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數據》講述掌握DNA資料庫就能夠緝兇的故事。

最近常常聽到「借防疫為名收集全港市民DNA」,有人因此恐慌,亦有人問「防疫要緊!有什麼問題?」其實DNA作為生物遺傳物質,包含了很多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個人訊息,一旦被有心人收集及操控的話,後果的確不堪設想。此時想到了日本電影《白金數據》——講述政府手握DNA數據就能夠緝兇的故事。

東野圭吾「預知」了現在?

2013年的電影《白金數據》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故事舞台建構於近未來的2017年,日本警視廳為了防止犯罪,建立人類的DNA基因庫——只要任何人犯罪留下的蛛絲馬跡,就能透過與犯罪者或他們親人的DNA比對,快速鎖定目標疑犯,包括年齡、身高、疾病、長相等等(髮型例外,因為髮型可以改變),從而令日本成為檢舉率百分百、冤枉入罪率為零的社會,而戲名「白金數據」就是指「國家暗中管理的國民DNA數據」。

至於故事則講述刑警淺間(豐川悅司)就一宗殺人事件委託天才科學家神樂(二宮和也)分析DNA,可是結果卻是「Not Found(找不到)」?案件則被稱為「NF13」,可是未幾「白金數據」開發人蓼科兄妹(和田聰宏、水原希子)被殺害,兩人遇害前最後見面的人就是神樂,而手槍正正與「NF13」案件中使用手槍一樣,警方憑著「白金數據」尋找犯人資料,99.9%資料顯示犯人竟是神樂!於是淺間就向神樂展開追查…

無論是小說或者電影,故事要探討的話題不只DNA,還有雙重人格、心理創傷、罪犯側寫等等,觀眾看到中途的時候,已經會猜到真兇是誰,甚至電影拍得怎樣,並非今次的討論範圍,而是到2020年的今日,看似遙不可及的科技已經就在眼前,我們的生活被科技所支配,完全「回不去了」,只是當中有什麼細節可以注意呢?

由出生開始就作出篩選

DNA可謂是最私隱,連自己都未必清楚的資訊。如果當權者以逮捕罪犯、防止罪行的大義為名,收集所有人的私隱,我們亦無從抵抗,只是掌管這些資訊的人是誰?他們會以什麼準則去排列數據?要防範的「罪行」究竟是什麼?

就像現在香港實行「國安法」之後,動輒以言入罪,如果手握DNA的當權者心存歪念,難道我等小市民就要任人魚肉?有些特權份子是否可以避開受DNA監控?

像《白金數據》裡面提到,政府預先把部份特權份子的DNA抽起,一旦他們的DNA被當成疑犯採集,電腦程式就會無法識別,成為Not Found(NF)的樣本,說白了這些人享有不被調查的特權。原來手握DNA已經默默地為我們的未來作出篩選,不禁毛骨悚然。

科技全面監控人生

事實上,踏入廿一世紀以來,我們的生活已經被科技支配,「大數據」(Big data)與「演算法」(Algorithm)無處不在,以為單純是聯繫朋友、調劑生活的社交媒體,通通埋下了演算法則,由大數據分析你的興趣、閱讀習慣、交友關係,範疇由影視娛樂到政治立場,然後再經演算法統合整理,做到「預先」讀取你心中所想,再「快人一步」立即安排你找到要找的資訊。

試過跟朋友閒聊一些話題之後,社交媒體就會立即貼出你有興趣的資訊或廣告嗎?例如討論過一間以為已經倒閉的餐廳,不夠半天就能夠Facebook在看到餐廳改名後「重新出發」的廣告;出現想購買洗衣機的念頭,Instagram立即出現洗衣機廣告;早幾天全城鬧得熱哄哄的「毀童年」動畫同人影片,就由社交媒體上的一兩個留言開始,迅速變成人人討論、文化、政治立場、童年閱讀經驗等「洗版」式的熱話,而「熱話」就是由演算法開始。

原來電腦已經悄悄地記錄了你的人生軌跡,如果情況要這樣發生的話,是否只要拒絕DNA被收集,就能夠逃過被監控的命運?還是,接受科技支配人生的命運,才能作出「適當」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