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晚,我将主讲Matters线上讲座第四季的第四场:制定、优化你的知识与资讯食谱。

这场讲座的主题,是我一直倡导的理念:读什么,你就是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懂得健康饮食:少吃垃圾食品,少摄入糖分,多吃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其实,我们也应该用心打造自己的媒体食谱(media diet):摄入均衡、充分的信息营养,摒弃低质的信源。

我曾在我的公号“新闻实验室”开设“我的媒体食谱”栏目,邀请各路达人分享自己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本周,我刊发部分过往内容,与大家一起回顾。

我也想邀请大家一起写写自己的媒体食谱,检查一下自己每天摄入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信息。


本期分享嘉宾是talich,刊发于2016年12月。

talich老师的官方版本介绍是:《虹膜》专栏《娱乐的逻辑》作者。他也是《选・美》播客的主播和《选・美》会员通讯的主作者,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出产靠谱的美国政治分析。可惜,《选・美》的常规内容在2016年大选结束后就完结了,好在他愿意在这里将自己长期积累的信源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倾囊相授,让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了解美国政治。

承蒙方可成老师邀请,让我聊聊平时是怎么获取媒体信息的。我猜着方老师是想问做《选·美》会员通讯时我是每天怎么收集资料把通讯整出来的。做通讯这一年,我获取信息的方法已经与我以前很不一样,想来以后也会不一样。既使是在这一年里,我自己收集信息的方式也变化了不少。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总是因着自己的需要,技术的发展,媒体的演进而变,所以对于个人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消费模式,写出来的也都是过去时,只能算是个自我总结。

写通讯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一个信息交流,自己平时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文章,特别的新闻点,就分享出来。这也是因为我平时就有收集一些报导或研究的习惯,所以觉得把这些信息分享出来,也是个比较自然的工作。

虽然通讯是写给所有会员的,但我写的时候,对像还是我所熟悉的《选·美》栏目的其他作者和嘉宾。所以我的假设是大家对基本的时事新闻都有一定了解了,这样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放进一些更有深度的东西。那些愿意花钱订阅的会员,也应该是不满足于概括性的新闻报导。这大概是写会员通讯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呢,就是尽量不看其他中文媒体的报导,因为我不想让通讯的写作过程受到中文媒体现有报导的影响,不管是内容上还是风格上。

写会员通讯改变了媒体阅读习惯

当然事情开始了,写通讯的工作量还是挺大的,对信息收集的要求也挺高。所以我的一些习惯也被迫做出了不小的改变。

平时我其实还是比较少看媒体报导的。比如我大约已经有十年没有看电视了,所以电视媒体基本上就不接触了,只是偶尔会在网上看一看。平时如果有空,还是在网上看文字新闻和分析文章。

一个是阅读媒体文章可以做到深入浅出,也让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阅读过程,对于不太感兴趣的报导可以快速扫过,这样自我感觉在相同时间内的信息呑吐量更大。而且现在的主要媒体在数据呈现上的水准也越来越高,很多图表做得好看又有信息量。视频其实也是有针对性的看时感觉更有意义。

另一个是现在英文媒体文章的丰度很足,很多文章中都给足了参考链接。这既包括了其他媒体的相关报导,也很多是直接指向专业文献,特别适合延展阅读和查证。《选·美》通讯中我也因此尽可能地附上我自己的信息源,也是受这些文章的写作风格影响。(这些插在文章中的超链接,和学术文章写作中的参考文献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直接以超链接的形式出现,更加自然。现在学术文章的电子版中,这种超链接也很常见了。所以学术写作和媒体写作从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要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要传达的信息。当然因为受众不同,所遵从的传统也不太一样,就会显得非常不同。)

不过在做《选·美》之前,我平时看相关新闻并不频繁。毕竟政治新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和工作相去甚远,也不是主要的关注对像,我也只是一介票友。所以我平时只是看一两个综合性的主流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在看政治新闻的同时,更可以同时翻看其他新闻,外加个人非常有兴趣的专栏,比如 「Well」,「Upshot」等。

在政治新闻方面,显然《Politico》是纯政治爱好者必须关注的媒体。不过我以前/现在也偶尔看看。原因很简单:《Politico》东西太多,看不过来。所以那时候我主要就是看看《National Journal》。作为历史悠久的政治媒体,《National Journal》每天的文章不多,话题却很广,覆盖了从竞选到政策,从华盛顿到地方政府的诸多方面。(像很多媒体一样,《National Journal》也在去年转向针对专业读者的付费模式,只有少量文章可以限时阅读。)

关于 2016 美国大选,我也是跟着《National Journal》开始关注的。那是 2014 年底,《National Journal》的 2016 大选系列第一篇,《Can Clinton Win Back the White Working Class?》。(后来当然早忘了这篇文章,但现在回过头来看,Hillary 果然没有迈过去。)

值得订阅的newsletter

《National Journal》的 2016 邮件列表也是我订阅的第一份关于大选的邮件列表。邮件列表的确是一个比较方便的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而且,现在也有不同风格的邮件列表来满足不同的需要。比如老派的,最经典的,当然是《Politico》的「playbook」,信息量大,但密度也高,适合硬核的政治爱好者。而《华盛顿邮报》的「Five Minute Fix」从「The Fix」 专栏来,长度适中,主题也相对单一,形式也更活泼。我个人比较喜欢的「Daily 202」依然来自《华盛顿邮报》则介于二者中间,一般是一篇主题文章加上主要新闻简报。当然其他报纸也各有自己的邮件列表,只能说各取所好。

不过如果要第一时间跟上政治新闻的话,这些邮件列表是慢了半拍,并不适合实时看。所以我更多地翻看「Political Wire」。创办人 Teagan Goddard 曾为两党政治家做过政策顾问,这个博客主要的功能就是第一时间摘选各种政治新闻与评论,长度适中,数量也不多,特别适合每天时不时地一扫而过。如果对具体文章有兴趣,可以再点入新闻仔细看。类似的,像 「Real Clear Politics」 上也是汇集大量相关的新闻评论,不过那里只有个标题,大部分时刻必须点进去。

但是随着竞选的进行,我也基本放弃了跟这些邮件列表。主要是因为关注的东西太多,邮箱里收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很多邮件列表又混在大量的垃圾邮件里,反而变得不方便了。

值得关注的社交媒体账号

所以随着竞选渐入高潮,我的主要消息源,就主要来自 Twitter。虽说 Twitter 在走下坡路,但比较了一下,Twitter 作为消息源,一时还是无法替代的。epolitics.com 的创办人 Colin Delany 在他的《2016 网络竞选指南》里分析过主要社交媒体的区别(以及候选人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媒体)。他指出对于官方账号,在 Twitter 的关注者更多地以获取信息为目地。结果就是,以职业身份出现的账户,不管是官方的还是私人的,也就都更多地聊与本职相关的事,至少是有信息量的事,不管是调侃还是转发。因为如果水消息太多,就会明显掉粉。

所以 Twitter 就更像是一个行业内的社交圈子。在 twitter 上我跟的主要是这些账号:

媒体的相关记者:很多记者会在第一时间发推,而且有不少内容可能不会出现在一篇完整的报道里。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转推其他人的重要消息。不同的记者有自己负责的方向,所以关注谁也是跟据自己的需要。比如,我关注的 Tim Alberta 是 National Review 的首席政治记者,Richard Rubin 是《华尔街时报》经济记者,Rukmini Callimachi 则为《纽约时报》报导 ISIS。关注他们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对相关事件的有深度的看法,也不会错过相关领域的深度好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地方媒体的资深记者,比如内华达的 Jon Ralston,威斯康星的 Craig Gilbert 等等,对于了解这些州的故事也特别有用。

相关领域的圈内人:比如我会关注两党的一些竞选业内人士,一些政策顾问等等,另外我也会关注很多学术界的人士。比如我关注了 Hutchins Center 的 David Wessel,就能保证经济方面的文章与消息的质量,关注 Marion Nestle 就能看到关于营养政策方面的最新进展。很多时候,就是读到了好文章,就顺手查一下作者,合适的就关注上了。

一些官方账号:有些非传统媒体,比如关注医药的 STAT,在 Twitter 上关注反而更方便。像 National Journal 在 Twitter 上还经常放出一些网站上没有的图表,也省去了我去它网站定期查看的麻烦。像 Political Wire 和很多主要邮件列表的负责人也通常喜欢在 Twitter 上发布相关的消息。除此之外,像重要的智库,相关部门与机构也可以通过 Twitter 跟踪他们的一些好文章。比如我关注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好看看新的经济方面的研究,关注 Journalist's Resource 整理的学术研究综述等等。

到头来我关注的人数其实有限,很多名人我都没有关注。因为很快我就发现,只要你所关注的人选对了,他们就能把其他重要的,高质量的推文转过来,不管跟自己相近还是相反立场的,也就能帮助你跟上最新的事件。

(这次大选里冒出来一个词,是自由派泡泡(liberal bubble)。但在 Twitter 上你明显可以看出,其实不管自由派和保守派,左派还是右派媒体,政治从业者还是专业学者,他们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很显然他们是一个圈子,就是局内人的圈子,insider bubble。这在他们对待 Trump 的态度上也很明显:他们看低 Trump 的,很多是一种文化上的,圈内人看圈外人的感觉。这种态度肯定也会持续下去。)

很多时候,我看到一篇好的推文或一个值得看的长文链接,我会习惯性地点个赞,这样到晚上有空时可以再回来,仔细阅读,并把有意思的信息整理下来。这也就是《选·美》通讯的基础啦。

Q & A

方可成:你会投入多少时间来读这些媒体内容呢?

talich:时间上没有定数。在做通讯以前完全是不定时,隔三差五地看看吧,主要是细读的文章很少。在做通讯时,每天花的时间至少有两三个小时,当然很多是零碎时间,所以这也是个估计。到大选最后时期花得时间就比较多一些,因为整个媒体的信息呑吐量到此时也变得很大。2015 年秋天可能还要到处找话题,到大选进入高峰时就是读不过来。

方可成:有什么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吗?

talich:没有。我不觉得自己是个读得很快的人。如果说可能有什么建议的话,就是读的时候还是得有点主动性。好的文章可以读得特别爽,觉得读得很快,因为作者材料组织得好,但既使如此有很多时候也有堆砌的感觉。更常见的是相当多的文章是命题或限时作文。所以有可能读了半天全忘了说啥。所以读的时候我会有目的地从里面找出一些逻辑线出来,或者说找到对形成个人认知有帮助的线索。一定程度上这些报导就是原始文献而已。

另外我也明显感到,自己对相关话题越了解,就能越快地把握文章对自己的意义。这也就是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吧。这也是做一点简单的笔记的意义。在看到新文章时,可以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快速找到位置,这样对某一现像的理解也就不是一个一加一等于二的过程,而更有可能实现理解上的量变到质变。对于写《选·美》通讯,这种感觉可以是对问题的理解有了一个顺畅的逻辑,也可能是意识到了某个话题的重要性,或者是看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