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化這個地方的氣息讓我總覺得酷似南京,既失去了政治首都的地位(河內 vs. 北京),也遠離後來的經濟中心(胡志明市vs. 上海),而且還在戰爭中受戰火摧殘。南京有1937年浩劫,順化有1968年屠城,兩城何其相似。

圖、午門一隅

到順化的那一天是個出大太陽的好晴天,儘管已經是11月份了,但中越的天氣仍相當炎熱,天空一片萬里無雲。

出火車站時我有點失落,順化是阮氏王朝的皇城,就算風光不再但好歹也是一省省會,火車站規模小不說,出來的旅客稀稀疏疏,實在很難想像這裏的往日時光。車站離皇城不遠,約莫兩公里,搭個grab大概10分鐘的車程就會到。

圖、 如畫一般的子午大道

順化人引流香江護城,香江也貫穿了整個古城。越南的城市與水有很大的關係,河內、峴港、會安、胡志明市都是沿河而生。

圖、香江貫穿整個市區

香江在歷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越南在李朝建都河內之後,總是有北面強權侵略之虞,歷史上先有元朝的入侵(但失敗)、後有明朝佔領直接進行管轄統治等血淋淋的案例,史稱四次北屬時期。順化的香江正是第一次北屬時期,漢朝與占城的邊界。

對越南來說,北方離中國太近,又沒有屏障,風險太高,因此從12世紀開始北越文明就一直有往南拓展的趨勢。順化是陳朝英宗將玄珍公主嫁給南方占婆國王所換來的土地順州與化州。在此之後,北方文明南進發展的趨向大勢抵定。

圖、 整個皇城被香江包圍
圖、 整個皇城被香江包圍

往南移動的進程大概在後黎朝的時候完成,此時除了下高棉湄公河三角洲地區之外,近代越南的雛形已經出現。但在16世紀中業到18世紀,國內勢力分成昇龍的鄭主與順化的阮主。阮主之所以勢力能夠崛起,除了占婆與高棉王朝的衰弱之外,還包括聚集在會安的季風亞洲跨洋貿易帶來的巨大財富。這些資源讓在南北越分裂中的阮主能夠建立廣南國(1558–1788),得以抵擋北方鄭主的七次入侵。

廣南國是個靠貿易吃飯的政權,越南中部多山,可耕地不多,如要長期與北方政權抵抗,勢必得靠外人資助。因此他們除了吸納許多因明朝亡國而無法返國的「明鄉人」、支助駐居河仙鎮的鄚玖軍事政權,也撥了秋盆河部分地區給來會安做生意的日本人、來自葡萄牙的修道士以換取他們的軍火物資。而在高棉帝國衰敗之後,以和親的方式下嫁女兒阮氏玉萬給逃到下高棉柴棍地區(今胡志明市)的高棉國王吉·哲塔二世(Chey Chettha II),以贊助吉·哲塔二世對抗暹羅的條件,換取廣南國在此塊地區的收稅權,開啟越南統治下高棉地區的先聲。

圖、 順化是個典型的小城小鎮

也是在這個時候,順化開始出現在歷史舞台。阮主定都順化自有用意。收服占婆勢力,在資源調派上更容易,而且比起過於接近中國的河內,這兒離中土遠,背後又有長山山脈阻擋高棉的入侵,是個適合開疆闢土、遠離外強的風水寶地。大概也是在這個時期整體越南文明開始更快地吸收占城背後的高棉文化,並使得有別於中原文明的越式風格更為顯著。

圖、 藍天襯托出真正的珐瑯藍

今日所看到的的順化皇城是1802年阮福映(1762–1820)統一越南全境、結束南北分裂時期後所興建的。在平定北方之後,他仍選擇以順化為都,控制國土狹長的越南。

整個皇城仍是以紫禁城為模板,在風格上可以視為是昇龍古城的延續,包括像是太和殿、長廊等建築都與北京十分類似,只是規模有所不同。而我自己在參觀時,更覺得在整體宮殿的配色方面酷似乾隆時代的珐瑯瓷,這樣的配色在艷陽天下甚是好看。

圖、 整體配備與紫禁城如出一轍
圖、 整體配備與紫禁城如出一轍

儘管是11月,滿池的荷花卻告訴我們這是個四季如夏、花香四溢的地方,也難怪流經順化的河會被稱為香江。一些韓國人來這裡觀光時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覺得這裡跟景福宮有些相似,東亞國家就屬這兩個中國的小老弟命運多舛,一個是被日本人吞併,一個是臣服在法國人之下,兩者皆在併吞與夾攻之間擦撞出自己的文明,吸收中土文化的精華,或許就是因為這樣,韓國才對越南如此同情吧。

圖、 滿是荷花的護城河

不過出乎我意料的是在這種艷陽天,來此處的觀光客卻意外的少。整座皇城空落落的,比起會安古鎮的人山人海,這個越南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顯得落寞許多。皇城的遊客不多,給我的感覺跟圓明園的門可羅雀一樣,而這也與他坎坷的身世有關。

圖、 三三兩兩的遊客,而且多以團客為主

越南在西貢條約、順化條約逐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並近一步被吞併後,西貢與河內的政治地位又再被提升,順化則相對地逐步沒落。

不過順化皇城在1945年以前仍是阮氏王朝的中心。皇城後面更有法國人在1932年保大帝回國後替他興建的行政公署。就規模來看,這個公署應該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圖、 昔日宴客的太平樓與保大帝辦公的行政公署
圖、 昔日宴客的太平樓與保大帝辦公的行政公署

直至1945年8月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於皇城午門退位後,順化才褪去了政治中心的外衣,正式鼎革至新的共和時代,但這並沒有免去他日後被大肆破壞的命運。

圖、 鼎革之際,只留下石獅與鐘鼎在此象徵過往的王權,畢竟是故宮。
圖、 鼎革之際,只留下石獅與鐘鼎在此象徵過往的王權,畢竟是故宮。

順化成也地點,敗也地點。二戰後南北越的交界處北緯17度線,就剛好穿越這裏。在北越越共與美軍扶持的南越互相對峙時,這兒被劃分成非軍事區。但在1968年1月,北越突然發動無預警的強烈攻勢,南越也不甘示弱立刻反擊,皇城與大批平民遭受戰火波及,史稱戊申順化屠殺。在這場浩劫當中,順化皇城大部分的建築物毀於一旦,而復原工作至今仍在漫慢進行,到處可見修復的紅磚瓦片。

圖、 復原工作到處進行
圖、 復原工作到處進行

南北越統一後,皇城午門上高掛的越共一星旗表示著物換星移。就像天安門廣場上的五星旗一樣,昭告天下傳統皇權已然逝去,現在是個新的時代,而這裡已經不是皇城,而是故宮。

圖、 午門

皇城的出口是和平門,這似乎是越南人嚮往和平的最好證明,但這樣的安和日子,又能維持到何時呢?

圖、 和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