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

N号房,鲍毓明,四个小学生强奸同学不予立案,网约车司机色情直播“性侵”……我们看到糟糕的新闻,又看到这些糟糕持续不断地发生。从事件本身,到讨论主题,其中的重复性让人不断“恍如昨日”。

想写一些东西,但提笔就觉得过往那种理性学术的写作是无力的,只是向早已懂了的一部分人不断重复一些说了再说的话。面对这个充斥负面消息、敌对争论的循环怪圈,无法突破圈层的重复表达,变成单薄的喃喃自语。

我喜欢 Marie Shear 对女权主义的定义,她说,女权主义是这样一种激进的理念:女人是人(the radical notion that women are people)。

这个定义简洁、普通,也正因其如此,更振聋发聩。在现实的残败、荒谬之外,在斗争目标的明晰、崇高之外,她的话提醒我,不要囿于“主义”,而要关注“人”。

所以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邀请到我的朋友们,一起来做一个关于女权主义的发言。我给出命题、游戏规则和自己的回答,TA们作答——TA们当中,只有一部分认为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但我相信这正是讨论的意义所在:不限于“主义”标签的我们,讲讲“人”的故事。我也相信讲述故事的过程所包含的回忆、反思、言说、分享,已经是一种进步、一种反叛。

 命题  

  • 请你,我的朋友,想想你的生活在哪一刻与“女权主义”相逢,具体到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也许非常糟心,也许带来希望。请把它写下来。

 游戏规则  

  • 征集“关于女权的N件小事”,所以不要泛泛而谈,请从具体的事情出发,可以非常琐碎
  • 翻一翻你的微博、朋友圈,或者聊天记录,能帮助回忆
  • 每一条尽量控制在300字以内
  • 起一个短短的标题,想一个代表你的署名
  • 欢迎你到文末留言,加入
Rijksmuseum, Amsterdam | 2019.3.7 | 吐冷

邀请发出之后,很多朋友发来了答卷。

故事关于母亲、女友、邻居的女儿、高中班主任;关于婚姻、面试、广告、游戏主角;关于经历、思考、困惑、愤怒、原谅、反叛;关于人。

我非常感谢每一位朋友的信任、认真书写、慷慨分享。好几位朋友一个故事就写了多稿,也有人没讲故事,而是坦诚与我交流了思考。限于篇幅和题材,在此选取其中更“故事化”的部分呈现。也感谢那些没能来得及写下答案的朋友们付出的思考。

建议您放上音乐,PostKindergarten 第一次众筹写作:关于女权的N件小事——


 母亲的小竹片    前年写完《我和我们的共同记忆》这篇推送之后,犹豫了很久要不要给我爸妈看,怕给他们增加担心。后来我妈还是看到了,看完打电话跟我说,她支持我,并且她懂我。我妈说她支持我并且懂我。她讲,她小时候坐公交车上学,那条公交线路上常常有一个变态会骚扰女性。她后来就自己磨了一个小竹片,磨得很锋利,放在口袋里,准备如果被骚扰了就立刻反击。我根本想不到我妈居然会这样回答,惊呆了,女性之间的这种 bonding 真是非同寻常,超越母女关系。

—— 惊觉自己是女权二代的吐冷


 劳拉的胸都变平了   很多玩家认为女权主义毁了游戏。女性角色不再性感美丽,反而越来越丑,连古墓丽影中劳拉的胸都变平了。他们激情控诉女权主义者在不是为她们设计的游戏里找存在感“多少沾点nt”。然而从《超级马里奥》到《塞尔达传说》,女性角色总是被绑架和拯救的对象。《生化奇兵》《刺客信条》(只有一部是女主角)《巫师3》《地铁》《杀手》可操纵主角都是男性,只有《晶体管》主角是坚强独立战斗力爆表的女战士。还有很多游戏即是女性主角,也只是以性感可爱的女性形象吸引男玩家。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把角色简单粗暴改成女性,或者一刀削掉她们的大胸,甚至也不是添加男色元素做到两败俱伤的平等。游戏开发者该在游戏深层立意中加入平权意识。毕竟,许多玩家口口声声强调“电子游戏是第九艺术”,要成为公认的艺术形式,怎么能够舍弃女性玩家呢?

—— 没有气抖冷但还是想bb几句的女权主义者Света


 程序员鼓励师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程序员鼓励师这个职业。我室友暑假在某家互联网企业做软件工程师实习。刚去的时候对一件事情非常困惑:有三个风格各异的漂亮小姐姐,在程序员的办公室昂首阔步,常年占据女厕所,但不知道她们是做什么工作的。后来终于有一天,小姐姐们为大家带来福利——在程序员楼层里一起做操!室友说,且不说这些女孩们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接收这些服务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总有一些人是会觉得尴尬,感受到不舒服和不尊重的吧。

—— 一个迷茫却理想的女权主义者


 黑色塑料袋    前段时间女性医护人员生理期用品的捐赠被拒,让我想到自己以前在超市买卫生巾的时候,总是遮遮掩掩的:等到附近没有男生的时候再过去拿,拿了之后藏在购物小推车的最底下,结账的时候收银员也会用黑色塑料袋装…好像没有人告诉我月经不应该是件遮遮掩掩的事,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月经只是种生理差异,就跟男生喉结更明显一样,大大方方地谈论月经,给生理期女生多点关心,多点体谅。

—— 没有魔力的莫莉


 捍卫说出“月经”的权利   初高中的时候,我每次来月经都会痛经,痛到半个班都知道的程度。很幸运我的同学们,不管男生女生都很关心我。你知道在那个年纪,青少年对此是很敏感的,但我很庆幸当时我没有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上学期的一门课做广告策划案,有一个小组就选了卫生巾,他们提出的策划案例想针对青少年群体,在课题辅导类APP上投放卫生巾的广告。班上有一个男孩发言说,如果他在这样的APP上看到卫生巾广告的话,会想要卸载。我当时气炸了,难以理解卫生巾这种对女生来说非常正常的生理用品,他竟然都无法接受吗?在2019年的大学课堂里听到这样的发言,让我非常非常非常失望。如果说捍卫说出“月经”这个词的权利的人,就是女权主义者,那 Yes, I am.

—— 月经侠


 在饭桌上“说教”的男人   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男人,大多数是年长的亲戚。他们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但是不允许他人不同的观点输出。去年春节聚会,一个叔叔开始说类似女生学不好数学,男生理科思维比较强的话…我反驳了几句,说自己认识很多理科很好的女生,这是刻板印象。换来的是一句“胡说八道,你个小姑娘懂什么?”长辈加上男性,仿佛这个社会便为他的说教增加了合理性。说教的合理性在于说教人的身份性别而不在于说教的内容,这种合理性真的合理吗?反正我不认同,下次遇到还是会“大胆”反驳的。

—— 随时准备battle的酒酿


 不自信是男性的美好品质   今天一个男性朋友告诉我,他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自信,我听了觉得非常感动,并真心地认为这是一件好事。男生在这个社会天然有着更多机会比女生自信,并可能由此看低女生,常常出现爹味儿重的男性说教、“男喃自语”。所以,在我看来,不自信的男生从某种程度上会少一些大男子主义,男性自卑也就演变为一种可贵的品质。而对女生来说,自大一点、傲慢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当然这是非常罕见的,女生能像李宇春那样自信和自在,几乎是珍惜动物了,还会遭遇“信春哥”之类的虎扑直男羞辱话语。

—— 中野百鹤子


 “自愿的”    昨天晚上,吃到某领导试图强奸自己的情人、对方报警的瓜,朋友S的第一反应是:“男的恶心,这女的也缺德,别人有家庭还要插足,避开就好了啊。”“这种人我也见过,都是衣食无忧想往上爬的,自愿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人往往对他人严苛,却对背后的结构性不平等如此宽容。面对渗透着权力的“性交易”,一个女性脱口就是对另一位女性的道德指责。S从小也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对女性困境并非无感——sisterhood的矛盾在于,当母亲说自己口袋里也有一片小竹片的瞬间,共同性别身份编织出的纽带是如此强大;而基于个体经验的共情有时又是那么不可靠,争得平等之爱的简爱,还记得火海里的那个疯女人吗?

—— Ruth


 母亲的眼泪   我妈有时候会留着眼泪和我说,儿子,你千万不要像你爸那样。她时常觉得父亲在很多时候对她感受的忽视令人难以容忍。无论是她提出好的建议或者是她的一些关心和劝诫,都会被父亲以大手一挥这样的方式给略过。这些情绪久而久之挤压在一起,便会让母亲在某一个时刻以流泪的方式崩溃。父亲是个很好的人,但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固执自我等大男子主义的毛病的确令人难以忍受。虽然他生活中对母亲很好,但往往就是一些细节上的关心和回应他没有做到。所以我时常感觉,虽然我们这一代人一直觉得平权是很重要的,但只要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人还是我们的父辈,那么如今的社会风气可能就难以扭转。因为他们连最简答的家庭内部的相敬如宾可能都做不到,怎么能指望他们在社会上为女性发声。

—— 讨厌大男子主义


 终极宿命是找对象?   在很日常的大家庭聚会中,年纪迈入二十的女孩子被问情感状况已不是新鲜事,仿佛上了大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对象。七大姑八大姨比你自己还要操心未来发展。“毕业以后打算怎么办呀?”“去读研究生吧。”“哎呀还要读研究生啊?不过研究生还好,找工作标准越来越高了,但是博士千万不要读了,女生读博士男朋友都要找不到了。”“读博士和找对象没有必然联系吧?而且也不一定要找对象啊。”“不要到最后书都读傻了,女孩子还是嫁人重要,你看我们家blabla……”而往往说出这些话的,恰是女性长辈,这种时候我不愿意继续谈论,也不知如何沟通交流。作为受害者继续去加害他人,可恨却可悲。

—— 单身女博士


 “我要是不结婚你怎么办?”   前两天跟老妈视频,说到结婚的话题。平时她老是隔三差五试探我感情状况,或者跟我提提相亲什么的,所以我一直清楚她的期待。那天我突然问她,“我要是不结婚你怎么办?”我其实已经准备好跟她争论一番了,但她好像想都没想:“那我也拦不住你啊,你自己想清楚就好了。”瞬间灵魂冲出身体横穿屏幕激情熊抱老妈。大概因为太习惯于用直觉和感受衡量生活,一直不太会把自己日常发生的事主动跟“xx主义”这样的概念对上。所以这事儿好像不能作为“我感到和女权主义相逢的时刻”,或许描述为“作为女生,我觉得自己很自由的时刻”更合适。

—— 黄渡理工留级猛女


 外公的寄托    外公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记忆里的外公对他的子孙辈们总是一样得友好,一样的尊重与爱护。外公常夸我学习成绩好,是家里最争气的,是外公的心头爱。记忆里每年除夕过年的时候,总会有一两个亲戚因事在外回不来,外公也表现得并不在意,剩下的大伙儿其乐融融。这些年外公渐老了。有一年,小儿子出远门没有回来,那一年的春节,外公整个人的脸都是阴着的,我有些困惑。再后来我发现,所有的事儿外公总是第一个也只会和小儿子商量。嘴里脱口而出呼唤的永远只有小儿子的名字。

—— Conflict Girl


 也希望将她拉出困境    小时候觉得我妈挺开明,她说我靠自己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即使不同意也支持我的决定。也发觉过她根深蒂固的观念,听到她和邻居阿姨说,男孩学习会越来越好,女孩后面就慢慢下来了——当时的“下来”的我还是年纪前50,邻居男孩只有一二百名。年龄大了,她说让我早点嫁人生子,看抖音里面的小孩,跟我说她也想要一个,让我觉得非常非常creepy。有的时候会认知失调,觉得我沿着她之前的路标走了这么远,她突然指向了反方向另一条路,后来觉得或许是她们本身就处于这种困境中,也就难以想象不一样的生活。今年我妈退休想去外地另找一份工作,我非常支持,我姥爷舅舅都不太看好她,我爸也说孩子开学以后再去吧,我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以后不想结婚生子,我爸被吓了一下,后来跟我站在了一边。我如今有了自己的罗盘,也希望将她拉出困境。

—— 查西


 最不女权主义的时刻   对我妈不耐烦。无视她的家务劳动和情感劳动。当她要求我在通过“相亲对象“微信好友前先把朋友圈里的女权内容删一删时,我简单粗暴地选择屏蔽了她。

—— 妈妈是试金石的马克思女权竹


 纹眉师   我妈店里有一位合作十多年的纹眉师女士,四十好几,未婚未育,独居,身量苗条,面容姣好。她技艺精湛,收入颇丰,说话很直白,对于话不投机的顾客,她会说:“你不缺人给你纹眉,我也不缺你一个客户。”我妈为她的真性情打了不少圆场颇有怨言,我倒觉得这种仗实力说话的底气让我觉得欣赏。有一次她说,楼上有个六十好几的老头,每天夜晚来敲她家的门,她觉得恐惧。而她走了之后店里与她同龄的中年妇女们说什呢?她们说这么大年纪不结婚一个人住肯定她本身有问题,别人怎么就敲她门不敲别人的门。

——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金戈木卯


 丁克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丽女士是个四十多岁的快乐丁克,这点她不但高一一上来就告诉了我们,还要在家长会多说几遍。于是每三年就会被委婉的建议“作为教师是不是没必要提及自己非大众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在我看来更过分的“老师是个好老师,三年又三年连轴带学生,没时间生孩子也只能苦中作乐这么说了”。后来她在爱情主题班会上说,总有人生命意义不在繁衍生存,突然反思,原来大众意义上生命的意义竟然是繁衍吗?这导致我学生物和读三体的时候思维都有些许跑偏。当然,等毕业时家长已然只记得她们的教学实力而不是女权丁克/独居养猫/因病切除第二性征这些“可怜”点了。

—— 一环:原来生命和女权标准都这么低/感谢老师们的不避讳


  邻居女孩儿之死   保研之后,怕我继续读书读下去的我爸给我讲了同小区一个女孩儿的故事。她从小优秀,重点大学毕业之后去日本留学,留学回来后在杭州创业,公司开得很成功,但一直没有结婚,三十岁时查出癌症,不久就去世了。我爸得出的结论是,女孩子书读得高再拼事业不好,本科毕业结婚生子最好。

——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金戈木卯


 那就永远20岁了    前几个月,有人给我爸推荐了个男生,我爸当时和我说:“如果你想要和他发展,那就好好见面,如果你对他没有兴趣那还不如不认识。” 我挺疑惑,这个年龄段和异性交友怎么就这么现实了。那天晚上我爸爸絮絮叨叨了很久,也讲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儿,但我就记得他说:“你们现在和我们当时接受的教育思想都不一样了,我也认识很多女性自己一个人生活得很好。但这个社会,女人一过26岁,选择就少了很多,很多人、很多事错过了就没有下一个机会了。你当然可以选择等或者是一个人过,但你现在也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不会后悔。这个选择权在你手里,我们只能给你提个醒。” 我厌倦了这个社会对于女人年龄的苛求,我没到30岁,也不知道30岁和20岁到底有多大的差别。我也不知道未来后不后悔,但我肯定不会因为一个没见面的男人后悔。如果过了20岁就开始被年龄禁锢,被其他人定义的美好时限捆绑,那还不如现在就死了算了,那就永远20岁了。

—— 补牙爱好者


 震动棒的直径  成为女权主义者后,“小愤怒”的时刻变多了。记得“520”那天,看到一个性科普公众号卖女性自慰震动棒,熟练地使用女性身体自主和探索性愉悦的话语。然而介绍到产品直径时,突然来了一句“不用担心撑大si/处”,这一下触怒了我的神经。我留言说,这句话和缩阴术一样腐朽和男权,“紧不紧”的标准建立在男性快感中心上,是对女性身体最恶毒的规训——阴道本身就是有弹性的,产后也会自行恢复。并不意外的是,我的留言没有被放出来。

—— 让米兔来得更猛烈些的自由女权竹


 性别决定带货能力?    作为实习生第一次参加(旁听)正经的部门会议,讨论品牌下个季度的明星合作和新品Campaign。Agency给了一个待选名单,上面以一些当红的、流量大的男女团成员为主。老板看了一眼之后说,带货一般是男的小鲜肉比女的厉害,这次还是选男的,就在这些男艺人里面再挑挑看性价比高的吧。我和另一个实习生相视一眼,确认了眼神,说这个名单上其实有几个女艺人最近热度很高,可以考虑看看。老板说,这几个我知道,但里面能带货的就那谁吧,铁T女粉比较多,购买力强。那场会后来我就没怎么听了。但这让我正式地开始思考这整一套事情和逻辑究竟是怎么发生并占据了主流的?它又是如何交织起女权、偶像粉丝文化、广告营销策略以及商业资本等诸多议题与框架的?自此之后,上班于我而言,变成了某种形式的田野调查。

—— 在离职边缘疯狂试探的女大学生


 从富养女儿说起   很羞愧的一件事情是——我至今没学会理财。原因之一在于,从小虽然不是什么富裕家庭长大,但我父母从来主张我花钱而非储蓄,且几乎不控制我的消费方向。在很多人眼里的“穷养儿子富养女儿”,实则是下意识地认为长大后男性应该挣钱养家、女性应该买买花花。前两天跟办公室的老师们聊到上海房市,大家都感叹果然还是应该去炒房,我应和了一下,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师说,女孩子考虑这个干什么。anyway 我至今还没学会理财,但我不会放弃的。

—— 四平路富婆


 爱情买卖    感觉这个话题离我最近的一次,是走上社会之后所受到的恋爱观冲击。在学校,和女朋友在一起两年多,吃饭,旅游,房租,通通都是AA,我们两个人觉得天经地义,无法理解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吵性别权利的问题?可走入社会,我就瞬间理解了这个问题的来源,身边的人大多都觉得我这AA的爱情模式太傻逼。总有人指导我说,舍得花钱,才能高效泡妞,套姑娘上钩,就得靠大把消费,谈恋爱就得想着结婚,结婚就是生意,生意就是利益,那自然消灭了女权,从没听说生意买卖中能生出女权来的。许多“过来人”言传身教地讲给我一个“道理”:女人就是男人的奢侈品消费,虽然奢侈,也不过就是消费。理解了这一点,我觉得我就理解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女权话题。

—— 匿名社畜


 “你坚持的平等是哪门子平等?”   作为女权主义者的日常守则第一条:和男性单独吃饭时坚持AA,坚持和男友礼尚往来,送价值相当的礼物。直到有一天,女权小伙伴反问我:男女都还没实现同工同酬呢,你坚持的平等是哪门子平等?

—— 不存在的完美女权竹


 “还不如早点去工作养家”   大概十岁的时候,奶奶就对我讲过她的学习经历。她高中时各科成绩没有掉出过年级前二,视学习为生命,甚至被邀请去大市演讲学习方法。但是她父亲好酒早亡,家中只剩孤母和两位哥哥,并无积蓄。一次要入城去参观天一阁,向家里讨两毛钱的路费,二哥说:“去那儿有什么用!”,说完径自买酒去。后来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尽管在那个年代,仍然是最有希望的那一批。二哥又说:“你去上那可有可无的大学,还不如早点去工作养家,我还要娶老婆呢!”最终,奶奶没有去成天一阁,也不顾老师同学劝说,愤然放弃高考。每每与我讲起此事,她都目光迥然:“我当时在大串联的时候,去了杭州,把整个杭州的大学的每个角角落落都转了个遍。”我认为这也是我支持女权的最原初的动力。

—— 恰烂饭而不得的金融民工


  “不要给女生机会”   曾听身边同学说起,某老师上课时直接和大家说,你们在座的男生以后干内科都可以去做主任,不要给女生机会。一位男生直接指出,老师您这么说不妥吧?这堂课让很多人感到不适。想到刚入学时一位学姐就告诉我,女生成绩一定要好。选导师选科室,性别还是会受到影响,似乎女生拼命学了,还不一定能得到男生一样的待遇。没办法,在考虑未来的时候也会多想到那些比较适合女生的科室啊。女生的身体素质确实是一方面,但慢慢的这成为一种刻板印象了。

—— 不机智的小医学生


  求职面试101   填国外的申请系统,gender identity一栏非常详尽,一般可见的有:Man, Woman, Genderqueer, non-Binary, Perfer not to disclose等,面试中没遇到过、也从没听朋友提起有性别延伸出来的问题。国内的申请系统中的性别一栏不外乎男和女,却能听女性朋友说在面试中被问到有无男朋友/婚恋计划这一类与工作本身毫无关系的问题。

—— 直男/算命的/普通人/可能是四十分女权主义者


 越吃越气的一顿饭    上一份实习,老板在吃饭间隙和我聊到一位大龄未婚女同事,说她的处境蛮尴尬的,有点危险。我不解,老板继续说那位同事还没有生小孩,万一哪天怀了,也不好升职位,年纪也大了。正迷茫于未来要做什么的我突然被拽回到地面,生育,好像变得异常重要。粗粗一算,似乎在大学毕业之后到三十岁之间,自己的生活已经被安排好了,何时结婚生小孩,是否找一份能够顾家的工作……想着想着,开始厌恶起来,凭什么我要被生育束缚呢?凭什么别人要以生育为标准来评价我呢?工作能力和结婚生子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像杨丽萍,她首先是人,能够明确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追寻之,已经实现了人的价值,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 希望“性别不再是干扰因素”者


 Reinvent 国骂   在声讨鲍毓明的时候,发现找不到合适的骂人话。以简短有力论,我国国骂当属cnm,但这种带着令堂的骂人法非常愚蠢,我通过口头侮辱一个女性来抒发看到畜生侮辱别的女性而产生的愤怒。同理,诸如 mother f***er、*娘养的云云都同理,骂来骂去都是践踏女性,要么通过羞辱同你亲密的女性来羞辱你,要么说你是个畜生都是怪某个女性。想来想去骂一句去死吧,还是不够出气。所以那天我觉得,我们需要 reinvent 国骂,在中文里树立一个相当于 f**k you 的词,CN,不用 cnm。我的怒气、鄙夷、咒骂都直接投放给你本人,同你母亲妻子女儿七大姑八大姨都无关。

—— 吐冷:热爱爆粗口 / 女权主义者


  没共鸣是因为你从没经历过    今年两月份的时候,有一篇《援鄂女护士没有卫生巾,拒绝月经羞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我当时只是觉得有道理,却无法共鸣,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因为性别遭受过歧视或不平等。但当我痛经撞上面试,上身职业装下身棉裤热水袋,用力蜷缩脚趾让声音不要抖才完成面试时,我一瞬间有了共鸣。很多男生抱怨,为什么在外资公司招聘里女生也算minority可以得到优待。但事实是,女性要承受许多来自社会和自然的不公平,有些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

—— 从三万英尺到学会杀猪的女权主义者


  男性也可以是女权主义者   交流时期一节课的小组作业我们做的是关于性别平等的问题,讨论时一个男生说:“我也很支持性别平等、女权运动的想法,但这个组只有我一个男生做这个主题还是有点奇怪,你们知道吧...就...我是男生”。这确实是很多男性的真实想法,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如若他说,我非常支持性别平等,我也是女权主义者,这反而会让我惊讶,甚至赞叹。这就让我想问,是不是性别平等的议题就一定是和女权主义划等号的呢?“女权”所争取的“性别平等”难道是对男性的一种苛求吗?我也意识到,那个男生最自然的“尴尬”与“不适”,是他潜意识的观念所呈现的状态,也正是我们要一步一步改变的。

—— Min/无理由的相信未来会更好


 哭泣的用词   支教的时候,看到一个男孩蹲在墙边哭。一旁,他的伙伴们笑道:“你怎么比女孩子还没用!”

—— 复述获得女拳称号


 “娘娘腔”和“假小子”   初中时,我的同学中有一个很内向的男孩子,还有一个很豪爽的短发女孩子。“娘娘腔”和“假小子”总是得到老师在这方面的额外关注,他们的家长也总是希望他们更加的”符合自己的性别“。但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我也很喜欢和他们一起玩。如果真的有大人们说的这么不好,那为什么我们没有人觉得受到伤害呢?这让我意识到,男女本应比我想象得更加平等。女权并不仅仅是女性的事情,我们要面对的其中一个共同的敌人是对所有性别的刻板印象。即使是童话故事,公主不必是柔弱的傻白甜,王子也不必要永远男子气概。或者说,女性不也可以当“王子“吗?

—— 迟东


 别吧 你和你自说自话的性别标签   18年世界杯,和一群一起运动认识的朋友去酒吧看比赛,后半夜一个男性朋友大声问我,内心觉得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我诧异反问为什么这么问,对方大概是因为喝醉了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大意是你这么独来独往、马虎大意有时候又很刺儿头的样子确实不像个女生。当时震惊得无以复加,之后好几天一直在咂摸这个问题。为什么仅仅是表现出自己最舒服的样子就会被审视,为什么“好强”/“独立”/“攻击性”会成为不可质疑的男性气质,而拥有这种属性的女性会被冒犯地揣测性别认知?同理,为什么“温柔”/“细腻”/“会关心人”一旦属于一个男性,这个男性就会被简单概括成带有贬义的“女里女气”?这种标签制造性别区隔,合理化性别权力和等级,否认人性的完整性。“男生就要有个男生的样子,女生就要像个女生”这种自大愚蠢到一个境界的性别规训话语,我只想说你可拉倒吧,你先有个人样吧。

—— Abs_Mol


 男性给我上的女权课   我很早就开始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有两位大概不会自称女权主义者的男士,分别给我上过一节女权课。第一节课,是我实习聚餐,和一个刚刚来华工作的外国记者聊天,说到双11,我开玩笑说,这节日可疯了,别让你夫人太早知道。对方笑着跟我说:“你怎么知道我不是更购物狂的那个?”第二节课,是我在做一个课程访谈,要问受访者平时是否熟悉网络热词,一般会举例帮助理解,几个访谈下来都以罗志祥的“时间管理”为例。我的一个好朋友在访谈里回答说:“我知道但我不用这个词,因为意思不好。”两次对话对我的震撼都是巨大的,我自认为性别平等的意识是比较好的,依然对潜移默化吸收的话语缺乏反思,并且习惯地犯这些错。

—— 吐冷,可以更好的女权主义者,感谢男性朋友们


 从解放自己的母亲先开始    经常和朋友们谈到女权主义,身边很多男生在男生的聚会里也会提到女权运动。有一次我问他们:“那你们做家务么”,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做”,再想想,才发现大多数家庭承担主要家庭内劳动的还是母亲。对妇女的压迫正是从家庭的场域开始的,当我们(特别是作为男人)在谈论女权主义时,为何不从家庭先开始,从解放自己的母亲先开始?

—— 一个男女性主义者


 统计差异与刻板印象   我认为男女在绝大多数领域并不具有先天的统计上的明显差异,所以每次听到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描述,尤其叙述者本人还是女性时,我都会觉得格外刺耳。有一次跟母亲的朋友及其子女一起吃饭,席间一位女生的母亲谈到女生如何不用努力,如何依靠男人赚钱养活就行,听得我浑身难受如坐针毡。还有一次跟前女友谈话中,她偶然提到女生数理能力不如男生(尽管她自己就是数学系)。我一时没忍住,吸气“嘶”了一声,换来一对翻出天际的白眼。我还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女性能够意识到很多基于性别的刻板印象纯粹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只要你有意愿就可以打破。

—— 一个男的女权主义者


  点名册   “一看名字就是堂堂正正、中气十足的大男子,怎么可能容得我这样的小女子随便评说。”这句对我发出的让人匪夷所思甚至毛骨悚然的评价出自我的大学语文老师。在我被她语言冒犯做出回击后不久,她对着点名册开始一个个的点评每个同学的名字。于是我们听到了诸如“这个名字一看就是家庭主妇取的”,“这个同学家里肯定是爸爸说了算”的惊悚言论。我尝试站在她的角度思考她立场的来源,但很明显超出了我的认知。一个中年妇女,对性别和家庭观念能够如此自小,同时试图宣扬这种思想,让我看到了一个正常女性的镜像。这件事让我多多少少意识到了在女权事业中,阻力的来源多么丰富多彩。可以说,它后来成了我对此类反智行为努力扭转的动力。

—— 丰富的敌人,不尽的动力


 聊天记录    聊天记录里搜索“女权”,只有两条记录。第一句是“我不支持女权,我想我内心可是很小女人的好吧”。好的,我承认这位内心和外表都很“小女人”,但是女权就一定要把你定义成什么样了吗?又不是个加工厂,你进去哐哐两下,合格产品出厂了。你想成黑寡妇也没那能力啊…另一条是“我不支持女权,但嘴上又不能说”。什么时候支持女权或者反对女权成了敏感词,你也是个学法的,哪条法律规定说反对还违法了啊。既然有支持就一定有反对,给你机会了那你倒是说出来啊,万一你把我给说服了呢。

—— 是不是女权主义者的法师


 旅行的一些瞬间   旅行时,在A国拥挤的公车和B国小镇的商店里,分别被两个大叔贴身顶了屁股,怀着“对方可能不是故意的”心情,一直僵住了很久。习惯于维持对人最大善意的揣测,和维持表面友好的气氛,我保持了沉默,只是每次事后想起都会非常愤懑,无法理解这种不把人当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冒犯。同一时段,在B国一直被各种男性搭讪,邀请共度周末,再三礼貌的拒绝不被听懂,从此对该国规训女性、却支持男性自信活跃的宗教文化产生阴影。而类似遭遇,在中国本土也比比皆是。东亚女性“温顺”的刻板印象,“温良恭俭让”传统文化中的善意被曲解和利用,我甚至深刻怀疑是否该归罪于自己喜欢以善良友好的面目示人,这才是最大的讽刺。

—— 一直在思考女性主义是什么的困惑者


 把外出当作一次实验   从小发育早,穿着显身材的衣服出门都会含胸驼背,惧怕别人的目光。接触各种思想之后明白,那是一种凝视。想要反抗凝视,那就得重新确立自己的主体位置。如今穿比较清凉的衣服出门,我都会告诉自己,你就把外出当作一次实验,观察哪些人有哪种目光。目前经验来看,学校里的小男生会比较有礼貌,目不斜视;长得文质彬彬的中年男性会撇一眼然后迅速撤回;部分社会人士则扭头行注目礼,甚至盯着某个部位看。既然无法避免被“观看”被judge,那不如我judge回去呗,好歹能让自己心情变好。

—— 野生社会学爱好者


 结束语   我是吐冷,PostKindergarten 公众号的主人,一个常常落泪、也常常感到愤怒的女权主义者。过去几个月,也许和很多人一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波荡,情绪特别糟糕,更新得也少了。为了这个征集,突破平时的自闭,向很多不怎么聊天的朋友发出了消息,收获了很多沉甸甸的真诚,非常感谢大家。最后的一则故事,“把外出当做一次实验”,讲的是女孩反抗凝视、带着好奇和勇气出门。期望我们一起,这样走向未来的世界。

—— 吐冷



欢迎你通过留言参与讨论:【标题】内容【署名】

如果希望匿名,可以私信给后台,我会帮你发出来

期待听到你的答案。


 命题  

请你,我的朋友,想想你的生活在哪一刻与“女权主义”相逢,具体到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也许非常糟心,也许带来希望。请把它写下来。

 游戏规则  

  • 征集“关于女权的N件小事”,所以不要泛泛而谈,请从具体的事情出发,可以非常琐碎
  • 翻一翻你的微博、朋友圈,或者聊天记录,能帮助回忆
  • 每一条尽量控制在300字以内
  • 起一个短短的标题,想一个代表你的署名
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 关注 PostKindergarten | 后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