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阿桑奇自传:不能不说的秘密》追忆了阿桑奇传奇的一生:漂泊而快乐的童年过后,他如何成为少年黑客,勇闯五角大楼?退出“密码朋克”这一精英组织的他,怎样冲破各方阻挠,成功运作自己的泄密组织“维基解密”?让他避难至今的双重性侵指控又缘起何处?本自传特别记叙了阿桑奇的监禁,详细再现他的道德观和政治观的演变。文末独家精选了重量级解密文件作为附录。

作者简介

朱利安·阿桑奇,“维基解密”创始人,主编,生于1971年。因为公布美军装备数据库、关塔那摩监狱手册、机构和企业腐败报告、阿富汗战争日志、伊拉克战争日志、“电报门”等机密文件名噪天下。其中阿富汗战争日志、伊拉克战争日志与“电报门”构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件泄密。2010年,登上“《时代》读者心中的年度人物”投票榜首位,另获萨姆亚当斯“情报界正直奖”。2011年5月,获颁悉尼和平奖,同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2013年5月,与维基解密一起被授予“人民选择奖”。曾与苏利特•德赖弗斯合著《地下:电子前线的黑客、疯狂与痴迷的故事》。

书籍摘录

引自 密码朋克

我们着手为因特网这个新的信息时代建立一套体系,允许个人也能像企业一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们编写程序,给大众维护自己权利的能力。这场运动在我的思想甚至是心灵中产生了共鸣:我意识到,通过密码朋克运动,未来的正义可能会取决于我们能否通过因特网在企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事实上,在我们运用计算机工具前,对隐私的占有是企业、银行和政府的优势,但我们在这里开辟了新的战线,借助信息给予人民更大权力。

当时的因特网就像今天的某些国家一样,是精英审查制度下的产物,计算机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密码朋克撬开了对外紧锁的大门,因特网终于不再是商业投机主义者和政治压迫势力独有的武器,但这么大的功劳却被忽视了。媒体一天到晚老是念叨哪个哪个黑客就在眼皮底下溜走,或者哪个黑客高手摇身一变成为密码解译者,为保护信息自由而战,还自称媒体就是建立在信息自由的基础之上。从这里就能看出媒体的道德观是多么不堪一击:大部分情况下,媒体对当局赐予的权力心满意足,当因特网时代来临时,并没有为了建立信息自由和反对审查而奋斗。直到今天,媒体都以为科技的演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根本不去问是怎样才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想当初,正是由于密码朋克或斯蒂芬· 利维所谓的“编码叛逆者”的努力,那些想将网络新技术仅仅变为监控民众、卖网赚钱的工具的大企业和政府机构才没有得逞。没有他们的斗争,今天的计算机会预装各种广告,智能手机会嵌入各种监视装置,因特网会在很多方面高压独裁,电子邮件会很容易被拦截,没有隐私可言。大多数媒体评论员都没有看到,当年双方之间的地盘之争是多么激烈,今天很多方面的自由都是当年战役的胜利结果。今天的共识是(密码朋克经常提到),计算机科技在社会变革的斗争中是重要的工具。

各国政府曾经想将密码学非法化,只允许官方为了自己的活动从事密码研究。现在有些政府也就是这样看待维基解密的:他们希望牢牢掌控技术,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就误解了科技自身蕴含的自由价值观。我们为科技而战,为的是阻止权威势力只利用数据满足自己的需求。斗争的实质就在于此,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有些自由意志主义者认为,斗争实质是将隐私作为资本主义自由对待,是保护反对“大政府”的自由,是推崇数据个人拥有;但这是我的自传,我会解释这对我有何意味。


密码朋克的精神指导着我深深思考如何能够最有效地反对政府、企业、监视机构等压迫性组织从弱势的个人身上榨取数据。政权的基础经常建立在控制数据上,通过此类控制可以害人,压迫人,或让人闭嘴。我对密码朋克精神的理解是,它能保护人民免遭以上侵害,能将人的知识转化为外人无法掠夺的财产,就像汤姆· 潘恩所说的,将自由作为抵抗伤害和侵略的坚实堡垒,保护人民大众。我们的目标简单明了,即将压迫的工具变为自由的工具。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1997年我开发出一个名为橡皮管的工具,将加密数据隐藏在层层假数据之下,只凭一个密码绝对无法进入个人敏感信息。除非数据内容中的那个人希望公开,否则数据本质上是无法获取的。不是仅仅通过加密来保护重要信息,还要将数据隐藏起来,这是博弈理论的应用。为了广大民众的福祉,我希望借此软件打垮审问官,让他们永远也无法确定某个密码破解后是否还有下一个存在。声明一下,维基解密的创立理念,就是源的存在应是可以无限否认的。我期待有一天,即使权贵势力威胁要惩罚所有张嘴说话的人,世人还是能够运用该技术大声说出来。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因为密码朋克从一开始就反对所有企图剥夺加密权的条约和法律。



原文链接: https://2049post.wordpress.com/2020/08/01/v2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