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沒有看現場的習慣,不過今年特意看了live,可能是因為去年的運動,可能是因為今年的疫情,也可能是因為電影節預告片的原因。

YouTube上有live,直接點開,準時開播。背景色調不錯。爾冬陞出場,滿滿的期待。沒想到他一上來直接單刀直入,一輪嘴就將所有獎項公佈完畢,全程才11分鐘。

本屆電影節大贏家,非“少年的你”莫屬。沒看過這部戲,不方便評論。如果不是看到這部戲競逐金像獎的話,說實話,真不知道這是一部“香港電影”,甚至連合拍片的影子都看不出來。這部電影,無論是演員還是內容,我都覺得是中國大陸的電影,實在看不出來和香港有什麼關係。後來查了一下,原來影片導演曾國祥說香港導演,好吧。影片獲得這麼多獎,可能也和導演是曾志偉的兒子有關係。我不知道內情,且這不是我關心是問題。


個人比較喜歡文藝片,“少年的你”不是我杯茶,對校園欺凌這個主題也並不十分感興趣,所以對這部電影興趣不大。如前文所說,因為我並沒有看過這部片,所以它實際情況如何,為什麼拿這麼多獎項,我不好評論。不過,在我看來,一部這麼不香港的電影獲得這麼多金像獎的獎項,實在讓人高興不起來。

我不是老古董, 也不是對中國大陸或其他地方的電影有意見,我也知道時代在變,一切在變,但實在有些東西是需要堅持的。記得金像獎主席陳嘉上曾經談到過金像獎的參選限制。 他表示,金像獎的評選範圍並非所有華語電影,而是香港電影。如果因為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受重視而導致電影節越來越不受重視的話,那就認命吧。

所以,金像獎,是香港電影的金像獎。你說它侷促也好,你說它不思進取也好,總之,重點是香港電影。

什麼叫香港電影?首先,應該是粵語的;另外,應該要有港味。喜歡看香港電影的人,大致都能嗅出港產片的一種獨特的味道。那是一種人情味,由當地風土生發出來的,植根於本土的味道,這種味道和其他地方確確實實就是不同的。文化最吸引人之處,正是這種獨特的味道。

我無意將各地的文化進行互相比較、分出高下。我想說的只是,不是所有的華語電影都是香港電影。今屆金像獎令人失望,不只是因為新冠疫情導致取消了實體頒獎典禮的緣故,而是因為這樣一部不香港的電影包攬了這麼多獎項。

合拍片的出現,對香港電影來說,是危也是機。龐大的內地市場,顯然為香港電影產業工作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另一方面,為了迎合這個市場,也因為大陸的資本,令創意的發揮受到了很多限制。不只是這一部“少年的你”。

合拍片很喜歡港男+大陸女星的組合,周迅、湯唯、章子怡都是受歡迎的女主角。我不是不喜歡她們,我也認為她們很有魅力。但問題是,有她們出現,港味就弱了。她們出現得越多,港味就越淡。一些我很喜歡的大導演們拍了一些大片,合拍片的意味很明顯。拍大場面,大時代,拍起來應該很過癮吧。可惜,我卻不再想看了。

那些大片看來太主旋律,沒有了生活的氣息,沒有了港味,也就失掉了靈魂。吸引我的那種獨特的氣質,不存在了。

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一些新人導演似乎沒有北上的決心,也或許只是還沒有機會,反正他們留守本土,做小成本製作,反倒將那種獨特的味道保留得很好。例如,去年的“淪落人”,今年的“麥路人”、“金都”,都有濃濃的港味,有人性,有人情味。去年反修例運動以來,港人越來越重視建立獨立的“黃色經濟圈”,強調“自己香港自己救”。或許,港味可以得益於此,得以被保留吧。只要還有這些電影在,香港電影就還值得期待。

我還想說的是,除了兩岸三地之外,華人足跡遍佈全球。在網絡時代的今天,小眾製作是不是也可以做全球的網絡發行?我想,想看”麥路人“的觀眾全球範圍內一定有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