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推理小說《壞小孩》的中國推理劇集《隱密的角落》,最近在大陸非常火爆,以8.9分位居豆瓣華語劇集榜榜首,而且評分一度達到9分以上,後來因為結局「過於正面」,才使評分有所回落。由於劇集表現了了中國社會、家庭、人性的黑暗面,有人形容,它有點像台灣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正因如此,它無可避免會得到中國審查制度的「照顧」。

以推理劇的標準而言,《隱密的角落》其實並不合格。兇手是誰、作案方法如何,是推理作品的核心元素,但在《隱密的角落》裏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與其說它是一部推理劇,不如說它更接近於倫理劇。然而,當你想到《流浪地球》在大陸都可以稱為硬科幻的時候,這樣一部幾乎沒有推理成分的推理劇,似乎也就說得過去了。中國審查制度的嚴格,和中國觀眾的寬容,相映成趣。

如果推翻傳統推理劇的核心元素,獨創一種推理風格出來,那當然值得稱道,但《隱密的角落》顯然無法帶給人煥然一新的感受。除了上面說到的,它沒有好好處理兇手是誰、作案手法如何,此劇大多時候是以巧合取代邏輯,去推動故事的發展,而且還存在不少的漏洞。這些漏洞有些是因為編劇和導演本身的問題,有些則是因為審查制度。

比如引發出整個故事的立足點,就相當不扎實。三個小孩在山上玩耍時拍的片子,成為了一場兇案的證據。那究竟是什麼牌子的相機,能把對面山的情況拍得如此清晰,足以成為一宗兇案的關鍵證據?一部好的推理劇,好就好在細節上的經營,不應該讓我懷疑它裏面出現的相機。如果此劇後半部份的崩壞,還可以歸咎於審查,那在故事的起點上作出如此粗疏的處理,就只能說是導演的心態問題了。他也許並關心一部低配置相機能否在那麼遠的距離下拍到一宗殺人案的罪證,他也不關心一個心思慎密、智商極高的殺人犯為何會因為那樣的證據而頭疼,並且越走越錯。

劇中的漏洞當然遠不止於此。然而有趣的是,豆瓣上不少評論卻是對此劇有相當大的寬容,把「漏洞」當成「隱藏要素」來解讀,免費為編劇加了不少戲,儘管有些「解讀」其實是搬出了原著的設定和內容。於是,即使因為審查的緣故,此劇在最後連故事也說不好了,很多人還能通過加戲、解讀,把這個崩壞的故事拼湊起來。我心想,編劇換成你們,該多好啊,但《隱密的角落》就是《隱密的角落》,不是《壞小孩》啊。

據說原著《壞小孩》非常黑暗,大人很壞,小孩也很壞。但如果不把原著套到這部劇上,劇集實際上遠沒有達到,很多人說的那種令人窒息的黑暗。大部分角色固然都有令人討厭之處,但正如所有中國影視作品一樣,至少人民警察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完美無瑕、光明偉大的形象。老警察陳冠聲,於公算兢兢業業,於私則對別人家的孩子也關心備至;年輕警察葉隊長,更是劇裡唯一一個在家教上沒有問題的父親,他工作雖忙,卻從未忽略自己的女兒,也沒有給女兒過大的壓力,反而教她放鬆一點,但奇怪的是明明不是單親家庭,孩子的媽卻連一次臉都沒露過。是編劇偷懶,還是經費緊張到不能多請個演媽的?

我甚至以為,這其實是一部有事要找警察、看見犯罪要報警的教育片。「大魔王」張東升殺了第四個人之後,願望是一切能重來;三個小孩中的朱朝陽,在經歷了親生父親被殺死後,願望是重新開始。早報警,能有這些事嗎?所以小孩嚴良最後的領悟,理所當然是「想當警察」。

原著中,朱朝陽的爸爸和後媽之死,其實是朱朝陽策劃的,但是劇集為了過審,必須將「弒父殺親」的情節作出改編,於是把所有命案都安排到了張東升的頭上。哪吒都要高舉父愛的時代(《哪吒之魔童降世》),你還想看弒父弒親的情節?張東升殺朱朝陽的爸爸和後媽,動機很薄弱,顯得很功能化。讓張東升殺那麼多人,無非是把主要的罪惡集中到這個「變態」身上,從而淡化三個小孩角色或多或少的罪惡──畢竟在一個「文明國家」,不僅警察要正面,小孩也不能真的太壞。

「變態殺手」張東升最後在拘捕過程中被擊斃,使之不需經過審判而有一個「罪有應得」的結局,也是編劇偷懶吧?如果他被審判,則必須回到推理的核心元素上,劇集就需要交代偵案的過程,交代他的犯罪證據,可是證據呢?恐怕編劇也已經難以自圓其說了。一部打着推理旗號的劇集,最大的「懸疑」變成了嚴良和普普兩個小孩究竟有沒有死,朱朝陽究竟有沒有黑化。從中享受到的,真的是推理的樂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