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能落實無條件基本收入,我大概仍會維持現時的工作狀況。我當然不是甚麼工作狂,更說不上喜歡手上的工作項目,但刻下工作的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人事環境)以及工作性質都蠻配合我的性格,同時我也能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不錯的平衡,讓我有時間做我喜歡的事(不然的話我也沒法在Matters發文)。另一方面我也不覺得我會因為有了基本收入就會停止受薪的工作,一方面覺得藉著自己的努力──儘管這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付出──來換取收獲(包括財務收入、工作時的經歷、還有偶爾完成項目後的點點滿足感),這仍然有一定的意義。另一方面自己對這個基本收入制度還不夠信心︰不管制度是由哪個政府運作,我多少仍會擔心它會如外國一些退休金制度般運作數十年後便因為收入不足而無以為繼,所以即使我單靠基本收入已能應付生活開支,我仍希望有多一個收入來源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多了這筆收入生活還是會有點改變。既然財政壓力減輕了一點,自然會想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或改變一下其方式,其中一項應該是旅行吧。以往我每年都有一個較長的旅行(當然今年恐怕遠遊無望了),雖說旅行這件事豐儉由人,不過當你去到西歐、北歐等高消費水平國家時,再省吃省住開支也便宜不到哪裏,這經濟上的考慮多少也影響我挑選旅行目的地(所以暫時還沒去過西歐和北歐),如果有基本收入幫助我大概就可以摒除這些考慮了。

雖說每趟旅程都很難忘,但蒙古國之旅的記憶特別深刻。它有廣袤的大平原、波瀾壯闊的沙海、還有漫無邊際的碧水藍天,對於來自地小人多的香港人來說,看過那片浩瀚天地後很難不為之動容。
努力地向世界出發

另一個想多嘗試的是到海外參加越野跑比賽。近年不少人喜歡到海外參加路跑馬拉松,可以說是寓賽於遊,但比起在城市內進行的路跑比賽,我更有興趣到郊野走走,畢竟要完成市內遊難度不會很大,反觀郊野的話在沒有嚮導帶路、沒有補給支援的情況下便很難進行,但參加越野跑就剛好解決了路線規劃和補給的問題了。

武界一帶的茶園和山嶺
某年在台中比賽,途中剛好遇到旭日初升,金黃的陽光穿過樹林,散發出一種神聖純淨的美,也成為整場比賽最深刻的回憶

再來就是我想對不同倡議團體和民間組織給予更多財政支持。雖說落實無條件基本收入後應該多少已幫助到一些低下收入的群體,但社會還有其他國家大概仍會有不少議題或弱勢社群需要人們去關注,遠一點的如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的救災扶貧工作,到本土的自然和文化保育工作、民間對政府的監察以至是抗爭活動,這些都需要更多資源來完成。現時自己只能用一次性捐獻來幫助一些團體,金額也不是很大,如果能夠多一筆固定收入我便可以將一部份捐款恆常化,額度也可以調高一些。

雖然新聞上不時看到有關印度貧富懸殊的問題,但來到現場一看感覺仍然震撼。圖中上下兩區都攝於德里,但社區的衛生、基礎建設水平可以差天共地
2019年香港的民間力量空前爆發,以各種形式反抗港共政府的打壓 (圖片來源︰反送中文宣群組)

最後一個改變應該是可以提早退休吧。雖說自己不討厭工作,但有些事可能還是需要一個較長的空檔才可以進行。那可能是一個悠長旅行、到外地長期居住一段時間、報讀一些課程、甚至是參與一些社區性的項目,這些都是可能的選項,但只有在達到財務自由後才可能安心進行,而額外的基本收入正好用來擴充退休基金,若果能早五年(甚或更多)退休,我的下半場應該還可以有更多嘗試(雖然當中還有很多變數,但希望可以吧)。


分享了一些個人的想法,最後也分享一個基本收入對社會影響的猜想。數年前曾和朋友談論到不同國家的失業救濟方案,當中北歐的福利主義模式自然成為我們談論的焦點,不少朋友都對它們所提供的高額津貼和特長保障期抱有懷疑,但也有朋友認為這個制度或可以令北歐人更樂意作出改變和嚐試,並對「失敗」有更高的接受度,畢竟在他們探索新領域時,國家已在他們腳下張開了一張安全網,減輕他們「失敗」時所需承受的代價,這些措施多少也鼓勵北歐人們成立初創公司或投身創意產業,也有助社會推動更多元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我相信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這個安全網的擴大版,它舒緩了金錢對我們的束縛,從而容許人們有更多嘗試及失敗的空間來摸索不同行業及生活,這個探索過程或許不會化為GDP提昇國家排名,但每個人所得到的獨一無二經歷卻肯定能成為他們日後成長的養份,讓他們找出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並努力完成,這大概就是每一個人的最大成就,而能夠讓這些同中有異的道路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就是一個社會健康強韌的體現。

找出自已的生活方式,成為世界上最好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