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身為人》-路斯·羅伯茲|閱讀摘錄筆記
亞當·斯密是著名《富國論》的作者,普遍大眾都不認識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亦有不少人認為提倡自利自私、資本主義的亞當·斯密竟然會談及道德實是一件奇怪的事。
身為經濟學生的作者路斯·羅伯茲特別鐘情《道德情操論》,說它影響了人生的看法,解決了他對生命的疑惑,可惜《道德情操論》一書用詞古典,句式複雜,深澀難懂,所以作者就編寫這本書,去當代的詞彙句子,以及例子去為我們翻譯亞當·斯密對道德情操的想法。
我一直看經濟學是一種解釋人類的行為的科學,只是它集於了觸市場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利益問題,但經濟學的理論亦可以套入人生,去解釋非交易的事情。
《道德情操論》主要是講怎樣成為更好的自己,透過成為更好的自己去塑造更美好的世界,正如書中導讀亦提及,這本《道德情操論》聽起來挺似現代的心靈雞湯。
內容.
簡單講述書中重點,《道德情操論》集中關心周遭的人多於遠方的人們,我們做好自己的本份,套用康德的「定然律令」把自己將要的做事想像成全世界都會這樣做,去衡量自己要不要做這件事,要是每個人都這樣做,世界就會越來越美好。
因為每個人做對的事,所以促成「文明化社會回饋循環」整體社會變得美好 。那麼,我們怎樣去判斷自己做對的事呢?
亞當·斯密提出「無私的旁觀者」,透過這位存在我們自身的監察者去監督自己,類似弗洛伊德所提及的「超我」,但是亞當·斯密強調是監察我們的部分,說明「無私的旁觀者」怎樣去用令我們個性更美好,而弗洛伊德集中說明為何會出現超我。
亞當·斯密意思是做事先問問這位「無私的旁觀者」,看看他有何意見,讓我們脫離自身,用另一個角度去看自己,去判斷自己的行為。
我們要用「無私的旁觀者」的雙眼去看事情,是因為我們太易跌入「你的鐵律」。他的例子挺令我深刻,也許是因為我也有差不多的經歷。由於他是一位作者,不時會寄書給影響力大的雜誌編輯們看看,希望得到他們的評語或推薦,有一次他寄了自己的書給一位重要的雜誌編輯,同時傳送了一封Email希望他能給幾句評語,可是久未收到回覆,他就開始猜想,是不是對方不喜歡自己的書。
其後,他有機會接觸這位編輯,走入他的辦公室發現寄給他的書疊至房間頂的天花,編輯事實上是太忙,亦太多人找他看書,所以沒有回覆不是對他有所喜厭,單純太忙了。
他當下覺悟自己跌入了「你的鐵律」圈套,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要是「無私的旁觀者」就很易去將沒有回覆解讀成,他很忙,而不是他不喜歡自己。
簡單來說,你平時對待樓下保安員,你用何種的態度會令旁觀者覺得你是可愛的人?那個可愛的你做法,正是在做正確的事。
Man naturally desires, not only to be loved, but to be lovely.
人類不僅天生渴望受人喜愛,也渴望自己是可愛的。
接下來,亞當·斯密討論怎樣成為可愛的人?
- 他分了兩種可愛「財富+名氣」和「智慧+美德」,後者比前者要好。
- 除了有「智慧+美德」,還要合宜性,即在合適的地方做合適的事情。
- 最重要的美德:審慎、正義、仁慈。審慎,即把照顧自己好;正義,即不傷他人;仁慈,即對旁人好。
就算我們有這一套量度美德的尺,亦有難去遵守。亞當·斯密說明要定義精準,人們才能遵守。一般人認為寛鬆的規定比硬性規定更易遵守,事實上是相反。作者舉出一個日常例子,不禁吃薯片比起只準吃兩片薯片還要難,因為吃了一片就會想吃第二片,人類天生抱有慾望,假若初嚐薯片的慾望,又未完全滿足,人們會停不下去繼續吃下去。在亞當·斯密列出的三項美德當中,仁慈的定義最為含糊,他也很難以掌握。
觀後感.
上述內容只是書中大概的摘錄,這本書最有價值是兩位作者,亞當·斯密和路斯·羅伯茲,立站在不同年代去解釋這個人世界。雖然路斯·羅伯茲用的是亞當·斯密的眼鏡去看世界,可是外面的景象早就已經改變,好像看見一次超越時空的合作。
讓我著迷的不是上列內容的思辯,反而是散落在書中的小道理/小理論,或者是路斯·羅伯茲提出的現代例子,成為了我人生的指引,例如「無私的旁觀者」可以用來見工,去回答人事部那個極為深奧的問題:「你有什麼長處呢?」
用「無私的旁觀者」去看見自己,同時也人事部是用「你的鐵律」,所以回答將自己拉開距離,以理性回答得到「我」這位員工會為公司帶來什麼就可以。
又例如,亞當·斯密在書中解釋了,為何我們對於歡樂產生純粹的同情感(sympathy),但對哀傷的同情感相對輕微。
整本書讓我最深共鳴感是亞當·斯密提及極權主義那段。
……但斯密的意思並不只是要我們了解那種極權主義者的邪惡,他那一番用意深遠的評論,也是對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的一個根本警告:試圖利用立法手段來限制一個複雜世界裡的各種行為時,你必須記住,人民本來一定懷抱某些天生的欲望和夢想,所以,立法不見得能實現法案支持者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而且甚至可能引發原本意想不到的問題。
遠在1759年,亞當·斯密已經提醒體制領袖,他們玩的這盤棋盤的棋子並非任意移動,棋子是會自主行動。要是移動方向不一致,社會就會出現動盪,他並不是想討論誰對誰錯的問題,是想提醒各大體制領袖,所謂人性就是包含欲望和夢想,人是會為了欲望和夢想去自主行動,別要太天真以為可以任意指揮群眾。
基本上我認同書中所提及的事情,雖然作者是談及遠久的社會,但是還是可以抱住學習的心態他所思考的東西,亦同樣可以套入我現在身處的社會當中。不過是感受到現在社會更為複雜,書的內容是提供一個基礎解釋,例如書中提及毒品的處理,國家多以禁止、懲罰的方法去消滅毒品,可是人們對毒品的需求和慾望大,導致出現黑市,甚至警察也會加入此利益集團,分一杯羮。
而然,經過教育或媒體宣傳,毒品的「毒害」形象遠超越香煙,現時對毒品看法的人大致上兩走極端,世界的現況亦超出亞當·斯密所想像的時代。
“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英文原名比較好)是我意想不到會看見亞當·斯密的世界原來不是自私自利,他所提出的「無形之手」原來亦可以套入人性之中,讓我認識另一個亞當·斯密。好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