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間演奏會散場時》:比電影更好看的小說
這個故事來自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版由福山雅治和石田百合子主演,講述一對中年男女的愛情故事,自然引起我這個中年大叔的興趣。而我看見有影評說原著小說寫得更細膩,於是帶著一股衝動走到銅鑼灣的二樓書店找到這本小說。事實上近年我已很看小說了,更何況是一個愛情故事。
自問沒有甚麼文學修養或古典音樂的知識,也沒有男主角蒔野聰史那份優雅而才華橫溢的特質。所以小說中提及的文學作品和音樂名曲叫我讀得有點吃力,也不容易體會這些作品背後的含意。只是蒔野處於人生事業中的樽頸位置,卻又令我身同感受。
男女主角的困境
再看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他們各自面對著不同的困難:蒔野年輕時一舉成名,但是二十多年的演奏生涯後已無法再進一步,如今他卻要用上很大的心力才能完成演奏會,事後也要休息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過來。以往每一次的演奏會完了,心裏已經有了下一次演奏的感覺,但現在他卻感到十分厭倦。
這個正是他父親提出的「魂斷威尼斯」症候群狀況:人到中年突然厭倦了現實社會的生活,渴望回歸原本的自我,因此做出毀滅性的舉動。表面上蒔野的演奏仍有超卓的表現,然而他已感到無法彈下去,不過沒有在別人面前表現出這種窘境。蒔野因著音樂上的迷失而感到苦惱,剛完成的演奏會只有一首曲目是他感到滿意,偏偏和他初次見面的小峰洋子也有相同的感受。
另一方面,洋子在伊拉克採訪時經歷了炸彈襲擊,期間被困在電梯內令她產生莫名的恐懼。身為記者的她本來希望透著採訪和報導讓世人知道伊拉克的真實情況,然而因為恐襲事件已無法繼續留在伊拉克,剛從死裏逃生的她患上了創傷後遺症,只有聽著蒔野演奏的CD成為了她的精神慰藉。
然後兩人在巴黎第二次會面,蒔野卻突然向他示愛,已是別人未婚妻的洋子立時不知所措,不過20年前她看過蒔野的演奏,已被他的音樂造詣而吸引著,加上她和蒔野會面中啟發了自己的一些困惑,兩人也互生情愫。然後兩人第三次會面,並且協助洋子那位處於危急情況的朋友,也讓他們過了一個特別的晚上。
正當他們可以再進一步發展時,卻有第三者從中作梗而產生一連串誤會,最終兩人的關係就此終結了。然後兩人各自開展了自己的生活,直到一天洋子看見了蒔野最後一隻演奏專輯的一段說話…..。
兩個版本的差異
電影版和小說版最大的分別,卻是時間的背景由2006年推遲到2013年,背後的國際舞台也有所轉變:電影版的洋子正身處於法國恐怖襲擊的危機中,同時簡化了一些角色的枝節,而引發故事變化的關鍵人物 — — 蒔野的經理人後期的一些決定、蒔野的恩師祖父江的病情變化、真相最後如何被揭露也有明顯的改動。
基本上兩個版本的故事結構是一致,然而兩人內心世界的表述,還有一些細節的交代,包括洋子告知蒔野她要和理察結婚的決定,似乎是小說版來得更清晰。同時小說版的讀者會較明白為何兩個只有三次會面的中年人,卻又足以深深挑動了彼此的感情,並且認定對方就是一生最愛。
只是令到讀者和觀眾無法理解的是:為何兩人真心相愛,卻又輕易地被第三者的「小把劇」蒙在鼓裡,然後完全改變兩人後來的結局?就是網上的影評對於電影也是彈多過讚,不明白為何兩人的關係可以如此兒戲地終結。
一場中年人的戀愛
或許最大的分別在於原著小說的賣點卻是一對中年男女人如何處理彼此的關係,也跟一般年青男女的戀愛故事有著明顯的分野。他們沒有年青時戀愛的激情,表面上看似平淡,內心卻十分著意對方的想法,但是他們身邊的人和事也為他們帶來不少顧慮,甚至左右了他們的決定,結果兩人只是處於思想上的膠著多於實際的行動。可能他們經不起感情的創傷,寧願跟對方保持一點點距離敬而遠之。兩人之間雖然有愛,彼此十分欣賞,卻仍然差了一點衝動和激情。然而電影中的蒔野和洋子似是沒有突顯出這些中年人的戀愛特質。
假如故事發生在一對年青男女中間,或許他們會拼命找到對方問個明白,卻不會容讓自己不與對方見面,也不會沒有及時澄清誤會而釀成兩人分開的結局。相比之下夾在蒔野和洋子之間那個第三者,卻在關鍵時刻為兩人製造一場誤會,縱然內心也有掙扎,到底願意為自己所愛的人懷著更大勇氣努力改變一切,忠於自己的想法。再看兩人的內心卻有太多推想,太多假設對方的想法而沒有進一步行動,甚至有點「婆媽」,自然換來分開的結果。只是每當夜闌人靜時,兩人的腦海中卻是浮現了和對方一起的點點滴滴。
愛情故事以外的推想
某程度上《日間演奏會散場時》並不是一個純粹愛情的故事,背後同時引發讀者更多的思考,其中蒔野在故事中曾經說過:「人總是死心塌地認為,能夠改變的只有未來。可是實際上,未來經常在改變過去。可以說被改變,也可以說是自行改變。所謂『過去』,就是這樣纖弱、易感的吧?」這個觀點源於貝多芬所說「傍晚會看清一切」,帶點哲學的意味,彷彿是蒔野和洋子的際遇也要藉著未來(日後)的經歷來改變了過去對事物的一些看法,正好成為中年人戀愛故事的一種特質罷。
另一方面,作者將洋子和理察之間的價值分歧套入了背後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也帶出作者就著當年美帝發生的雷曼兄弟迷債事件以及房地產次按危機的分析,間接成為他們兩人之間的鴻溝。可見故事的情節並非完全脫離現實社會的狀況,也讓小說的內容變得更立體和更多面向。
簡言之:若是覺得電影版的《日間演奏會散場時》沒有可取之處,不妨看看故事的小說版,可能你會發現更多未能在電影中充分表達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