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個哲學諮商的會議中,針對「依賴」的議題,大家談起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例子。

教授突然問我:妳呢?妳這個媽媽說一說。

嗯,我是一個哲學諮商師,不小心生了兩個孩子,對於這幾個關鍵字:依賴、親密關係、孩子、先生…等。我腦中出現了最近看的一部電影:「生存家族」。 現在的人,或許很少有為了要活下來不得不彼此依賴的強烈感受吧。

電影宣傳照

由小日向世文與深津繪里主演,故事內容很單純:有一天全世界都失去了電力,在東京的這家人,不願困在因為沒電就無法運作的城市,他們騎了四台自行車,準備前往母親的娘家鹿兒島…。 這部電影可以切入的角度很多,今天想來談談依賴。

電影劇照

年輕時候的我很驕傲的認證自己的獨立,喜歡只屬於自己的孤獨。隨著年歲越大,才開始覺察到自己的依賴性。依賴天地、文明、工作、家人、親友,依賴著付出而證明自己的價值。人與萬事萬物之間的依存關係是不可分的,當年的我憑什麼不可一世。

人的存在,因為種種依賴而形成一個系統,每個人的依賴系統都不一樣,或多或少,孰輕孰重。

電影劇照

而在片中的一家人,因為過度依賴文明的生活模式(誰不是呢?),彼此之間的依賴變得透明而沒有重量。當生活中的重擊發生(失去電力),這一家人只剩下彼此,為了活下來的依存關係重新定位,激發出原本喪失的潛能與許多新的情緒而不得不成長,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因為依賴而親密。

電影劇照

兩年,失去電力整整兩年。兩年後的這家人,回到了東京過著同樣的生活方式,卻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電影劇照

這家人本來維持一種看似平衡的依賴關係,但遇變化而失去平衡,也因為失衡所以調整,而又再次達到平衡。

所以當我們要解決個案因為依賴關係失衡而產生的問題,如果只著眼於A、B兩者之間,其實很難真正解決問題,只有從個案依賴的全面性觀點來檢視,例如物質、心靈、親友、興趣…等,較容易找到可以調整、鬆動或拉緊的面向。

看完電影的當下,心情是的很複雜的,一方面羨慕沒有電力從零開始那麼爆炸性的挑戰,同時又害怕自己根本無法負荷這樣的劇變(或許這樣的災難並不是在一個無法想像的未來),然後與一起看電影的朋友決定,不要當一個自大且與大自然絕緣的人。

感激身邊讓我可以存在的一切,是那麼多愛所堆積出來的,而所有人在這當中彼此關聯著,或許平穩也或許正在震盪著,但這都是邁向平衡的過程吧。

說一個題外話,片中所有的人都狼狽的想要活下來,卻有另外一家人因為俱備野外求生常識而有餘裕的享受當下,享受這一切的不適,享受這個災難。

成為一個有餘裕、準備好的人,不只是技能方面,更是心靈層次,面對困境的時候,一點都不浪費的享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