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到了两个数据:中国目前人均年收入3万元,有6亿人每个月收入只有1000元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月收入1000元,日常生活水平相当于以下四个收入等级中第二级所展现的状况:


/ 摘自《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每个人像代表10亿人。初始数据来源:Gapminder[3] & Dollar Street /


6亿人仍处于这样的生活水准,是不是觉得很难想象?

过去这些年,中国的GDP和综合国力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除了所在环境的日常生活、消费,许多统计数字更是加深了大家对“中国人已经很富有”的认知:

比如,北京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已达到892.8万元。[1]

还比如,瑞士信贷研究院去年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有1亿中国人在全球最富裕的10%人口之列,已经超过了这个人口区间的美国人数。[2]

总理提到的两个数字,颠覆了许多人心中的固有印象。

这两个数字有依据吗?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公报》第九条还提到: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7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1元。


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陈玉宇教授分析,这组数据是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单从人数来看,14亿人平均每组2.8亿人。但由于是以家庭为单位,低收入家庭往往人口更多,因此低收入组的人数也会相对于其他组更多一些。总理讲的6亿人,基本上是收入排行靠后的40%,接近6亿人。[4]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会和统计数据的呈现截然相反呢?


《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这本书可以帮助回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典健康学教授汉斯·罗斯林(1948-2017)和他的儿子、儿媳。

汉斯·罗斯林曾先后担任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其他国际援助机构的顾问,是《时代》杂志2012年“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

/ Source:GatesNotes /

2017年,罗斯林健康状况突然恶化,被救护车送入医院,进入救护车时,罗斯林还随身携带着这本书的草稿。


01 这些关于贫富状况的题,绝大多数人都得了低分


罗斯林生前在外演讲的时候,经常给观众出题。下面是其中的四道(请依据你对当前世界的了解来回答):

1.在全世界所有的低收入国家里面,有多少百分比的女孩能够上完小学?
□ A.20%
□ B.40%
□ C.60%

2.在过去的20年里,全世界生活在极度贫困状态下的人口是如何变化的?
□ A.几乎翻倍
□ B.保持不变
□ C.几乎减半

3.全世界人口的预期寿命现在是多少岁?
□ A.50岁
□ B.60岁
□ C.70岁

4.今天全世界有20亿儿童,他们的年龄从0到15岁,那么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100年,全世界会有多少儿童?
□ A.40亿
□ B.30亿
□ C.20亿

.

.

.

.

.

.

四道题的答案都是C。


我们来看具体情况:


  1. 在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中,60%的女孩可以上完小学
  2. 最近的20年间,极度贫困人口的比例下降的速度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仅仅中国一个国家,就有超过5亿人口脱离了极度贫困状态。
  3. 书中给出了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的几个数据:1800年约30岁,1973年60岁,而近年达到了70岁
  4. 联合国专家预测,2100年,世界上儿童的数量将与今天一样。这是因为人口增长的速度已经开始放缓,预计未来的几十年还将持续。


如果错得太多,你也不必沮丧。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罗斯林向成千上万的人问了上百个像这样基于事实的问题,关于贫穷和财富,关于人口增长,关于出生、死亡、教育、健康、性别、暴力、能源和环境。测试的对象包括了全世界各种人群。有医学院的学生教师、大学教授、出色的科学家、投资银行家、企业高管、记者和社会活动家,甚至还有很多高层政策制定者。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答错了绝大部分问题。罗斯林发现:绝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不符合客观情况的。

为什么会这样?


02 认知不符合客观情况,是因为掌握的知识过时了吗?


罗斯林一度以为,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掌握的知识都过时了。

不过,后来他发现,甚至那些能够接触到最新数据和信息的人,仍然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他提出一个观点:人们对世界产生错误的理解,并不仅仅是由于媒体的误导、错误的宣传、假新闻或者错误的数据,很大程度上还有人们带有情绪化的世界观

“当人们思考的时候,会持续并且本能地通过他们的世界观来猜测和理解这个世界。所以如果世界观有问题,那么就会系统性地做出错误的猜测。”他分析。

因此,他写了这本书,指出了容易导致人误判事实的10个思维本能,分享一系列思考工具,教人们如何控制情绪化的本能,用批判性的思考来代替直觉的反应,从错觉的泡沫中走出来。

本文摘录了其中一个思维本能“规模错觉”加以介绍。许多人会有对“中国人是富有还是贫穷”的片面认知,很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本能。


03 对中国人贫富状况的片面认识,可能来自规模错觉


罗斯林回忆自己20世纪80年代在莫桑比克做儿科医疗援助时的经历。

当时,他一个人承担着相当于瑞典50-100个医生的工作量。受限于人力和医疗设施,只能给患儿做简单的治疗。一个瑞典朋友因此指责他没有花大量精力,“对每一个患儿全力以赴”。

而他分析统计数据发现,当地每年大约有3900名儿童死亡,而在医院死亡的只有52名(占当年被送入医院孩子数量的5%)。

因此他认为,被送到医院的那部分孩子,其实不是当地境遇最差的。此时“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过度地投入在医院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如果要以有限资源在当地拯救最多的儿童生命,只关注医院就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他将更多精力用于帮助当地提升基本医疗条件:培训乡村医生、护士,并让孩子们的父母受教育、学会预防疾病。后来,在全球范围的数据对比也证明了他的论断。

/ Hans Rosling /

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可见的局部,而忽略其背后的整体,这种思维被称为“规模错觉”。这经常会导致对整体环境、自己该做的事作出错误判断。


罗斯林指出:

我们总是对单一事件或者看得见的受害者的重要性产生误判。这两者是规模错觉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媒体也常常会迎合我们这种规模错觉的本能。记者们往往会夸大单一事件、事实或数字的重要性。


比如,作为瑞典人的罗斯林,发现:

媒体和慈善组织总是习惯于宣传一些看起来很大的数字,并且给我们看一些受苦难的人的照片,使得我们在印象中系统性地低估了真正的比例和世界上发生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系统性地高估了其他的一些比例。


他举例,在瑞典,2004年的一天,一位女士被破门而入的前夫用斧头杀害,只有地方报纸有很少的报道。而同一天,一名男子打猎时被熊咬死了,媒体报道铺天盖地。

如果只看新闻,可能会高估被熊咬死的发生频率,而感觉家庭暴力比较少见。事实上,媒体报道的倾斜是由于两起事件罕见度的巨大差别——熊杀人百年不遇,而几乎每30天就会有一位妇女死于配偶之手。

而回到我国的环境,媒体往往重于宣传表现我们国人已如何富裕、国力如何强大。社交网络上的许多言论,如“一线城市年薪70万不够用”,也更让人对整个国家的情况产生误判。包括已经富裕起来的人群,容易把自己身边的生活,以为就是全国的普遍状况,而看不到贫困的、沉默的群体

怎样解决?作者的建议是:

永远不要认为单个数字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当你看到一个数字的时候,你应该马上想到用它和其他的数字做对比,考虑这个数字所占的比例。
得到比例之后,你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观点。


比如,当我们看到以一部分群体的数据试图告诉自己“中国人已经很富有”时,我们可以查询统计数据,计算一下这个群体在人口中的比例,再看看全国居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作一些对比,就对这个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 白石洲,Source:端传媒 /

本书一共探讨了10种思维本能。除了规模错觉,还包括:一分为二、消极负面、直线思维、诉诸恐惧、以偏概全、归咎命运、单一视角、归咎他人、情急生乱。


作者指出:“这些本能,导致我们看数据的时候,会对关键数据视而不见,或是选择性去看。这样会让人对事实作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形成错误决策或导致低效沟通。”

从“6亿人月入1000元让许多人震惊”这个话题开始,我们可以学习更全面地去了解数据和事实,更审慎地面对自己的判断



参考资料:

1. 北京青年报:央行公布城镇居民“家底儿” 北京家庭户均总资产892.8万元,2020年04月25日,http://bj.people.com.cn/n2/2020/0425/c82839-33975119.html

2. 澎湃新闻:首超美国!瑞信:已有1亿中国人位列全球最富裕的10%人口,2019-10-2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36819

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2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4. 中国新闻周刊:被总理“点名”的“6亿人”在哪儿?,2020年5月30日,https://mp.weixin.qq.com/s/YKnM6cODGcYFGssP8n0UEQ


作者:fangsc

前媒体人,关注教育、心理。


▷ 排版:鱼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