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頒布北大、清華和南開組成長沙臨時大學的命令。三校中,南開是反日風氣最盛的,被日本人報復炸成廢墟,當然會走;北大的學者相對猶豫一些,後來也離開了大部分;清華一方面是校長梅贻琦的堅定決心,另一方面據說是考慮‘清华与美国的联系, 这几乎使得日本人必定会侵扰留在后方的任何一位清华学者’,而彼時美國還是中立,日本人的心態就很能想象得到了。現在朋友圈里轉發最多的文章什麼樣他們就什麼,這篇文章寫在2020年8月7日,就是往前推個五年也差不多。很多時候不是你希望相安無事就如你所願的。

師生想要出北平,不能光明正大得走,必須‘装扮成农民、商人或傀儡官员’,‘据报导,日本特务曾一直跟踪南开学生到达上海的国际租界’。日本人如此費勁阻攔他們離開,是有維護‘大東亞共榮圈’合法性的考慮在。總之,經過各種艱難險阻,他們中的大部分最終到達了長沙。

說實話,《大批學者遷徙》這一節我不是很感興趣。但有一個人我想多了解一點,‘留学日本的钱稻孙出于对侵略者思想上的同情’成了僅有的留在北平的幾個清華學者之一。不知這個說法所出何處。钱稻孙是和當時執教北大的周作人齊肩的日文翻譯家,對日本文化有親近感也是自然的,但他和周作人留下來也另有任務,都受託於各自的校長看管學校財產,梅蔣二人作此委託肯定也考慮到他們的日本關係。

抗戰勝利後,兩人同被判漢奸罪,原因都是在當時日本人控制的華北政務委員會下任有職務。錢稻孫合作的編輯文潔若在《我所認識的錢稻孫》中寫道:

北平沦陷后,汤尔和任伪北京大学校长时期,钱任秘书长。汤死后,钱接任北大校长兼文学院院长。政治上失了节,但总算保全了清华、燕京、北大三校的文物

文潔若對這段歷史的了解當是很大程度來源於錢稻孫本人,即使排除自我美化的成分,我覺得也應該是大致事實了。總有些時候,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並非要給錢稻孫開脫,現在我看過的只有文潔若的說法,他具體做了什麼我還有待了解。明白人都知道,有些事情過頭了沒人在意,而有些事情,不管本意如何僅僅是站在那兒也是有罪的了。

錢稻孫死於1966年,百度百科語焉不詳——我得聲明,日常查找資料,百度百科我從來都不看,只是看到文潔若的說法後,好奇那裡是怎麼說的——只是維基百科居然寫得更簡略十分不尋常,然後想到聽人提起過維基中文社區繁簡近來都被滲透得很厲害。就像一些重要的百度百科詞條比如共黨啦、馬克思主義啦、毛澤東啦、抗日戰爭啦、紅十字會啦,相關單位都會安排信仰堅定的同志維護一樣,看到不適宜的增刪修改上傳了再秒改回去。扯遠了,文潔若的回憶如下:

1966年的红八月中,他被红卫兵抄家,连床都抬走了。老人被殴打得遍体鳞伤,躺在地上呻吟,当他的二儿子端义闻讯跑去探望他时,他嗫嚅着说“什么都不需要”。事实上,他已咽不下东西,没多久就被迫害致死。

被紅衛兵這個,被紅衛兵那個,這類文章里最常有的就是幾乎從沒有人點出這群紅衛兵姓甚名誰,哪怕是出自哪個學校組織的都不說明。有一部分是真不知道,其餘的是把‘為尊者諱’這個原則用到惡人身上了。

最後補充一下錢稻孫的翻譯成就,希望他更多被人記住的是他的作品。錢稻孫是《源氏物語》前幾卷的譯者,後來這部小說轉交給豐子愷完成,對於錢稻孫來說這本非他所願,其餘譯著有《万叶集》、《近松门左卫门·井原西鹤选集》、《东亚乐器考》等。末一本我不記得是有還是沒有,有也是放着吃灰吧,豆瓣上標記的人並不多,看着聽受冷落的樣子,該是找出來好好看看,加入讀書筆記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