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尚可入場觀看的香港電影|《幻愛》《叔・叔》《金都》
40年代香港電影熙春,80年代來到盛夏,千禧年代之後進入枯秋,如今香港電影正處寒凍期的,今年的寒風中出現三個難得的電影(其實是四部,還有港日韓合作的《落葉殺人事件》)。
由高登先發行的三部本土電影《幻愛》、《叔・叔》及《金都》,大家稱為「高登先三寶」,直至上星期我終於把三部電影看完了。對比光輝歲月時代香港電影卻尚有段距離,但對於早已斷臂的香港電影,這三部電影是很出色。甘願在艱難的香港電影業界裡苦苦堅持的電影人定必同樣抱住「我真係好L鐘意香港(電影)」的心情。
電影拍攝完,公映後各自有它們的命。三部電影一推出都受到大眾的欣賞,除了《叔・叔》外,《金都》和《幻愛》分別在後期出現批評電影的文章,特別是《金都》最受爭議。
《金都》——無法回應當下的香港
《金都》故事是講已是適婚年齡的莉芳和男朋友Edward計劃結婚,途中遇上困難,同時莉芳內心正在掙扎到底應不應該嫁。電影最具爭議的地方是,故事內代表香港的男女甚為討厭,男的裙腳仔、沒有主見;女的瞞婚,被揭發後才坦白;相反代表大陸的男生嚮往自由、有動力、抱有希望,因此有人直指電影是「大灣區」電影,抬高大陸人而踩低香港人。
我觀看電影時沒有察覺這一點,在我眼中這部電影描寫的主角只是代表一小撮人,特別是女主角莉芳,一生飄飄浮浮,看似無欲無求,見步行步。在我身邊的確有這類女生,但為數甚少,大部分我遇上的香港女生是很強勢、很知道自己要什麼,就算是迷惘都不會允許自己長期處於迷惘狀態。倘若不是普遍地代表香港女性,亦沒有抬高誰踏低誰的說法。
比起關於香港問題,我會說導演對大陸人有沒有自由的問題是充滿關懷。電影製作於反送中運動之前,放映在反送中運動後,這必定有影響。當時大家亦未感受到香港人自由已經所剩無機,所以故事中,由香港人作為跳板帶給大陸人自由已經跟時代完全脫節。
《金都》——企圖打破故事法則
導演在創作上嘗試打破一個故事法則的規矩:角色要有目標/慾望。
《金都》所描繪的香港是自由港,每一個人都自由卻困住自己的金都大廈中,追逐別人告訴你的目標,而大陸人為了走出去用盡方法得到香港身份證。因為被禁止被限制,所以大陸出生的楊樹偉有著清晰的追求,反而香港出生的莉芳可以選擇的路很多,卻沒有一條自己想走的路,可以自由卻又不知所措。這個設定下,莉芳變成沒有目標/慾望的一個角色。
這個層面來說,《金都》是一部實驗電影。在商業電影的框架下,試圖把主角目標/慾望去掉有沒有可能。結果看來是做不到,到故事中段,莉芳雖然沒有個人強烈慾望,但是以楊樹偉的慾望作為代替,成了一個目標讓莉芳行動。同期放映的新加坡電影《熱帶魚》(《熱帶魚》超好看!!)同樣是以一位受到文化影響,因性別定型而身受其害的女性,以抑壓的女性作為主角,《熱帶魚》不一樣,是編導很聰明地用角色目標/慾望去輔助角色,而不是完全刪掉目標/慾望。
莉芳經歷一輪後,最後選擇不結婚,走上自我解放的道路上。這是「正常」的結局,不過為何莉芳自我解放是回到限制多的大陸,而不是楊樹偉口中代表自由的美國?這一點我到直現還未能太明白。
另一點是莉芳背景的問題,我和朋友之間都討論多次。朋友覺得角色出現矛盾,故事有透露莉芳中學時離家出走,如此自主決斷的女生怎會長大後成了見步行步、有什麼不滿都吞回肚子裡的人?中間是否發生過什麼事,足以令她情性大變,偏偏電影中談及她的過去全部都輕描淡寫,甚至她的愛情觀亦是一個迷惘的狀態。其中一場,莉芳的中學女同學結婚,新娘子似乎和莉芳曾經有一段感情關係,但並不明確,在為觀眾只能「估估下」。當然,電影不必「畫公仔畫出腸」,不必直接表達,但是要清晰表達到。
在觀眾得悉角色的硬資料是所缺乏,而這些缺乏由作為演員的鄧麗欣填補了,她的演出充滿抑壓,平平無奇下看得出她內心有很多東西。
在香港現時特定的社會框架下,《金都》這部電影帶來的社會爭論比起電影本身帶給我們思考更多。
《叔・叔》——老同志在香港的真實
我本身長期關注同性戀議題,亦有創作同性戀的故事。我對《叔・叔》抱有失望而回的感覺。當然,我也明白對於普羅大眾來言,老年的同性戀者是屬於大家生命中另一個世界的事情。
失望是因為導演投射出來的世界,如同導演亦有參考的書《男男正傳》所描繪的世界差不多,我期望會拍得出更多的面向,例如在公園釣魚(結識男伴)當時的情況、環境、當中性慾、愛慕的氛圍等等。
被受歧視的描寫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件,最為特別家人的反應。主角兩邊家庭都是以「瞞」為主,兩位男主角瞞住家人,家人明顯是知道真相,亦瞞住兩位男主角。「瞞」是真實中老年同志正常的行為。不過在講故事上,兩邊家庭同樣用「瞞」,未能輔助整個故事,「瞞」是收在裡頭的情緒,演員可以「演」的選擇並不多。
整個故事最大矛盾是在家庭當中。作為愛情故事,矛盾本應在男主角身上,他們相愛卻不得愛,可是,相愛過程除了肉慾的描寫和大量口述歷史外,老年人的戀愛和日常生活太相似,變相沒有老年人戀愛的特色。當然,也許老年人談戀愛其實就是過小日子,愛的表現是在家裡煮飯仔,但抑壓情感不代表沒有情感,依靠歌曲去推動感情實在有點突兀。
最令我深刻描寫老年人的「愛」是《天水圍的日與夜》,當中歡姐送玉鐲給見不到面孫子,卻遭到拒絕。歡姐最後極為傷心,決定把玉鐲送給貴姐。送玉鐲是老人家專屬愛的表現。由期待送玉鐲,到見不到孫子的失望,被拒絕的傷心,最後是把玉鐲送給鄰居的悲痛,整段情緒的變化呈現歡姐的「愛」。
《叔・叔》男主角們的情感看出來是長時間處於同一種狀態,明知大家不會走到最後,甚至沒有渴望得到對方,很早已經顯示這段情是可以直接放棄的,所以主角身上最大拉扯的力量,就變成了家人是否知情。
在電影中,兩邊的家庭亦有細節得知家人是知道,可是從來沒有把話題放在桌面說。當然,如果直接把所有事情擺出來說,亦沒有趣味,不用直接說或吵架。我曾有期望過可以從細節上拉大拉扯的力量,例如家人提男主角做定期身體檢查,男主角抗拒 VS 家人堅持等等,用老年人會面對的生活事情去拉大矛盾。
《叔・叔》是一部社會問題電影,它準確描述香港老同志的情況,不得不說是掀起這個話題,把老同志的生活拉進不同群組的視線裡,在廿一世紀的香港特別有意義。
《幻愛》——簡單乾淨好睇
《幻愛》是我入場觀看的最後一寶。《幻愛》故事上沒有挑剔之事,靚人靚鏡靚拍攝,整個電影看得出導演的聰明。
本身電影是一種虛和幻的藝術,畫面的大光圈、逆光等等攝影技巧剛好配合以幻覺作為主題的電影,若是其他主題配上這類唯美畫面還會有人嫌裝模作樣,不過這個主題本身已和攝影的本質扣連。
愛情電影最重要是有什麼原因令男女主角不能在一起,男主角阿樂外於自己的思覺失調,不能投入戀愛;女主角葉嵐外於自己身份問題,治療師不能跟輔導者談戀愛。男、女主角設計矛盾位已經很大,接下來挑戰是怎樣呈現二人是命中注定的一對,亦是電影副標題「我不介意⋯⋯你呢?」,葉嵐自我鄙視,阿樂於屋外久候一晚;阿樂病發,葉嵐在房間久候一晚。故事帶出真愛的定義是不介意對方有什麼問題,最重要是陪伴。
整個故事簡單清晰感動,若要在雞蛋挑骨頭的話,電影是以精神病去包裝的愛情故事,不是以愛情包裝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思覺失調患者。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有意義在於,創作緣起是由導演學生時代的短片而來,過了數十年後,導演終於以同一個主題拍成長片,電影真的是一輩子的工作。
除了故事最後情節爆走一樣,事件越加越多,以及對白不似人講之外,整個故事十分順暢,亦沒有涉及大太爭議的社會議題,電影放映後的討論集於拍攝地點、討論兩位演員真的在一起的小八卦等等。雖然曾經出現電影以slut-shame(蕩婦羞辱)的爭議,可是內文並不成理。這一部是簡單乾淨的電影。
每個人視為一部好電影的方法都不同。有人認為《幻愛》是三部之首,故事相當工整,同時帶來愛情的滿足感;有人認為《叔・叔》才是,因為它可以反映到真實社會情況;有人認為是《金都》,因為描寫新一代香港女性的困境。
私心分享——觀看電影的個人準則
電影創作和製作是屬於團隊的,放映後的電影是屬於觀眾。所以,我判斷電影好看與否在乎它其後的討論價值,後續討論往往是此時此刻的,電影可以重複看,無論重複多少遍它都是一模一樣,但人們就著電影的討論可以有變化、隨著爭論和反思令我們吸收電影不僅停留當刻的觀看感受,時間讓我們真正地消化電影本身。
第二點就是電影展開一個新世界給觀眾,拉闊群眾的看法,更加好是,讓觀眾投入這個世界去感受,可以做到跟角色同呼同吸。
最後一點是電影帶來新思維、新想法、新衝擊,是足以影響我們人生的概念。
電影可以是娛樂,亦可以是人生的導師,希望世界重新洗牌後,香港電影可以重回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