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儿童隐私权的问题再度引发关注,起因是有媒体报道了父母通过摄像头监控孩子学习:短短两天内,相继有“妈妈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看书”、“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等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 图源网络 /

在“儿子报警”事件中,孩子称父亲这样侵犯了他的隐私,父亲反问:“你有什么隐私?我是你什么人?为什么不可以监控你?”

/ 图源网络 /


“孩子这么小,有什么隐私?”你对这句话熟悉吗?如果新闻中的监控行为算少数,那翻阅孩子日记、查看孩子手机、擅自打开孩子包裹,这些行为估计我们都不陌生。父母的哪些行为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既实现教育目的,又尊重孩子的隐私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孩子也有隐私权吗?


所谓隐私即私人生活中不欲人知的信息

也有国外的学者和机构(Domain Awareness Center,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2015) 对隐私的内容范围作出更加宽泛的界定:我们的身体、家宅、财产、思想、感受、身份、秘密——只要是我不想让别人知道、介入、干预的东西,都可以称作隐私

隐私权,是自然人对其隐私的控制权。孩子有没有隐私权呢?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格权利,儿童的隐私权同样被各国法律和国际权利公约立法保护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就规定:儿童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儿童的隐私、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中国作为这一条约的签署国,也需要遵守相关规定。

对儿童隐私权的保护是对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儿童是权利的主体,而非父母的附属品,因而也享有隐私权这一基本人权。任何人,即便是父母,都不得任意剥夺或侵害。

很多父母没有给孩子私人空间、尊重孩子私人物品的意识,总感觉家里的空间都属于家长;孩子的东西也是家长买的,不属于孩子。这其实就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没能看到孩子的独立人格

/ NYT: Ariel Davis /


家长监督 vs 隐私权保护


但即便法律明文规定,有的人可能依旧不以为意:孩子的隐私权需要得到保护,但家长也有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平日要上班,不监控孩子,孩子怎么会好好学习?不翻阅孩子的东西,又怎么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不看着孩子,万一孩子学坏怎么办?

关于家长监督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矛盾,我们将它抽象成这样的场景:

我不想让你看(孩子)vs 我就要看着你(家长)——那家长到底能不能监督孩子?

🧒孩子说,我不想让你看,这是我的隐私权。

也就是说,在我的私人空间里,任何人想要看我,就必须征得我明确的同意。没有明确的同意,就表示我不想让你看。我的私人物品也同理。

👨家长说,“我就要看着你”是什么意思呢?

不管你同不同意,我有正当的理由要盯着你、监督你。我就是要知道你在干嘛,就是要翻看你的物品,你不能遮掩或无从遮掩。


家长到底能不能看着孩子?其实就是在一方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另一方的隐私权之间进行衡平。是否允许家长监控孩子,关键在于家长通过“看”孩子这个动作要达成的目的,是不是合理、正当,是不是为了保护比孩子的隐私权更为重要的权利、利益

就算这种“看”有正当的目的,但家长“看”孩子的方式、时间、范围、精细程度等等,应该是达成该目标的必须,不至于给孩子造成伤害,进行过度监控。

简而言之,当我们判断某种监控或查看是否可接受时,我们需要思考

判断标准1: 家长的目标正当吗?

判断标准2: 家长采用的手段合理吗?必要吗?有效吗?


审视监督的目的和手段


家长要看孩子,一般都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来分析。

1)防止孩子伤害他人或受到伤害

孩子尚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外界伤害的分辨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也还未发展成熟。父母作为监护人,一方面防止孩子的行为侵害到他人,另一方面保护孩子免受外界伤害,这些往往是正当、可接受的目标。

但事实上,我们也是要区分具体的场景,去判断具体行为是否已达到伤害的标准,以及,监控或查看这一手段是否是达成目的的必须

例如,如果父母合理怀疑孩子有从事犯罪的嫌疑,而这又有其它辅助证据(诸如与平常迥异的行为、物品看起来有危险性等),父母为了及时制止孩子的违法行为,翻查孩子私人物品很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但如果父母怀疑孩子早恋或沉迷色情,但事实都还不清楚,是否已经造成“伤害”也还不明确,而且这也不是十分紧急、会侵犯到他人权利的行为,这时家长如果以“为孩子好”的名义,擅自翻查孩子物品,可能就是不太合适的做法。与偷看相比,平等沟通,光明正大地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性教育,可能会是更好的手段

2)督促孩子行动

家长往往对孩子有一些预期,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行动。如果孩子没做到就想紧盯着孩子,监督他。

- 目标正当吗?

开头提到的两个例子都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就安装监控督促孩子看书、做作业。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有效利用时间,这些目标本身都没有问题。但我们也需要审视目标会不会过度,比如,如果预期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外的其它时间都在学习,那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 监控有没有用?(手段有效吗?)

在对“儿子报警”事件的报道中,记者也采访了另外一个被父母监控学习的孩子,“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孩子面对监控的解决方法是“插头一拔,就可以了”,尽管“把插头拔了,会被骂”。

/ 图源网络 /

在督促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可能经常会发现自己的监督是没有作用的。这是因为,学习是最需要主动性的东西,如果孩子内心不想学习,即便乖乖坐在书桌前一整天,也有可能一无所获。

换言之,学习需要自驱力,而家长监控的手段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反而会对此造成破坏。当学习变成了一件被父母逼着去做的事情,孩子就很难对学习提起兴趣。

- 监控合理吗?(手段合理吗?)

这就要考虑它可能造成的诸多不良后果。

家长过度看管孩子,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阻碍。来自家长的“他律”,即便一时有用,但长期来看必定是无效的。家长可以在孩子小学、初中的时候进行监控,等孩子上了大学、工作之后,又怎么监督呢?很多家长可能以为孩子长大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自律的能力,但自驱力、自律都是需要训练的。

监控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破坏亲子关系,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造成孩子的逆反,导致他们做出更多伤害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正如新闻报道中那个为隐私而报警的孩子,很多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早已经有了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自主权,在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仅没有顺应孩子的发展阶段予以相应尊重,反而还是像婴幼儿时期一样对待他们,孩子可能就会感到受伤、疏离父母、叛逆情绪增强。

/ Source: SIXTH TONE /


- 有没有其它更有效和合理的手段?(手段必要吗?)

监控孩子的家长中,十有八九会提到“监控也是没有办法,不然还能怎么办呢?”真的没有其它方法吗?

其实不然,更好的办法有很多,关键是看父母愿不愿意坐下来跟孩子好好沟通,先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例如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相信“读书无用论”。如果是这样,家长就需要跟孩子一起探讨知识的重要性、了解短期反馈与长期回报等。

有的孩子表面看起来是不想学,但其实是因为学不会,在学习上总有挫败感,想要逃避,才不愿意学习。这时候,家长就应该多鼓励孩子,跟孩子一起寻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

还有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老师、与同学闹矛盾、家长给的压力太大,导致孩子无法承受或选择对抗。这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解决问题,例如帮助孩子和老师或同学沟通,帮孩子找到积极缓解压力的方式,反思自己给孩子施加的压力。

总之,想要孩子认真学习,就应该跟孩子好好沟通,了解孩子不学习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从原因入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刀切地用监控这样的方式。

很多侵犯孩子隐私的行为看起来尽心负责,但反而是一种偷懒。比起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监控是一种更为简单易操作的方式;比起让孩子敞开心扉,偷看孩子日记、聊天记录也是方便得多。或许家长们不是不知道要保护孩子的隐私,只是侵犯隐私更省事

但,如果家长们愿意换位思考,稍微体会一下隐私被侵犯的不适,或许也能尝试着尊重孩子这是让孩子发生改变的第一步,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基础




推荐阅读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开学第一课

▷ 培养“听话”的孩子,真的就是你想要的结果?

▷ “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嘿,你在搞儿童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