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學記筆記的方法?高中生嗎?
筆記方法最多影響你記筆記,怎麼可能顛覆創作思維?

若你看到標題時有以上的疑問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剛認識「卡片盒筆記法」時,也沒想過對我會受到這麼大的啟發⋯⋯

Photo by Maksym Kaharlytskyi on Unsplash

向大家推薦這個筆記法,因為我相信它能解決一個一直困擾着我的問題:雖然看過很多很多書,寫過多不勝數的筆記,但每次寫作時,腦袋都是空空的,那些學過的知識、讀過的書本、記過的筆記,每每在最需要它們的時候,忘記得一乾二淨(我沒有師兄的過目不忘本事,詳看:「寫作能力」並不是寫作人最需要的能力)。

歸根究柢,學過或讀過的東西,不能隨心所欲、隨傳隨到的運用,是因為它們根本沒有進入我們的知識系統的血液裡。

用最簡單的文字來說,盧曼(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就是把你的創意、想法、學習筆記和閱讀心得等,以自己的文字精簡扼要地寫在大小統一的小卡片上,再為卡片編上你能看懂的編碼,最後,亦是最重要的,就是藉着編碼,把能互相關聯的卡片,連繫在一起。久而久之,編織成一張巨大的,屬於你自己的知識網絡。

這個簡介,概括了卡片盒筆記方法的四大法則:

自己的文字

記憶不是學習,理解才是

盧曼做筆記時不會把看到的內容剪貼或謄抄在筆記上,而是堅持用自己的文字去紀錄,因為:寫作不是思考的結果,而是思考的媒介,甚至是思考的本身。寫下自己文字的同時,知識已無形中被內化。

用自己的文字,把知識和想法寫下來時,可以逼自己從紀錄/記憶的層面,提升到理解的層面。

正如著名的「費曼學習法」(Feynman Techique)所提倡,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導別人——當你教別人時,必須先明白理解這個知識,才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講出來——有輸出的需求,就有輸入的必要。

把寫作由輸出變為輸入

我們慣性地認為,寫作是最後的一步,因為我們一向都是:

  1. 第一步:學習、閱讀、搜集⋯⋯(輸入);
  2. 第二步:消化、理解、整理、構思、創新⋯⋯(處理);
  3. 第三步:寫作,或轉化成影像、聲音⋯⋯(輸出)

當我們嘗試用自己的文字去寫筆記,在「輸入」的階段時,我們已開始了寫作,因而寫作由本來的最後一步,躍升成為第一步,也成了學習的一部份。

精簡扼要

盧曼會限制自己,每張卡片只寫一個想法,若有其他想法,他會開另一張卡片,再和原來的卡片聯繫起來。

每張卡片只有一個想法,就像維基百科的詞條,每個詞條都有它的獨立性,同時又可與其他的資料互相引證。把想法「原子化」,才可能跟其他的原子結合或碰撞,產生化學作用,創造出更多新的想法。

大小統一

Söenke Ahrens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裡舉了貨櫃箱作例子:全球化的其中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源自貨櫃的大小統一。當全球貨櫃的標準統一後,才能出現完整的配套(貨櫃船、吊機、貨櫃車、港口、碼頭等),國際航運也因而開始蓬勃,亞洲國家的地位也因而上升至歷史新高⋯⋯這一切,都源自「標準」的統一。

若我們還像學生時代,有時記在筆記本子上,有時寫在書頁的空位上,有時記在電腦裡⋯⋯到你寫作時,根本就找不回來,不就等於浪費了當初閱讀和寫筆記的時間嗎?

有了統一的做筆記方法,就等於你的想法/主意有了貨櫃,才能有後續的發展。

因此,大小一致的卡片,或者統一的檔案格式(例如使用純文本txt, 或者Markdown,下一篇談到電子化卡片時會再作討論)。

相互關聯

做卡片筆記時想的,不是這個想法/知識從何而來,而是它將去哪

我們做筆記時最好問一問自己,這個想法、 這個知識,在什麼情況下會用得着

因為,作家和圖書館理員最大的分別,就是我們關心的,是這個想法可以如何運用,如何開花結果,而不是貼上標籤,塞在一角,然後老死不相往來。

圖書館理員只需考慮把書放好位置;但一條資訊不一定只能用在一個地方,不同作品對同一個資訊會有不一樣的演繹,這是作家的思維,對作家而言,資訊不會,亦不應只有一個「正確」的位置。

以我的筆記為例,一篇關於「戲劇的36種橋段」的文章,到底該放在「劇本分析」、「劇本寫作」、「戲劇理論」,還是「我的劇本」的分類裡?放在任何一個看來都可以,但無論怎樣歸類,好像都有不妥;所以,在記筆記時先動腦筋,讓它和既有的想法做出聯繫。

當你看着一堆互相聯繫,但用自己文字寫成的筆記時,其實,一篇新文章的雛型已出來了。

創意,往往就是把心中已有的想法,聯繫起來——

Creativity is just connecting things. - Steve Jobs

卡片盒筆記法對我的影響

因為輸入時有了明確的目的(用自己文字,問自己問題,與其他想法的關聯),會令人更集中精神,不只是盲目的Copy & Paste,而是為了更大的目標——寫作而寫筆記。

它也幫我省了時間,只要輸入的時候做得好(做好關聯和標籤) 就會省下日後整理(分類,分層級)的功夫。

這樣,既解決了筆記像汙泥般沉積,知識更可以供我一輩子所用。

對於我的寫作工作,更是個重大的突破,因為在我下筆之前,寫作已經開始了

寫作不再是順序地由學習到整理到寫作。

從前我的創作是這樣的:

現在是這樣的:

今時今日,我想沒幾個人會真的用一叠一叠的卡片來實行卡片盒筆記法,所以下一篇,我會和你們分享我自己的電子化卡片。

還不知道Zettelkasen是什麼鬼的朋友,可以先看這兩篇:

用了一輩子的筆記方法,竟然是錯的!【卡片盒筆記法#1】

Zettelkasten卡片盒裡有什麼神奇魔法?【卡片盒筆記法#2】

想深入了解的,可以看這本書: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by Söenke Ahrens

或者它的精華: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10 Principles to Revolutionize Your Note-Taking and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