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許頌明攝

匯豐日前宣布將取消 26 項基本收費,作為長年客戶,糖果我會吃,感恩則可免。

儘管怪我不懂金融業疾苦,但再笨都知道,這是受到陸續投入服務的虛擬銀行壓力,為免被搶客才迫不得已給出的小恩小惠。既然有條件取消,過往一直在賺大錢,為甚麼要等到現在才「回饋客戶」?況且,部分以往的收費,一直就是在刻意趕客,比如最低存款額,拜託,賓卡們,你以為存戶想窮嗎?幾個 bits 寫在數據庫,根本沒有成本,但你認為,窮人會來分行提款存款,浪費資源之餘又不買「奪命金」,於是竟然存款都對小存戶收手續費。你把以港為家掛在嘴邊,不過在商言商,也是迫不得已,而政治表態,就更迫不得已了。既然如此,現在又何不專注大茶飯,要費勁挽留香港小存戶?

怨氣太盛,多寫了,回到正題。理論上,虛擬銀行跟傳統銀行的對壘完全不對等,那可不是網上銀行 vs 實體銀行,虛擬銀行沒法經營實體業務,反過來傳統銀行卻能提供網上服務,甚至有條件推出各種定位的品牌針對不同族群,正如多款戶口、多款信用卡一樣。換言之,現在虛擬銀行的創新,傳統銀行全都可以做,一直不作為,純粹因為賺錢太容易,就像八達通。虛擬銀行陸續出台,對這群懶惰的沙丁魚,的而且確產生了鯰魚效應

同樣在威脅傳統銀行的,還有早前介紹的 DeFi,無大台金融。雖然同為「反傳統」,嘗試「banking without the banks」,但虛擬銀行跟 DeFi 並非同一回事,虛擬銀行依然是按著體制的遊戲規則走,比如香港政府批出的八張牌照,大部分為中資台灣批出三張予 LINE、樂天與中華電信為首的將來銀行;DeFi 卻超越體制,不向任何國家政府註冊。說白了,虛擬銀行就是銀行,只是不用也不能設實體服務,沒有老本也沒有包袱,相對願意創新,股東背景一般比較懂互聯網、科技和數據而已;而 DeFi 卻是本欄一開始介紹的「離地戶口」,體制會唱衰它不受監管,沒有保障,這都是事實,但那也同時代表它不受任何政府的掣肘,不買任何國家的帳,包括瑞士。在 DeFi 的世界,保障用戶的是久攻不破的密碼學,是基本邏輯、博弈理論,是「Don’t trust. Verify.」的精神。

如果硬要找個類比,虛擬銀行就像在立法會內抗爭的議員,跟強權對著幹,但往往只能小打小鬧,總體還是得按著威權訂下的遊戲規則玩;DeFi 卻是街頭巷尾、本地國際、實體數位的流水式抗爭,徹底無視龍門任搬的遊戲規則,本身無路可循,但求從沒路到把路走出來。虛擬銀行跟 DeFi,議會反對黨跟流水式抗爭,道不同,可相為謀,至少可以互相尊重對方的存在意義,兄弟爬山,各有各做。

我們身處的遊戲世界,終極大 boss 的血條長得超出畫面不特已,還有無限產血,甚至隨時修改遊戲規則的技能。各位不堪大 boss 一擊的玩家,要是取態不同,大可不必勉強組隊聯手,各找位置你砍一刀,我剔一腳,也無不可。有朝一日要是大 boss 倒下,無論最後一擊由誰輸出,都是所有玩家的功勞。

但在那日到來之前,無論你扮演的是哪種玩家,都請見字飲水,持續修煉,最重要是,不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