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FULNESS:世界的面貌
無意間見到有作者推薦這本書,被標題所吸引,可以去圖書館借書時立馬撲去借了回來,一看即愛不釋手,讓我大開眼界。看完想把内容整理起來以便日後重溫,順便也分享出來看有沒有跟我一樣後知後覺(這是兩年多前出版的書)的朋友有興趣去找來看看。我看的是加語版,為方便轉載一段博客來網站的中文内容簡介:
中文譯名《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比爾‧蓋茲年度選書: 「我所讀過最重要的書之一,帶領你清晰思考世界的必備指南。」 「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 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 --漢斯‧羅斯林 有些事儘管牴觸我們的直覺認知,儘管顯得絕無可能,卻仍然真確。 這本書在談世界,在談世界真正的樣子, 也是在談你,以及你該如何真確思考,基於事實行動。
這不是一本教你催眠自己時時刻刻保持正能量告訴自己世界很美好的書。全球公衛學家和公共教育家漢斯.羅斯林通過各種數據實證,舉出十個扭曲認知的直覺,如何造成我們誤解身處的世界。首先他提出13個「真確問題」讓讀者考考自己對世界的瞭解程度。結果統計,將近12000作答的人,在前12題平均只答對兩題。一隻黑猩猩隨機亂選每一題(三個選項)的答對率會是33%,前12題會答對4題。結論是,不管受過多好的教育甚至是專業人士,答對率甚至不如黑猩猩,多數人把這個世界想得比事實上糟。
以下是以我的理解做的摘要及一些想法。
十個扭曲認知的直覺:
1.二分化直覺偏誤
許多人把世界分成兩塊:先進國及發展中國家。書中舉出新的分類方式:四個所得等級。最高等級第四級的人平均一天所得32美元或以上,包括日本,美國,歐洲多個國家,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第三等級平均日入在8至32美元之間,第二等級日入二至八美元,第一等級則是日入二美元以下。
這個網站 Dollar Street 收集了不同國家不同所得等級的人們的生活照,很有意思。網站創辦人是作者的媳婦,她指出一般到一個國家旅行,我們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般旅游業能達到的部分,卻看不到當地真確的生活情景,於是創辦這個項目讓更多人可以瞭解不同國家不同所得等級的生活實態。
我的記憶一直停留在“馬來西亞是第三國家”的階段,很意外馬來西亞被歸類在最高等級内。書中後來也提到,儘管在同一個國家也可以有不同所得等級之分。我想處於最高等級的應該是吉隆坡,柔佛新山等大城市,我的家鄉砂勞越斯裏阿曼則比較接近第三等級。事實上全球處於第四等級的人口占的只有一成,第一等級少於一成。多數人處於這兩個極端的中間,也就是第二和第三等級。很多事不是只有兩極:黑或白,對與錯,還必須考慮中間的灰色地帶。書中也提到關於平均值的迷思,一般統計學的平均值有時并不能代表整個局勢,必須參考整個數據的分佈。
2.負面型直覺偏誤
我們長期被各種負面新聞圍繞著,認爲世界正變得更糟,是因爲比起世界慢慢在進步中的數據,負面或聳動的消息更有新聞價值。但有越來越多的負面新聞不代表世界在變壞,而是獲取咨詢變得比以前更容易。世界一直在逐漸進步,雖然未達到美好的程度,但數據顯示,比起幾十年前,嬰兒死亡率降低了,童工減少了,識字的人多了等等,這些進步不會出現在頭條新聞中,卻不表示不存在。
我直到看這本書之前也是抱有這種世界越變越遭的感覺,已經很長時間連電視都不想看,看到的都是負面新聞,除了無奈沒什麽可以做,不如眼不見爲净。看了這書才知道,很多事我們只是不會在頭條新聞看到,不曾去注意而已。
3.直線型直覺偏誤
關於世界人口已經汎濫的錯誤認知。這個我也是立即就被戳中。根據調查,自1800年每個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從六人下降到二點五人,而且持續下降中。以前的家庭生十個八個小孩是因爲嬰孩死亡率高,但隨著死亡率降低及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愈來愈多家庭選擇減少生育,預計在2075年,世界人口會達到110億,然後停止往上升。數據除了直綫型,還可以有S型,滑梯型等等,比如一個小孩的體高長到一個高度就會停止生長,並不是直綫型的。目前處於所得等級最低的家庭還維持高生產率,只要持續往提高生活和教育水平的目標前進,整體生產率就會下降,世界人口也就不會繼續上升。
4.恐懼型直覺偏誤
一件讓你恐懼的事未必代表危險,我們對恐怖襲擊,被囚禁等的恐懼感讓我們高估了那些風險。一年中十架意外失事的飛機上頭條新聞,四千萬架飛機安全著陸不會被報導,33萬幼童死於腹瀉不會被報導。一個獵人狩獵時被熊襲擊而死被大幅報導,一個婦女被家暴而死相對得到的關注卻小得多。比起一年死亡率少於1%的飛機意外事故,恐怖襲擊等等,腹瀉和家暴這種時時刻刻在發生的事更應該被正視關注。
這一點上我算是樂觀,相信該發生的自然會發生,擔心也沒有用,也認同作者所提,世上有更多更值得被關注的問題,比如氣候變遷和逐漸在失控的消費主義。
5.失真型直覺偏誤
當一個數字看起來很大或很小時,嘗試找一個可以相比較的數字,或許會出現相反的印象。比起數字,指數更具代表性,尤其當需要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時。比如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和印度人口是挪威的幾倍,單憑數字把氣候變化的責任歸咎於他們是不公平的,必須考慮各國的人口分佈,以人均排放量爲準。
6.概括型直覺偏誤
一個類別或群組不一定能代表每一個個體。試圖找出同類別的不同之處,把大類別分得更小更細;發掘不同類別的相同之處,和不同類別的不同之處。小心看待代表一個類別的“例子”,因爲這個“例子”或許是 “例外”而不是標準。小心看待所謂的 ”多數“,“多數” 可以是51%,也可以是99%。見到看似不太合乎常態的處理方案,不要立即下定論認定是錯的或愚蠢的,保持好奇心,也許那是一個你未曾想過的,更好的解決方案。
雖然常常提醒自己不要以刻板印象去認定哪些民族會有那種行爲舉止,或認定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但有時還是會不自覺的被這樣的直覺偏誤主導。這一點需要謹記。
7.宿命型直覺偏誤
有些事 (包括人,國家,宗教,文化)看似不可改變,因爲改變的速度很慢。但再慢再小的改變,纍計起來也可以形成巨變。男權主義不是亞洲或非洲也不是回教或東方社會專屬,六十年前在瑞典一樣存在,隨著社會經濟進步而被淘汰。同性婚姻四十年前在美國也不是合法的。嘗試注意微細的變化,時時刻刻更新自己的知識。無論是科技,國家,社會,文化,甚至宗教,都是不斷在變化。想想祖父母年代的價值觀跟你現在的價值之間的差異。尋找文化變遷的軌跡。
我相信宿命,相信有些事無法或很難改變。這一章對我也是當頭棒喝。雖然對於宗教我還是有所保留,但比起兩個月前做作業關於男女平等的議題我毫不猶豫表示相信不會有任何改變,現在會想靜觀其變。
8.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單一觀點可以局限想象。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可達到更真確的視角及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不要只收集符合自己喜好的意見,試著往反方向尋找,檢測自己的弱點。保持謙卑的心態,你無法知道所有事,同樣的,其他人也有各自的界限。了解世界不能缺少數據,但單靠數據也不行。
從不同角度去看每件事,是我這些年在努力的方向。也親身驗證過,換個角度看事情,不單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也能間接影響身邊的人。
9.怪罪型直覺偏誤
尋找怪罪的對象有時會使我們偏離焦點,阻擋預防類似問題發生的能力。遇見問題時,不要急著尋找怪罪的對象,接受壞事可以在沒有任何人想要的情況下發生。有時候並不是誰的錯,而是整個系統的運作造成的。同樣的,讚賞一個人的功勞之前,考慮少了這個人的話是不是會達到相同的結果,或是整個系統造就的。
這是另一個讓我有所反思的點。相信人性本善。聽過這麽一個説法:每個人在做每一件事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有時被境遇扭轉成另一個樣子。事實上怪罪也無法改變什麽,有時純粹只是為情緒找個理由和出口而已。
10.急迫型直覺偏誤
很多時候看似急迫的狀況並不是真的那麼急迫。被急迫型直覺主導時,其他直覺被啟動,分析的能力停止運作。要求多些時間和數據。不要輕易相信預測。不要倉促行動。
有時急迫的錯覺是周遭引起的,要訓練自己不輕易受周遭影響,又是另一個境界了。
數據不代表一切,這點書中也有提及。誰也無法預知未來,但在選擇及決定對周遭的事采取什麽樣的行動和反應前,至少對世界應該要有準確的認知。新聞還是會繼續報導負面消息,畢竟讓人人有所恐懼擔憂才能促進經濟發展。不害怕意外,誰還會買保險?不擔心衰老,誰還會買護膚品?但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通過正確的管道獲取真確的數據實證,再選擇如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