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德的画字人生|艺展邀请
⒈
关于杨老师的丰功伟绩,这里自是不必赘述,在国内外网络百科上都可以查到。一言蔽之,杨老师是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真正的“高人”。
因缘际会,从2018年9月起,我有幸作为助理在杨立德工作室做事,顺便跟随游学,还一起在台北参加同志骄傲行活动。
暮然回首,那些闪亮的日子里,我体会到什么叫“撕裂式成长”。细数往昔,我至少在如下领域获得杨老师的亲授并提升:厨艺,美学设计鉴赏,待人接物能力,行动、决断力和全局观,还有审美观和幽默感。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人生而言,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
而且,曾给蔡琴、小虎队、王力宏等明星拍过写真的杨老师,按行情拍一套便是万元起跳的写真,我作为杨立德工作室包吃包住的小孩可以免费获得:
以上都是杨老师随手一拍就出来的杂志“大片儿”。
除了这些,杨老师也曾一时兴起(在征得同意之后)帮我拍过羞羞的人体艺术照 算是为我的青春留下珍贵的纪念。
从2018到2019,杨立德工作室见证了我搬离北京的全过程;
而我也见证并参与了帮杨老师从百子湾路后现代城的把六号院子搬家到宋庄艺术工厂区,再到最后杨老师决定搬离北京,去到温润的泰国长居久安。
在寸土寸金的大望路,那片闹中取静的、由杨老亲自设计的六号院子,我住在里面的充实而悸动的时光,回想起来真是如同做梦一般,美得不切实际……
⒉
从2018到2019,杨立德工作室见证了我搬离北京的全过程;
而我也见证并参与了帮杨老师从百子湾路后现代城的把六号院子搬家到宋庄艺术工厂区,再到最后杨老师决定搬离北京,去到温润的泰国长居久安。
在寸土寸金的大望路,那片闹中取静的、由杨老亲自设计的六号院子,我住在里面的充实而悸动的时光,回想起来真是如同做梦一般,美得不切实际……
⬆️ 这是六号院子搬家前拍的一段视频,每天下午三点阳光会从树影斑驳间照进玻璃房的草席上,微尘在收集的古董家居间浮游……
杨老师说,每天最好的阳光只有这半小时,之后它便躲进了楼宇间的缝隙。于是,我们每天都会经历这场“遗憾”。或许易逝即是美的本质,记得杨老师工作台上摆放着的那本书:安静等候神。
杨老师说他是典型的巨蟹座,恋家、爱照顾孩子,爱逛超市、菜市场,喜欢给家人做吃的。
也就在这片“诺亚方舟”般小小的遁世之境,我学会了做“小三凉面”、台式卤肉饭、冬阴功汤,学会沙拉和香草料理的摆盘。
之后搬进宋庄院子,在那个“冻毙”的2019年初严冬,我们经常搭着老年代步TUTU车,穿梭在"SongTown"各特色餐厅和咖啡馆去吃茶、聊天、会客。
老师跟我们畅谈他的“黄金时代”,在那个经济上行、广告行销业快速发展的年代,台湾每日的阳光都是镀金般朝气蓬勃,蒸蒸日上。而作为外省移民大户人家的后代,在优越的环境里成长,从小受家人爱戴的小杨立德信心满满、勇往直前,初出茅庐便在4A广告公司崭露头角。
之后破天荒地发明「工作室」「写真」等至今仍被延用甚广的概念,还有给「海飞丝」起名的轶事,如同缔造了一整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但杨老师却开玩笑说他一直是“北漂”,不是台北的北漂,就是北京的北漂。
我们也畅谈未来,从“餐桌上的舞蹈”(把长桌当舞台在院子里观看舞蹈演员朋友的表演)到“自恋节”(与秀恩爱的情人节唱反调,倡导爱自己的节日),再到Green Door连锁会员酒吧,再到后来的“中泰同志交流团”“无国界旅行团”“泰国同志深度游”“同志婚礼一站式服务(清迈/台湾海边)”计划,杨老师的脑袋仿佛一直保鲜在灵感乍现的年轻时代,每天都有新的创意涌现出来,层出不穷……
我们像家人般,烧往事取暖,饮梦驱寒,让宋庄的冬天显得并不难捱。
⒊
杨老师说“两个人在一起相处,总要有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不能同时两个都是大人或小孩”。
在生活中的杨老师是我所理解的典型的“艺术家”性格,他常常快意人生,敢怒敢言,打破常规却也万变不离其宗。
《亲爱的小孩》是他流传最广的词作,仿佛也是他人生的写照——对于信赖的人,他并不忌讳像小孩一样发脾气、表达脆弱和充沛的爱欲……这让我常常有种错觉,就像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剧情,杨老师其实是施了魔法而被禁锢在70岁老年人身体里的一个活蹦乱跳的小正太!
或许这种活法就是真正的“艺术人生”,也就是把人生活成一件艺术品。
一个真正的明星,不是“人生如戏”,而是“戏如人生”——不是想把人生过得很戏剧化、像电影,而是连电影都没法拍得比他生活本身更精彩。
杨老师的心性,有如婴儿般来得快去得也快,痛快去爱、去痛,哭过笑过就过去了,心无挂碍。
我想这也是一位艺术家能拥有不羁的生命力、创作天马行空源源不绝推陈出新的秘诀。同样是文艺创作者,我是十分理解这种赤子般的热忱。而能有条件时刻处在创作这件热爱之事当中,这是我所理解的世上最幸福的事。
也许是这份不言而喻的惺惺相惜,杨老师也常给我们开美学和家居设计等小课,常常半个小时寥寥数语就能教到一门课的精髓。
回想起来,那些跟杨老师游学的日子就像下太阳雨,骄阳中落着热情到烫的雨水……有时我也会扮演“小孩”,跟他抱怨压力太大,宏大设想难以落实。但相处久了我会理解,他恨铁不成钢的严苛都是匠人精神般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我辈能成长茁壮的期待——满满的都是慈爱!
在往后人生中,我必定会想念这一份严格,因为长大后的我们,很难再有一位老师能如家父对我们言传身教,也鲜有机会研习待人接物之道。
他曾亲切而顽皮地唤我“小千”,因为这是小钱的谐音,因为我说我的经历很像《千与千寻》里的小千——虽然本身没啥厉害之处,却因为真诚、甚至脆弱,而一路上遇到愿意帮我的朋友……而杨老师,就像剧中的两个双胞胎婆婆,严苛与慈爱同在,一体两面。
现在,我人在广州,遥想远在泰国清迈的杨老师。当工作繁碌之时,想到有他这样的前辈当我亲切如家人,我就找到依靠感,感到我其实并不孤单……
⒋
除却高超的技艺,和永不过时的“杨氏美学”,杨老师也热衷于公益和慈善。
去年99公益日期间,在我的牵桥搭线下杨老师代言了北京无国界爱心公益亲善大使 。而且时不时地,杨老师会给看到的求助信息捐款,其中也包括前两月我专门写文章筹款并参与救助的阿伟。
此外,杨老师也是一位资深的“生活博主”,一打开他微信朋友圈,你会发现这就是一本精品杂志;而他组建的微信群,也都成了一个个精彩音乐和资讯不断播放的电台。
虽然身在受疫情影响、而暂停所有国际航班的清迈,杨老师也没闲着。
昨天他打电话给我,说想办一个叫《画字》的毛笔书画作品展,邀请有缘的朋友们先预约,限令解除后便可到他清迈的家里观展——以文会友,包吃包住。
杨老师说我文笔好,可以帮他写一篇邀请观展的“软文”。
关于《画字》展的缘起,杨老师在电话中说,这是关于对家人的爱。
“我的大家庭里有湖南的爸爸,保定的大妈妈、广东的小妈妈,生下台湾的我,现在长成了泰国的老人……” 杨老师打趣说,“我一直是个四海为家的孩子。”
受曾国藩的影响,带来湖南当地写书法的风气,杨老师的父亲就是一位书法家。
“我从小就很叛逆,爸爸在写书法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用毛笔画水彩。但我爸爸还是很疼爱我,慈祥地表扬我‘手性’好。所以之后的我一直很爱挥毫泼墨。”
⒌
如今,杨老师和心仪的伴侣在清迈生活,似乎比在北京时更平静、自在。
我很羡慕杨老师可以一直从事艺术创作工作。予我而言,艺术是灵魂的动力,是人生命力的源泉。而杨老师毕生所做的,都是在创造美,用美给人带来感官享受和愉悦,如同一个恋家的大家长给孩子们做吃的,给孩子们的生命注入力量……
细数一路,杨老师教会我太多太多……
想念在六号院子里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晚餐;
想念去年端午节宋庄院子与各界名流觥筹交错的长桌宴;
想念那些相聚时的恬淡悠长的时光,那些清新的香草料理让我们忘记还会别离……
“清迈的雨季终于开始了,酷暑结束了……” 杨老师在群里说。
我望向窗外,广州也下起了雨,
每一滴雨水都是寄给这个世界的一封信,
信里写着:
“我愛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