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印邊境發生衝突,先在喀什米爾班公措湖附近互有打鬥,發展至上周在同區的加勒曼河谷(Galwan Valley) 再起爭端,本周一(6月15日)雙方互有傷亡,中國損失45 名士兵,印度錄得20名軍人陣亡。這段新聞基本上沒有太多人在意,放諸國際時事屬小事一樁,而且雙方的外交語調均強調要協調磋商,以和為貴,並未磨拳擦掌,似乎距離開戰甚遙。

Source: BBC New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49234708

事發地點雖然稱為河谷,但位處海拔四千多米的喜瑪拉雅山脈,空氣稀薄,地勢險要,莫說打鬥,即使奔走也不容易,何況山區天氣變化極大,即使如今已經初夏,早晚氣溫都在冰點之下。據英國BBC 報道,中印雙方都沒有使用武器,只是抛石打鬥,士兵是失足墜崖致死(註一)

雙方互有傷亡之後,《人民日報》報導兩國外長有接觸,但指責印度跨越邊界挑釁(註二)。印度當然不甘示弱,圖文並茂指出中方侵犯實際操作線 (LAC, Line of Actual Control) (註三)。這條實際操作線是英國外長麥克馬洪 (Henry McMahon)在1914年劃成,多年來線東線西各國都各有演繹與不滿,除中國、印度外,還有巴基斯坦、緬甸,甚至西藏流亡政府。

1962年爆發中印邊境戰爭,戰場同樣是喀什米爾地區,爭端有新仇有舊恨,更夾雜西藏問題。是次中國主動出擊,山區地形險要,雙方都無法派出飛機大炮海軍坦克,加上當時兩國都窮,同樣只可以打埋身肉搏戰,戰爭打了幾個月停火,雙方互守實際操作線,多年來都有零星衝突,最近一次在 2017年8月,在藏南與印度錫金交界那堆山 (Nathu La) 發生,當時中國解放軍調動大量兵力,形勢一度緊張。

既然劃地為界,本應相安無事,何以又起爭端?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中國對印度沿邊境修築公路感到不安。 2019年4月,印度修建次段北路 (Sub-Sector North Road),全長225公里,連接拉達克 (Ladakh) 首府列巿 (Leh) 至什約克河(Shyok River),沿路緊貼中印邊境的實際操作線,新公路設計為全天候運作,不受寒冬影響,據聞更考慮增設航空設施 (Airfield)。

中國當然並非杞人憂天。1950年代初,兩個新興大國剛成立不久,第一任印度總理尼克魯 (Jawaharllal Nehru) 與中國稱兄道弟,願結為友好之邦,跟中國磋商邊界劃分問題,不旋踵中國悄悄建築國道 219,貫穿有主權爭議、鄰近喀什米爾的亞克賽欽區 (Aksai Chin)。尼克魯給蒙在鼓裡,直到有衛星圖片拍到己建成的公路才晴天霹靂,時為1955年,一切都己經太遲。以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鳥不生蛋渺無人煙的藏西起一條公路,經濟效益欠奉,政治考量重於一切。

另一件比中印衝突更加無人在意的事件(可能中國也看在眼裹),是去年8 月印度廢除憲法370 條 (Article 370)。370條是印度在1947年立國時處理查謨與喀什米爾 (Jammu and Kashmir) 的條文,賦予該地區獨特的自治地位,有自己一套憲法,可以自行立法,保障土地資產僅限當地人擁有,惟國防外交則交由印度中央政府負責,藉以換取查謨與喀什放棄土邦 (princely state) 地位成為印度的一部份。事隔六十多年,印度國力強盛,認為查謨與喀什理應為印度一部份,與其他省平起平坐,於是乘勢廢除370條,自此當地憲法不復存在,印度的法律同樣適用於該地區,更重要的是印度其他省份的公民可以自由在查謨與喀什置業定居,換言之可以殖民。總理簽署法令之日,印度一眾小粉紅欣喜若狂,樂於見到國家強盛云云。

一國兩制終究不敵時代巨輪。


Note

  1. Source: BBC News: Galwan Valley: China and India clash on freezing and inhospitable battlefield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53076781

2.  Source:人民網:王毅同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20/0617/c1011-31750709.html

3. Source: NDTV: India-China Clash In Ladakh Explained Through Satellite Images 

http://www.ndtv.com/india-news/india-china-ladakh-face-off-india-china-clash-in-ladakh-explained-through-satellite-maps-2247977?pfrom=home-big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