麼好怕。

丁建釗是環球大廈第一個和電訊商合作,做電話儲值卡批發加零售的。後來,他的生意又進一步擴大,在一樓和地下接連開了兩間超市,賣5000多種菲律賓食品雜貨,包括他自己代理的 Victory 椰汁。現在的環球大廈,除了幾間菲律賓國家銀行和中庭的西餐廳 Delifrance 外,就屬他的店鋪最大。

由黑矇矇無人租到今日,環球大廈成為全港做菲律賓生意最興旺的地方,看似由商人開創,背後是十幾萬菲傭貢獻的現金流在成全。

熟悉菲傭社群的陳如珍還告訴記者,超過一半的菲傭都有薪水以外的灰色收入,渠道各種各樣。環球大廈的不少店鋪都在門口長期貼著招聘單張,寫明招聘「假日兼職」,職責是在繁忙時段幫忙賣電話卡、賣水、賣首飾,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店主告訴記者,確實曾聘請菲傭來做兼職,也買過菲傭兜售的電話卡,還有菲傭每星期日早上來買走數箱礦泉水,帶到附近的皇后像廣場或碼頭去賣。

入境處規定,外傭簽證不允許在港從事兼職工作,但陳如珍覺得,這種地下經濟一定存在:「所有貧窮的社區都有發達的地下經濟。錢會在菲傭之間流轉。」

以菲傭為消費群體,也造就了環球商場獨特的季節時令:週一週二人最少,週六週日人最多,開店時間也隨之調整,工作日朝十晚六,週末朝九晚七。折扣季也與其他商場不同,每月第一個星期日最忙,最多促銷,因為菲傭剛剛出糧;暑假生意相對差,因為菲傭往往要照顧僱主小朋友,假期變少;聖誕節前生意最佳,因為菲傭會採購準備寄東西回家,此時最繁忙的就是貨運店。

不過,有一個時間點和其他商場是一樣的,那就是農曆新年。丁建釗解釋說:「因為有利是收。有錢人的利是好多的,帶你去到親戚朋友家,人家給小朋友500元,那給姐姐(菲傭)也500元,難道還特意另外包一包嗎?」

中產新貴來臨,環球大廈的兩個菲律賓

生意興隆,租金也漲。

丁建釗80年代的第一間三樓鋪,租金2000港元一個月,現在漲到2萬多。在斜對面開旅行社的「環球新人」、菲律賓老闆 Yanyan,七年前以15000港元鋪租進場,今年租金已經翻倍。不過大家都沒有退場的意思,菲傭人數不斷增長,消費也增長,店鋪收入水漲船高,付租金不成問題。

2006年,Yanyan工作的菲律賓酒店派她到香港做海外培訓,短暫留港的半年間,她遇到了一個拿香港工作簽證的澳洲男人,閃戀,閃婚,拿到受養人簽證,得以在港長期工作和居留。不管是婚前還是婚後,她的生活圈子都遠離菲傭社群,直到2009年,她到環球大廈工作。這年,她在三樓的一間旅行社工作八個月後,就決定自己開一間。

「我還沒發現香港有什麼其他地方,一進去全是菲律賓客人的。」Yanyan說,從七年前到現在,旅行社生意穩定,星期日一天能接到近300個機票訂單,而進進出出詢問價格的人更有近千。她和六個員工一人一台電腦,派一個人坐在門口拉客,旁邊是精美的微笑美女人形立牌,上面貼著價目表:香港往返馬尼拉1265元,迪士尼樂園525元,海洋公園355元。這價格優勢非常明顯,迪士尼樂園的官方門票價格是589元,海洋公園則是438元。來光顧的菲傭不僅會給自己買往返機票,也會趁公共假期接家中老小來香港遊玩。

僅僅七年時間,Yanyan的旅行社就推出了專用的會員銀行卡,廣告已經爬到了環球大廈各層店鋪的玻璃門上,這是「老環球」丁建釗用了30年才做到的事。「我想我是環球大廈最成功的商人之一。」她自信地說。

Yanyan在環球大廈賺錢,但不在環球大廈消費。她不太依賴菲律賓食物,「也不要每天都吃吧?我有其他選擇啊。」在菲律賓的家人也不需要她匯錢和寄東西回去。至於衣服、鞋子、日用品,「如果我能在外面消費的話,我為什麼要在環球大廈裏面買?」

這些後來的菲律賓新貴商人,和環球大廈整體社群的連結較弱,他們與那些從菲傭轉型做店員乃至老闆的菲律賓人,就像是環球大廈裏的兩個菲律賓,交集甚少。 從菲傭轉型做環球大廈寄件員的 Helen,每天都會在三樓的 Ambo 小食店吃飯,每個月在其他街坊的店買衣服、匯錢,偶爾用自己公司的服務寄東西回家。她每天八小時坐在這裡,看著熟悉的人和店,說著菲律賓語Tagalog。

「我今年50歲,而我25歲起就在這裡了。我的半生都在這裡,這真像是我的第二個家。」Helen說,三樓的貨運店密密麻麻,但她並不覺得大家是敵對的競爭關係,她的秘訣只有一項,做好自己:「我每天坐在這裏,無論對誰,我都會微笑,讓每位客人感覺到,我們歡迎她。」

如果沒有環球大廈,我想香港不會有這麼多菲傭

但 Yanyan 不同意,她很清楚三樓共有5間旅行社,是她的競爭對手,她說在環球商場,「當你賺得很多,站在高位,下面的人就總想拉你下去。」

最近十年,環球大廈的店鋪類型逐漸飽和,該有的都有了,同類競爭開始加劇,價格戰也越演越烈。走過商場三層樓,丁建釗給記者指出每一間超過10年的老店,足有近百間。但這也意味著,有半數以上的店鋪在最近十年才來到環球,不少是售賣便宜衣服鞋包的「大陸貨」。二樓的 Alteration 牛仔褲店,菲律賓老闆就北上過海關買布料和便宜 T-恤,再來到環球大廈,10元一件地賣。

星期日一走進一樓,就會聽到帶菲律賓口音的廣東話叫賣聲:「十蚊十蚊!十蚊!」僅售10元的除了衣服,還有各種樣式的小飾物、手機殼。但價格戰壓力下,這些店鋪也倒得最快,然後又迅速被其他店鋪取代,這星期日剛撤走衣服貨架,下星期日已經在賣午餐飯盒,招牌都來不及撤換,就投入新一輪的生意當中。

有新產品興起,就有舊產品衰落。曾讓丁建釗月入5000萬的電話儲值卡生意,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和網絡在菲律賓的普及,逐漸式微。Leeh Ann 就說,她已經很少給家人打長途電話,現在大家都用Facebook Messenger ,「這真的比較省錢」。不過作為環球大廈最大的電話卡商,丁建釗一個月仍能從這單生意中賺到百萬。

網絡的興起也讓愛情小說變得無人問津。「現在上網就能看到很多免費的故事,都沒什麼人租了,」他說,像 Leeh Ann 這樣仍留戀紙本,願為此花錢的菲傭越來越少。不過丁建釗還不打算放棄這門生意:「有些老客一直來光顧,我們不可以說不做就不做。」

而對傳統的找換店來說,最近幾年的顯著威脅是電子錢包。曾有比特幣初創公司瞄準香港菲傭市場,到環球大廈試設攤位,因為手續費便宜,反響大好。中國大陸的騰訊公司也試過在皇后像廣場教菲傭使用微信支付來轉賬。儘管比特幣和微信支付最終沒有進入環球大廈,但目前商場裡最多人排隊的找換店之一,就是主推電子錢包匯款的 TNG。

面對著龐大的外傭群體,商家們摩拳擦掌,一不小心,可能就被淘汰了。但Yanyan依然覺得,「環球大廈是香港做菲律賓生意最好的地方。」而已經開業19年的小食店 Ambo 的老闆也希望,這種紅紅火火能一直延續下去,他的菲律賓BBQ曾被蔡瀾推薦,至今每天凌晨起床準備食材。

他望著自己只有數十平方呎的店鋪,神情滿足,又有點擔憂。「我還有四個女兒要供讀書,」他笑笑說:「都要靠這間小小的店啦!」

今天,環球大廈仍被Ambo所需要,也被18萬菲傭需要,在Yanyan看來,這也許就是環球大廈裏的小菲律賓一直存活的原因。「這裏營造了某種快樂的氣氛,」她說,「如果沒有環球大廈,我想香港不會有這麼多菲傭。」

(原文刊於端傳媒,此為專題第二篇,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927-hongkong-world-wide-house-02/,專題其他內容包括第一篇文章,及圖集視頻特製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