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从某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经过,看到路边贴着一张招贴,是宣传当地保护动物和保护植物的,还附有图片。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就走过去仔细看了看。

没想到一看就发懵了:在该地区保护植物中,居然包括黄芩!

黄芩?!就是华北农村很多地方采来当茶叶的那种野花,怎么可能是保护植物?

回家到网上查了查,才发现那张招贴的制作者把黄芩(qin2)跟黄耆/黄芪(qi2)搞混了。有些资料的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里确有豆科植物“黄耆”和蒙古黄耆/芪,但我没有找到任何相对严谨的资料把唇形科植物黄芩列入保护植物。

中国的黄耆/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很多,根据PPBC中国植物数据库上的资料,并没有一种完整中文俗名就叫“黄耆”的植物,而一些把“黄耆”列入保护植物的资料,也没有指出它的拉丁文学名是什么。

据我了解,光是在北京周边山区,比较常见的黄芪/黄耆属植物就有好几种,例如达乌里黄耆、直立黄耆、糙叶黄芪等等,所以这个三级保护植物“黄耆”到底是它们中的哪一种呢?或者根本就是另有其物?

然后我搜到“头条百科”的词条“黄芪”里附有这种植物的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再到PPBC上一搜,搜出一个网页里面有一条注,说该种“名称已修订,正名为 蒙古黄耆 Astragalus mongholicus

原来如此!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的“黄耆/黄芪”,其实就是“蒙古黄耆”。

但是,在网上进行搜索过程中,我发现好多网页都把黄耆跟黄芩混为一谈了,就连PPBC的一个页面,也堂而皇之地把黄芩混到了黄耆/黄芪里面。

PPBC网页截图:左边这位是唇形科的黄芩,右边这位才是……豆科黄芪属的某种植物

这么专业的网站都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其他非专业网页就更别提了。例如腾讯网上的一篇文章《野生黄芪,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原来有这么多药效》里,前面的中药切片我不会认,但“3,美容养颜”上面那张图片的叶子,我敢打包票它不是豆科植物,更不是黄芪属植物。

好了,下次去农家乐可以放心地要一杯黄芩茶来喝,不用担心自己不小心消费了国家保护植物,被森林公安抓去判刑了。其实这种茶的味道不咋地,实话实说;至于传说中什么药效,只能以爱信不信的态度对待了。

环境污染这么重,就算它真有什么药效,又能对改善健康带来多少帮助呢?不重视大环境的保护,只想靠什么稀奇古怪的中药来为自己续命,这不过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兲朝人的自我安慰或自我愚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