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际关系进行思考是有一天我发现“营造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孵化自己的项目以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比较受启发的一个概念是来自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4年提出的弱连接(Weak Ties)理论.

这个理论的观点是:与自己频繁接触的亲朋好友之间是一种“强连接”,通过这种连接获取到的往往是同质性的信息; 但社会上更为广泛的是一种并不深入的“弱连接”关系,这种“弱连接”能够使个体获得通过“强连接”无法获取到的信息,从而在工作和事业上以及在信息的扩散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强弱关系示意图

证明这个观点的理由是:

弱连接的两个对象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生活范围,两者的差异性会更大,所以能够更有机会彼此分享有差异的信息.

尽管这个理论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但是我在网络上并没有发现“强连接”和“弱连接”的完整定义,有些人把“是否有情感关系”作为强弱连接的区分标准;有些人则是通过“互动频率”来做划分,也有的研究是将强连接视为一种“互惠性或回报性的互动行为”,弱连接则是“非互惠性或非回报性”的互动行为.

没有清晰的定义去描述“强连接”和“弱连接”,这让这个理论有了一些让人遗憾的瑕疵.

同时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强弱连接”的命名方式似乎也为这两种关系本身建立了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是否有可能存在一种关系,它是“强连接”的同时,又是“弱连接”呢?

因为在我看来,“弱连接”其实强调的是一种“信息差异”,而“强连接”强调的是“信赖关系”,前者的作用是获得更多新鲜的信息,后者的作用可以是通过信赖关系去调动一些资源,产生一些具体的行动.

如果以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强弱连接,那么两种关系并非绝对互斥,因此也可能存在一种关系,使得关系双方在保持信赖关系的同时,也有非常大的信息差异:比如一些定期聚会,互相熟络的行业大佬.

所以,从一种功用性的角度来看,我对于强弱连接的延伸的理解,更倾向于描述成下面这样子:

一共分为四种:

一种是“信息差异大,但是信赖感低”的关系,比如朋友的朋友们,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弱关系”;

一种是“信息差异小,但是信赖感高”的关系,比如普通人和亲朋好友的关系,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强关系”;

除了上面这两种“强弱关系”之外,还存在一种“信息差异小,同时也信赖感低”的关系,比如一些有竞争关系同时又技能重叠的同部门同事;

以及还有最后一种“信息差异大,又信赖感高”的关系.

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差异性大以及信赖感高”的关系是一种更好的关系,所以,下面我要分享的就是如何获得以及营造这种最好的关系.



信赖感的营造,之前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信赖关系与项目孵化》,这里不再赘述,里面提到的核心观点就是:

1.言出必行;

2.信任背书传递;

3.为公共利益考虑;

4.日常的相处频率.

这里重点我要分享的是:如何获得更大信息差异的信赖关系.

如果两个人完全不认识,两个人的信息差异肯定是最大的,但是等到他们第二次见面,或者见面更多次之后,两者之间的信息差异是否还是保持一定的程度,其实这非常取决于这两个人是否都具有建设性, 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

持续成长的,日常保持变化的人,等到他们再次相见的时候,各自有很多新的差异信息可以分享交流;否则的话,两个人就只能聊一些琐碎的日常,关系就划入了“信赖感高,但是信息差异小”的强关系,比如大多数的传统家族聚会.

所以,“有建设性的交流对象”是营造这种“信息差异大,又信赖感高的关系”的关键.

套回上面的原图,如你所见,虽然都是弱关系,但是对象的建设性却有可能不同

红色小人绿色小人对于蓝色小人而言,在开始相处的时候信息差异是相同的,但是因为红色小人的建设性更高,那么再往后的相处过程中,蓝色小人会发现,红色小人还可以持续给他带来更多的信息,而绿色小人就只能老生常谈.

长此以往,蓝色小人就会更加青睐和红色小人做交流.

同样的,比起和绿色小人交流,经过几次相处之后,红色小人会发现更有建设性的蓝色小人会比绿色小人更有趣一些,尽管.......

最后红色小人更有可能选择和另外一个建设性相当的黄色小人作交流.(不知道蓝色小人会不会伤心😅)



由此可见,普通人要想营造出这种更良善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和成长,让自己成为更有建设性的人;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和不同的人接触获得差异信息,同时筛选出和自己有类似建设性的朋友,然后再多作交流,去产生更多的信赖感.

上面这个结论听起来好像就是一个大家都懂,什么都没说的屁话,但是我还是想提供一个这个执行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去判断他人以及自己的建设性,以及如何更高效地筛选出和自己有类似建设性的朋友.

不知道你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为此,我们营造了一个社群,其中专门设立了一套机制去判断社群成员的建设性,并且根据建设性不同,划分了不同的身份:

社群身份卡片

在社群里的成员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一个身份,拥有相同身份的朋友会有更接近的建设性,所以交流起来也会更加顺畅和舒适,进而开展更高效的社交.然后,他们也能在这个基础上去营造自己的人际关系,孵化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实际自己的人生价值.

社群身份“实践者”讲解说明

以上,是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社群营造与项目孵化

  成为更有建设性的人

 如何处理你的人际关系

「x++」是什么?

「间隔游」是什么?

「朋友的朋友们」是什么? 

「朋友的朋友局」是什么?


如果你对我们的社群是如何诞生并且如何发展的感兴趣,对认识里面有意思的小伙伴感兴趣,在公众号李BOBO(ID:libobo2333)输入“社群”,可以了解关于这个社群的更多介绍。

另外,如果你感兴趣了解这个社群更真实的感受,也欢迎你参加我们的“在线朋友局”活动,期待你在这里有惊喜的发现。活动通道

END  

关于李BOBO

一名跨领域的从业者,一个暂时无法归类的人

努力把生活变成一个故事,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希望帮更多人成为他们想成为的样子

关于x++

在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认为

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像艺术品一样的独特个体

“让每个人成为每个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