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批评我说, 社会这么美好,你凭什么不满意。我总觉得这些人底线存在问题,一个社会美不美好,跟一个人好看不好看一样,总是需要一个可接受的底线。公职人员认真工作,人们守法纳税,并不能证明这个社会就是美好的,而只是说明这个社会是正常的。就像一个人两条腿走路你只会觉得正常,最好要走出个虎虎生风,走出个一日千里,走出个恍如隔世,才能称得上美。


缪可馨的事件还没出结果,金坛市委宣传部就迫不及待的指责缪可馨的作文是抄袭,人们体会不到其中的良苦用心,群众接受不了孩子的死亡,他们索性找出受害者的缺点,来尽可能让群众的同情心下降。“谴责受害者”的手段背后,隐藏了心理学上的“公平世界假设”,即认为受害者一定做错了什么事情,才会遭遇不幸,一个自然的推理就是,只要我做对了事情,就会安然无恙,以获得控制感。虽然抄袭和孩子死亡没什么关系,但一些围观群众指责孩子心理脆弱的样子,就像指责被强奸的姑娘们穿的太少,被骗的村民们智商太低,买不起房就是不用功不努力,还是一样的无耻。不过你也得保证,你下次遭遇不幸的时候,也要记得“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更多的时候,底线不是主动变低的,而是被现实教育的越来越低的。一个人被灌多了尿,再稍微掺点糖就变得可口了。有了对缪可馨的谴责,王振华性侵女童被判了五年,我恍惚间还以为是种进步,因为至少没有人指责女童家长看管不力,没有人指责女童天真愚蠢。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相比于云南孙小果轮奸少女不仅只被判三年,而且还能保外就医免于收监,五年显得很长;相比网络写手写个小黄文被判十年,五年就太短了,这五年就当是去监狱修身养性了,粗茶淡饭和规律作息还能降降血压,更别提王总的公司新城发展股价暴涨,人们纠结在宝马车上笑还是在自行车上笑的时候,人家在囚车上笑着就把钱挣了。



中国盛产公正的市井名言,“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话听起来是善恶守恒,因果报应,仔细一想这些话的使用场景,往往都是发生在面对罪恶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乞求上天给自己一个公道,如果公道不能如期而至,也只好安慰自己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如果我们仔细翻阅案件,按照法律规定,没法证明性器官的接触,就只能给猥亵罪,不在“公共场合”也没有“聚众”,就达不到五年以上的量刑,在加上女童阴道拉伤,原本可以判处故意伤害罪,可是无法两罪并举,只能择一重罪。这并不是坏人在从中作梗,也不是好人袖手旁观,而是规则本身都给不了你要的公道。人们在怒骂法官的时候,别忘了“买一对鹦鹉判刑五年,买一个妇女最重也就三年”的存在。


底线的进一步拉低,也是从“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流行开始的。这话和“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都是美好未来的自我想象,太需要正义了,所以晚点无所谓,来了就行。老板才不会和你讲“员工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老板强调的是迟到一个小时直接算旷工。“正义不会缺席”满足的只是旁观者的叙事需要,那种历经磨难终于成功的悲情戏剧,对于当事者来说恨不得立马“以牙还牙”。


社会美好不美好,其实还应该有个反向的思路,如果连穷人都在花天酒地,坏人都在谈原则底线,才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比如王振华的辩护律师陈有西,“王振华当然有错,他嫖娼的‘主观故意性’是有的,但他16周岁以下的少女绝对不碰,这是他的底线。”陈律师辩护的方向无可厚非,清楚的知道16周岁以下的才算儿童,听起来王振华还是非常有原则一人,只嫖16周岁以上的女孩,是不是16周岁以下的女孩还得谢谢你放过她们呢?


陈律师的“底线”大家都在用,其实就是为了维护某一方所进行的比烂。我嫖娼了,但我不嫖16周岁以下的,相比于性侵幼女的鲍毓明,我就显得有原则了。我出轨了,但我迅速和小三划清了界限,相比于那些不和小三划清界限的,我就显得有勇气了。我犯错了,但我迅速承认了错误,相比于那些不承认错误的,我就显得坦荡了。乃至在国家社会层面,犯了错作了恶,哪怕是无心之失,首先想到的不是“不使后人复哀”的系统性问责,而是要大力开展感恩教育。王振华的辩护律师精通法律,但不懂舆论,应该写一篇《如果没有鲍毓明,我都不知道王振华这么有原则》。


有一种常见声音认为,五年的刑罚一定还隐藏了权贵阶层的特权。其实这种声音缺乏现实依据,纵观中国历年来的猥亵儿童案,判刑没有超过五年的,而针对王振华也只成立了猥亵儿童这一项罪名。这并非特权,而是猥亵儿童罪在中国的法律制定中存在问题,贝卡利亚的《论犯罪和刑罚》中说,“犯罪使社会遭受到的危害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准”。针对幼童的犯罪中,伤害的不仅是幼童,更是社会对保护幼童的信心。而对权贵的声讨也并非空穴来风,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并不罕见,最近山东省经过学历数据清查,爆出两年间有200余名冒名顶替的学生,这同样也是底线的问题,你的底线附近都是这般货色,不查个个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稍微出个两袖清风的,人们都跟见了耶稣一样热泪盈眶。


通过比烂找出的优越感,本质上就是一剂证明自己宝刀未老的春药,可以暂时缓解尴尬,却不会得到尊严。近来的大事件都与孩子有关,缪可馨让人们产生了对“正能量”的警惕、王振华让人们产生对“猥亵儿童罪”的质疑,以及最近的冒名顶替让人们产生了对“教育公平”的思考,仿佛中国现在可能只有漩涡中心的孩子遭遇不幸,才可以让这些事情发酵成舆情。孩子就是中国人的底线,当这个底线都失守的话,只能让孩子继续去比烂——“你只是被冒名顶替了,他小时候可是被猥亵了”。虽然孩子长大后的日子不一定好过,但坚守住这个底线就至少还有勇气和孩子说,我们把你们保护的很好。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假装思考(pretendcogitate),同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