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腳祭祀的人

早春的某個下午,和往常一樣,我去成都文殊院附近散步。

有幸在青年佛學院學習最基本的佛學/法的知識,所以我每週末都會去文殊院上課。課程是晚上七點開始,在此之前,我一般會獨自在寺院周圍散散步,我喜歡那裡的煙火味。

這一天,我看見有個人正對著一面圍牆跪拜。她前面是點的蠟燭,還有正在燃燒的紙。放眼望去,長長的水泥牆很多地方都被燒黑了。路一側文殊院的紅牆也不例外,墻皮甚至脫落了不少。

我感到一絲心酸,當然不是為熏黑的墻,而是——城市竟沒有留給市民足夠的祭奠死者的物理空間!顯然,民間的祭祀行為,是不同於宗教(諸如佛教、道教)的祭祀的。生者通過諸如燒紙、燒香、跪拜等一系列儀式,試圖溝通生死,與死者進行對話,從而製造一種“死去的人”之“歸來”、“在身邊”的感覺,製造一種親人的“陪伴”。而這種陪伴,恰恰是生者一種情感的需要。

曾有一段時間,很多自媒體批評中國沒有死亡教育,我感覺很悲哀,悲哀在於那些媒體沒有基本的常識和社會責任。中國的死亡教育,既有一套範式甚至還有專門的從業人員。族譜就是一個死亡教育的明證,更重要的是家族祭祀,而民間的佛教、道教甚至儒教以及後傳入的基督教,都承擔了死亡教育的功能。只是,我們好多傳統的東西,都被我們自己破壞了(破四舊、文革等),現在好多人都不看歷史只看表像。

現在丟失了,當然不能說曾經沒有。

與其說在圍墻邊掛著“嚴禁從事燒香等迷信活動”的警示牌,或者消耗人力去驅逐這些墻腳燒紙的人,還不如由當地政府出面,專門給市民提供一個祭祀死去親人的場所。